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梅 陳文珊 王書琦
“隨文練筆”是教師伴隨著閱讀教學進程,引導學生賞析教材,挖掘教材可寫因素,引導學生巧妙利用有關閱讀內(nèi)容進行“短、平、快”的一種寫作,也是目前語文教學中一種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項作業(yè)。本研究通過內(nèi)容分析法,以本校高年段(五、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視頻作為研究對象,嘗試運用量化的內(nèi)容分析法,通過分析閱讀教學錄像,對本校高年段(五、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隨文練筆的布置形式,學生課堂上展示隨文練筆情況及教師指導練筆的課堂教學進行分析,進而探討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文練筆實施的實效性,為進一步研究和實踐“隨文練筆的實效性”的語文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研究方法
內(nèi)容分析法指“對于文本、圖像等具有明確特性的傳播內(nèi)容,做客觀有系統(tǒng)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種基于定性的定量研究方法?!彼哂邢到y(tǒng)、量化、客觀的特點。在本研究中,筆者對視頻中教師落實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策略進行逐一分析和統(tǒng)計,并就其所體現(xiàn)的策略進行反思總結,主要包括教師設計練筆的策略,學生的練筆反饋等。
二、研究過程和內(nèi)容
(一)樣本選取
為了分析教學視頻中落實隨文練筆的實施,筆者分別詳細觀看了5節(jié)六年級課例:《最后一頭戰(zhàn)象》《燈光》《十六年前的回憶》《一夜的工作》《為人民服務》,9節(jié)五年級課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橋》《草原》《彩色的非洲》《與象共舞》《“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金錢的魔力》《狼與鹿的故事》《狼牙山五壯士》共計14節(jié)閱讀教學錄像,剔除與本研究內(nèi)容相關度甚小的內(nèi)容,從不同的體裁,確定了10節(jié)教學課例作為本研究樣本。
(二)研究數(shù)據(jù)
根據(jù)前期對樣本的思考,筆者將10節(jié)課落實隨文練筆的策略進行細分,形成了橫縱結合的詳細類目標。橫向上對不同年級的每節(jié)課具體落實練筆的形式進一步細化,縱向上則按照不同體裁、不同的練筆形式每進行劃分。(如表1)為了保證研究的可信度,在類目分解的過程中,筆者仍然關注練筆的反饋,如課堂上學生即興而成的練筆,課后教師對練筆批改跟進。真正意義上了解學生對于教師開展的隨文練筆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掌握與運用等實質(zhì)意義的有效性。
(三)隨文練筆課堂特色分析
通過細致研究發(fā)現(xiàn),隨文練筆的落實在這9節(jié)教學課例中體現(xiàn)出以下特色。
1.各體裁,齊實踐
10節(jié)教學課例樣本中,涵蓋了議論文、說明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章體裁的教學。教學中,教師100%不約而同地設計了隨文練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議論文的體裁,教師設計了寫“小小議論文”的練筆;說明文中,教師則讓學生利用說明方法寫身邊熟悉的事物;散文的教學,教師則緊扣作者的構段或者文章布局、修辭手法等,宏觀概覽,讓學生嘗試寫作。由此可見,無論哪種體裁的課文,都可以從教材中鉆研出“隨筆”的因素,作為閱讀和寫作能力提升的切入點。這樣的隨文練筆的設計與落實的教學,扎實地踐行 “語用”的語文教學理念。
2.巧設計,有特色
分析10節(jié)教學課例的教學板塊可知,為了落實隨文練筆,各課例教學設計板塊各具特色。文體比較突出,作為教材或者小學階段比較鮮明的文體,閱讀教學中,通常會有“初識文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鋪墊,如《為人民服務》一課,執(zhí)教者一開始便滲透了“議論文”的概念,緊扣一個片段進行賞析,教會學生遷移寫作;而在記敘文中,新出現(xiàn)的寫法或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內(nèi)容,則常用“對比閱讀”的方式,比如,《一夜的工作》和《燈光》兩課,課外文章與課文進行對比,舉一反三,使學生借助課文遷移課外文章,深入學習,由清晰作者的寫法到學會作者的寫法,最后進行隨文練筆,層次鮮明。散文文體的隨文練筆設計,執(zhí)教者多傾向于欣賞優(yōu)美的語言。
3.時長不一,有差異
研究發(fā)現(xiàn),每節(jié)課都秉承“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注重隨文練筆,隨文練筆的形式多樣,但隨文練筆時長存在差異。有的課堂練筆時間充裕,如,《燈光》一課隨文練筆占了25%的時間;有的課堂注重理解內(nèi)容,將隨文練筆的環(huán)節(jié)留到課后完成;而更多課堂將隨文練筆的時間控制在7分鐘左右,既不使隨文練筆喧賓奪主,也實現(xiàn)了“我手寫我心”的隨堂表達。
4.范圍小,形式多
10節(jié)課例均呈現(xiàn)教師注重語文閱讀教學的“語用”性,善于運用練筆的策略,開展各種形式的隨文練筆。有些教師基于全文突出、重點的寫法;有些教師關注文體,從教材優(yōu)秀片段中挖掘小、鮮明、重點的寫法;有些教師則在學生感悟課文后綜合整個單元的教學主題,引領學生抒發(fā)感受。
三、隨文練筆實效的分析
(一)學生展示練筆情況的分析
不同體裁,不同練筆策略,學生在老師不同角度的引領下,展示了課堂上隨文練筆的情況。如下圖所示:
表2可以看出,三種隨文練筆策略中,“情感升華,隨文練筆”難度不高,學生更樂于寫作,內(nèi)容真實感人,優(yōu)秀率都是100% 。但這種隨文練筆無法體現(xiàn)高年級學生應達到的寫作水平。而注重“寫作方法”的練筆形式中,運用“賞析教材優(yōu)秀片段”的寫作方法進行遷移寫作,入口小,有段落可以模仿,學生易掌握,學生興趣濃,仿寫效果良好,優(yōu)秀率分別為66.7%、471.4%和100%。“挖掘全文的寫作特點”進行遷移寫作難度最高,學生雖然領悟了寫作方法,但范圍較廣,課堂上隨筆練習僅有的幾分鐘,學生幾乎無從下手,通常會寫成一篇長文章,時間卻不夠,寫一個片段,卻還沒寫出本節(jié)課訓練的重點,實效不高。
(二)教師練筆策略的分析
“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0個課例中,教師的練筆策略大致有三種形式,細致分析,又發(fā)現(xiàn)了這些不足。
1.部分教師要么更多地將視線聚集在“練筆”的研究上,整堂課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生練筆,評價練筆,忽視教材語言文字的美,側重了“語用”忽視了“語文”。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教師關注了鳳辣子外貌描寫這一片段,賞析寫法,立即遷移寫作,整堂課花了大量時間評價練筆,修改練筆,導致課堂成了習作課一般,缺少了對人物形象的感知。
2.有些教師過于關注文章突出的寫法,忽視了賞析教材,忽視了語文學科“文以載道”的特性。如《彩色的非洲》一課,執(zhí)教老師從導入到最后的隨文練筆,看似水到渠成,然而細細品味,不難發(fā)覺整堂課教師為滲透“總分總” 的隨文練筆策略,不惜打亂作者記敘的順序,放棄欣賞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無度開發(fā),脫離教材,缺乏賞析,以致學生的練筆雖呈現(xiàn)出“總分總”的結構,卻缺乏情感,讀來索然無味。
3.有些課堂,特別是公開教學活動,太注重形式,事先已經(jīng)安排好“練筆”,課堂走個過場。例如,《草原》一課,課前預習的時候,已經(jīng)布置學生結合讀后的感受寫一首小詩,公開課時,學生立即“出口成章”,沒有呈現(xiàn)出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后的“發(fā)自內(nèi)心”,生硬,沒有情感?!半S文練筆”脫離文本上,脫離學生情感,沒有深入學習和思考的閱讀教學課堂,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切入的確踐行語文教學“運用語言文字”的理念,開拓了語文教師深入地細讀文本、鉆研文本的新領域。但似乎忽視了隨文的實效性。無論是無度開發(fā),脫離教材,還是流于形式,無效練筆,又或者注重了練筆的方法,缺失了對教材的借用、賞析,都得不償失。
四、小學語文高年級“隨文練筆”的有效實施
李廣田曾這樣定義文學欣賞:“喜歡讀并且讀了以后覺得喜歡?!苯Y合內(nèi)容分析,可見,閱讀教學中通過“賞析教材優(yōu)秀片段”更能激發(fā)學生隨文練筆興趣,豐富練筆內(nèi)容,以“小”為切入口,切實提高隨文練筆的實效,夯實閱讀教學。
(一)賞語言,仿表達
課文是仿寫的對象,相當于把課文當作學習寫作的“例文”。小學語文課文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典的語段,讀來朗朗上口,趣味橫生。教學時,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語言的韻律美,激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悟,讀著、說著,就模仿成文了。
1.擬人句段
人教版第九冊《山中訪友》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此片段有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作者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呈現(xiàn)人與大自然的親切。教學時,互換角色模擬情境朗讀課文,一組學生是作者,走入山中;一組學生是山中的景物,應聲做動作回應;讀著,演著,讀的學生聲情并茂,演的學生興致勃勃,讀末,教師相機出示練筆:再想一想:這山中還有哪些朋友,等著作者訪問呢,繼續(xù)走進山中,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出示練筆:你好,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在這興趣黯然的情境中,學生模仿作者詩一般的語言、韻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
2.排比句段
人教版第十二冊《匆匆》一文,堪稱經(jīng)典,這一片段更是過目難忘:“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式,以細膩獨特的筆觸,展示日子在生活的不經(jīng)意中來去匆匆。教學時,伴音樂反復誦讀,誦至情生時插入練筆環(huán)節(jié):“生活中哪些事情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然溜走呢?出示生活的場景:早讀、寫作業(yè)、看電視……”學生或看圖片,或回想生活細節(jié),模仿作者的語言感悟時間消逝的瞬間,筆下不乏靈動的文字。
3.倒裝句式片段
《頤和園》這一片段可謂匠心獨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作者用倒裝句式,先細致描寫景點的特點,再點出景點的名字,抒發(fā)步行已久,終于看到慕名已久的八角塔、佛香閣的喜悅之情。教學時,師生合作朗讀,學生在讀中體會倒裝句式,教師適時出示練筆:你們游過哪些地方,那里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讓我們也用這樣的句式來抒發(fā)情感??梢詫憦V州塔,珠江……出示片段:? ? ? ? ? ,那就是? ? ? ? ?。
(二)賞描寫 仿刻畫
說和寫是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情趣的實踐,茁長、強大、呈現(xiàn)。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不少描寫手法細膩,生動傳神的片段。學習這樣的課文,應賞析這樣精彩的段落,引領學生關注語言形式,弄清邏輯結構,體會表達精妙,遷移運用文本語言。
1.外貌描寫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開頭一段是一個精彩的人物描寫片斷。作者運用大量筆墨從鳳辣子的頭戴、項帶、身穿……,言之有序地刻畫出鳳辣子雍容華貴的形象。教師把這一段作為訓練學生如何刻畫人物的重點訓練,賞析此片段時,先讀主干,再逐步添加修飾成分,讓學生在有層次地朗讀中,感悟“鳳辣子”的形象,感悟作者精妙的寫法。再模仿此片段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地寫身邊的一個學生,很快,人物的鮮活形象呈現(xiàn)出來了。
2.語言描寫
“言為心聲”。精彩的語言描寫,總能將作品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独茄郎轿鍓咽俊芬徽n,作者對人物語言的刻畫,尤其恰當、精彩。課文片段“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向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苯虒W時,先創(chuàng)設情境讀這一句簡單厚重的語言,再質(zhì)疑:為什么班長說得如此短、快?學生在釋疑中體會了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尤其是危急的情況下,人物的語言簡短明了才符合意境,彰顯人物精神品質(zhì)。悟后,出示練筆:激烈戰(zhàn)斗中,其他戰(zhàn)士們會說些什么呢?寫一寫,可以加上動作、神情。也可以寫激烈的球賽中隊員的語言。
3.特殊描寫
統(tǒng)編教材第九冊《少年閏土》選自魯迅《故鄉(xiāng)》一書。文章開篇展現(xiàn)的是一幅美麗的夜色下閏土看瓜刺猹的景象。于用筆,這一片段用字凝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下,有閏土形象的外貌、細膩的動作描寫,品讀人物動作、外貌,學生立即能感受這是一個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個機靈、勇敢的閏土,實在一篇優(yōu)美的范例。于文章構段,放在文首,大有既吸引讀者又有為下文鋪墊之意。于整本書,與成年閏土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文意的彰顯。短短一片段,融匯“環(huán)境”“動作”“外貌”等描寫,細膩而不夸張,優(yōu)美卻又緊張。教學時,引領學生扣住各種描寫體會閏土的形象后,朗讀,背誦,再插入練筆:模仿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寫法,選擇以下其中一個場景進行描寫:1.閏土夜里看瓜刺獾豬。2.閏土夜里看瓜刺刺猬。3.閏土雪地套鳥兒。4.閏土海邊拾貝。也可以寫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類似的這樣的事。學生興趣盎然,加之賞析背誦后,模仿起來更簡單,很快,一個融“環(huán)境”“外貌”“動作”的描寫方法的片段就誕生了。
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細膩描寫的片段,賞析后練筆成效更顯著。陶行知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币虼耍ㄟ^揣摩演示、反復朗讀、情境想象等途徑賞析教材,學生得以理解、感悟,激發(fā)了學生仿寫精彩語句,經(jīng)典片段。正如葉圣陶所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寫”。
綜上所述,語文教材是學生閱讀的憑借,是寫作的典范。閱讀教學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引領學生賞析作者的寫法,領悟作者的妙筆生花,讓學生“讀了以后覺得喜歡”,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模仿的動機……訓練效果立竿見影。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文練筆實效的研究——基于對教材優(yōu)秀片段賞析的視角”(項目編號:2017YQJK01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