王燕霞
微閱讀是借助新興網絡技術獲取多媒體綜合資源以供閱讀借鑒或思考的閱讀方式。它不僅以電子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同時也可以是圖片、歌曲、影視、動畫、微課、評書等形式。微閱讀的內容相當豐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它交互及時,易于存儲,為進一步擴展文本資源、促進文本的深度閱讀提供了便利。
微型寫作是文本閱讀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徑。它篇幅短小, 內容集中,用時較少,花樣更是層出不窮。近年來,課堂微型寫作因其靈活便于操作的優(yōu)點,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它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選取有價值的練寫點或能夠推動深度閱讀的關鍵問題,通過練習真切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很大實效。
因此,為了把微型寫作活動做足做實,筆者針對當前社會資訊豐富快捷的特性,借助網絡微閱讀資源或微閱讀方式增強課堂微型寫作效果展開討論。
借微閱讀資源激趣
對于課堂微型寫作,很多教師會進入一個誤區(qū):只要適時把寫作要求拋給學生,安排時間讓學生練習,然后展示交流就萬事大吉,至于學生想不想寫,卻并不在乎。其實,微型寫作同樣不能忽視寫作情緒的調動,如果在練寫前教師能設置寫作情境,效果也許大不相同。例如,教師在教學《石榴》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比喻和擬人的妙處,設計了課堂練寫。在學生動筆前,教師出示了部分關于石榴營養(yǎng)價值的資料供學生瀏覽,并通過播放《石榴娃娃》的兒歌打開學生的情感閘門,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喜歡上石榴。這樣在情感的驅動下,再讓學生仿照歌詞寫寫心中喜愛的石榴娃娃。歌詞仿寫獨辟蹊徑,由于歌詞具有鮮明的比喻和擬人特點,這樣修辭練習就自然貫穿其中,為課堂寫作增添了無限情趣。
課堂微型寫作不僅是以讀促寫,有時更是為了以寫促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反抗侵略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了以“我站在林則徐塑像前”為題寫一段話的課堂練筆.動筆前,教師讓學生匯報在課前搜集到的關于鴉片危害的資料,大量的數(shù)據(jù)及吸食鴉片的報道描述,讓學生強烈感受到侵略者的險惡用心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意義重大。有了材料的鋪墊和對林則徐的敬仰,接下來的課堂寫作就無須教師再費口舌。有了學生筆尖流淌的情感,再次誦讀文末那一句“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顯得更為豪邁激越。
用微閱讀素材支架
有些微型寫作雖然字數(shù)要求不多,但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如果精心練好,能大大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了實現(xiàn)理想的寫作效果,教師可以提供豐富的素材供學生閱讀參考,用適宜的素材鋪路搭橋,從而降低寫作難度。這些素材從何而來,網絡的便捷為教師備課解決了很多難題。例如,在教學《石灰吟》時,為幫助學生掌握托物言志的作詩手法,教師設計了課堂寫作:從材料中選擇一種事物,根據(jù)美文內容,仿照《石灰吟》創(chuàng)作一首詩。教師給出的幾種植物雖然在外形上都能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寄予一定的優(yōu)秀品質,但如果沒有相關美文材料作拐杖,對于縱使思維足夠活躍、見識足夠廣博的學生也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教師提供了關于梅、蘭、竹、菊、白楊等植物的美文供學生閱讀,觸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時材料中的美文描寫生動,學生可以從中或摘錄或提取精妙語詞,再嵌入組合想象,詩歌創(chuàng)作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以微閱讀知識提能
以文本為例從不同視角挖掘蘊含其中的語文知識己是語文教師的普遍行為,但語文客體知識不能強行灌輸給學生,需要通過合適的途徑轉化成學生的語文經驗,也就是只有將這些知識融會在課堂活動之中,才有語文學習的價值。課文學習中總會有好的寫作技巧供學生借鑒,但并不易被學生發(fā)現(xiàn),此時教師的點撥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則為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帶來了很多有益的啟示,而新媒介所承載的資源形式新穎直觀、內容豐富有趣,也易于被學生接受。
例如,在教學寫景散文《西湖》時,其中第三自然段介紹的景點較多,如果平鋪直敘地按寫作順序依次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難轉化成學生的語文能力。對此,基于此段描寫語言美妙生動、景點特征鮮明,我設計了寫導游詞的課堂練習。可孩子們當導游還是頭一回,何況導游詞也從未嘗試寫過,為此,我播放了一段導游視頻,并將視頻中的導游詞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播放完畢再帶領學生朗讀導游詞,了解導游可以從哪些方面介紹景點及導游的一般用語,這樣寫導游詞就不再是難題了.導游模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增加的不僅僅是對西湖美的感知,更多的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在這里,微閱讀不僅是以讀促寫的有效手段,還是語文能力提升的有力支撐。在新興媒體普遍使用的時代,其承載的資源只要師生能夠根據(jù)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搜索、閱讀、選擇、思考,就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專項課題《小學生網絡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優(yōu)勢互補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c2018063)研究成果之一?!?/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橫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