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云
【摘要】感恩教育自古有之,但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不少學生習慣了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照顧,覺得他人的關愛與幫助都是理所當然的,一味索取,不懂感恩,故感恩教育尤為必要。筆者從開展主題班會、抓住教育細節(jié)、挖掘課程資源等幾個方面探討對于感恩教育的嘗試。
【關鍵詞】感恩教育;主題班會;教育細節(jié);課程資源
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古訓。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fā)揚。
感恩是做人的最起碼的支點,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但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我們周圍卻有不少學生覺得他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一味索取,不懂感激,甚至對關愛厭煩、逆反。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認為很有必要在教育工作中有意識地加入感恩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從感恩教育入手,使學生感悟到: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感謝老師;他人關心、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他人。下面談談筆者對感恩教育的一些嘗試:
一、開展主題班會,孕育感恩的種子
眾所周知,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班會是學校德育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通過開展有效的主題班會,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提高認識、發(fā)展個性、愉悅生活的目的,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自理自治能力,增強班級凝聚力,從而達到鞏固班集體和發(fā)揚良好班風的目的。因此,借助主題班會進行感恩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結合年初武漢爆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國內大事件,筆者以《防疫路上? 感恩有你》為主題召開了線上主題云班會課。班會課分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是面對“武漢封城”,你想對武漢人們說些什么?通過小視頻和新聞報道等資料的引入,讓學生明白武漢人們?yōu)榭箵粢咔樗冻龅呐σ约白龀龅臓奚@眠@個訴說的機會,讓學生感謝武漢人們。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以“? ? ? ? ? ? ,我想對你說”這樣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視角進一步打開,看到防疫路上全國人民的守望相助。此時老師引導:面對疫情,全國人民伸出援手,成千上萬的醫(yī)務人員奔赴疫情前線,數(shù)以萬計的防控物資被緊急調往湖北武漢,期間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逆行者。全國人民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居家隔離,建立起一道道嚴密的防控線……此時此刻,你又想感謝誰呢?請同學們以“? ? ? ? ? ,我想對你說”的形式說出自己內心的感激。第三環(huán)節(jié)是以“外國友人,感謝有你”為題,寫下自己的思考。教師適時引導:咱們中國爆發(fā)新型冠狀病毒,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向我國贈送防控物資、派出醫(yī)療隊支援武漢,還記得日本捐武漢的物資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捐湖北時寫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些標語嗎?難道國際友人捐贈的僅僅是防控物資嗎?通過一系列的引導,讓學生明白:物資捐贈的背后傳遞的更是共同抗擊疫情的決心和勇氣。面對這一切,你又想說些什么呢?
本次班會課,結合疫情讓學生把視角打開,從武漢人們到全國人們再到國際友人,范圍逐漸擴大,借此讓學生明白“在災難面前,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這一道理,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情,讓學生心中有大愛,懂得感恩。通過本節(jié)班會課,學生的心里灑下了感恩的種子,它正在慢慢地萌發(fā)、生長著……
二、抓住教育契機,喚醒感恩之心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有人曾說:“教育要關注細節(jié),實際上是需要我們老師用愛心、用細心、用信心去精雕細琢的一種藝術。這種藝術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充滿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期待。”的確,教育者有一雙慧眼,善于關注細節(jié),及時把握教育契機,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記得初為人師時,遇到這樣一個孩子:他上課總是管不住自己,作業(yè)也完成得很糟糕,孩子的媽媽為了孩子能跟上學習,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但是孩子依舊是玩心很重,對待學習敷衍了事。在一次“感恩節(jié)”手抄報比賽中,筆者發(fā)現(xiàn)他的手抄報做得出奇地漂亮,于是,在全班面前大力地表揚他。后來他說手抄報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媽媽也花了很多心思,媽媽為了幫助孩子完成手抄報熬夜熬到很晚。借合本次手抄報“感恩節(jié)”的主題,筆者覺得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于是,問他:“媽媽熬夜幫助你完成手抄報,你覺得媽媽辛不辛苦?”他說:“媽媽白天要上班,晚上才有時間幫我做手抄報,覺得媽媽很辛苦?!彼_始能慢慢地理解媽媽的付出了。筆者接著問他:“那你知道媽媽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他說:“媽媽希望我可以認真學習?!薄澳悄阋灰J真學習幫媽媽實現(xiàn)她的愿望呢?”他說:“我要好好學習,拿張獎狀回家,媽媽一定會很高興的?!敝?,他真的比以前進步了很多。
作為低年級的學生,他的自制力的確不算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還有待加強。但是作為孩子,他對媽媽的愛是無條件的,孩子想盡自己所能讓媽媽高興,這是每一個天真善良的孩子的心愿。利用這小小的一件事,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媽媽的艱辛與不易,喚醒孩子的感恩之心,并以此為動力,讓自己在學習上奮起直追,變得更優(yōu)秀。
三、挖掘課程資源,踐行感恩之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是生活原本應有的東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東西。由此,他強調教育與生活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教育要著眼于兒童的生活,要用生活來教育,通過生活而教育。
作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挖掘課程資源,善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學生有所體驗,在潛移默化之中進行感恩教育。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文學性和人文性兼具,教師應該借文本教課程,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建立聯(lián)系,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愛閱讀”一欄中出示了童話故事《筍芽兒》,在教授這個精美的故事時,筆者有意識地進行了拓展延伸。教師引導:筍芽兒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喚下,在竹媽媽的關愛下,在她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于鉆出了地面,看到了陽光燦爛的世界。筍芽兒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眾多人的關心和呵護,她在愛的溫泉中長大,長成了一株健壯的竹子。接著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誰的幫助,我們應該感激哪些人?很多孩子談到應該感謝爸爸媽媽,感謝爺爺奶奶,感謝兄弟姐妹等親人,也有孩子能談到應該感激老師、同學。后來在我的引導啟發(fā)之下,孩子們還能想到應該感謝祖國,感謝社會,感謝大自然等一切事物。孩子們萌發(fā)了感恩之情,進而筆者又引導孩子應該怎樣來踐行感恩的行動呢?孩子們暢所欲談,給我們描繪了許許多多溫馨的小場景。這時,筆者插入了一個公益廣告的視頻《給媽媽洗腳》,教室里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學生們專注地看著這樣溫馨的場面,眼光里流露出的是溫情和感動。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而且也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上的洗滌。課后作業(yè)就是讓學生為爸爸或媽媽做一件事,通過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將感恩教育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
感恩教育,應該是從學生的心靈入手,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而不僅僅是一種種形式,以上是筆者在教育教學中所做的一點點嘗試。筆者始終相信,最好的教育是無痕的,像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我們總是懷著最無私的關懷和最美好的希冀。愿大愛無形,普照世間每一個角落;愿感恩之心,溫暖每一顆誠摯的心靈。感恩更讓人懂得了愛,懂得了品味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愛如陽光,灑進心田;愛如雨露,澤潤萬物。因為懂得感恩,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