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肯·麥克勞德
一、三種想象未來的方式
于我而言,有三種想象未來的方式。
第一種是基于宗教預言或?qū)σ粋€更美好世界的愿景。通過超自然力量實現(xiàn)的愿景。在西方這被稱作“千禧年主義”(millenarianism),也就是一些基督徒相信的在耶穌重降人世之后,世界將持續(xù)1000年的和平幸福。1000多年來,在整個歐洲,這種信念激起了農(nóng)民和窮人的一次又一次起義。他們會在某個傳教士或先知的帶領(lǐng)下起義,屠殺富人和神職人員,建立一個共同財產(chǎn)團體,但是這類團體通常只能持續(xù)幾個月就會土崩瓦解。
第二種是以合理的途徑制定理想社會的模式,然后以這種模式為范本進行架構(gòu)。與第一種方式類似,這種方式也是基于所有人的共同財產(chǎn)。一類烏托邦思想家希望社會的統(tǒng)治者,即富人或有權(quán)的人,能夠相信烏托邦所具有的優(yōu)勢;另一類思想家鼓勵人們依據(jù)烏托邦愿景先在小范圍建立這樣的社會,以此來證明這個模式的可行性。偉大的烏托邦主義者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兩個途徑都嘗試過。
第三種方式就是科幻小說??苹眯≌f是在當下尋找未來的種子。它“從事實中尋求真理”,更確切地說是從科學事實中尋求富有想象力的真理。科幻小說會利用現(xiàn)有的社會趨勢和走向推斷未來、夸大未來,甚至是背道而行,將未來顛倒。它會仰賴新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想象它們會帶來的種種后果,也會暢想未來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及其影響。但這往往起源于當下,如果當下變化速度很快,那么科幻小說就更容易想象未來的變化了——可能更好,可能更糟。
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千禧年主義”想象未來的方式來源于某種一成不變的社會,烏托邦的方式來源于一個剛剛開始準備變化的社會,而科幻小說的方式則來源于一個正在改變的社會。這種改變?nèi)趨R于日?,F(xiàn)實之中,就會催生科幻小說。
自古以來就不乏非凡的發(fā)明、奇特的怪物、未知的土地和想象中的航行故事——甚至有月球旅行,如我們現(xiàn)在所知,科幻小說所繪之物未必是現(xiàn)實所有之物。同樣,雖然人們已經(jīng)想象出更好的社會——過去神話傳說中的“黃金時代”,或是未來預言中的“上帝的王國”,但如我們現(xiàn)在所知,烏托邦也并不總是存在的。在西方的傳統(tǒng)中,白柏拉圖發(fā)表《理想國》以來,人們一直嘗試描繪一種基于理性而非神話或預言的理想社會,并證明其可行性。
隨著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的面世,人們首次將烏托邦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對社會中的不公進行批判。烏托邦設(shè)定的場景并非在未來,而是在“新世界”。南美洲和中美洲在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所以人們可能是受到了旅行者對這些地方描述的啟發(fā)。《烏托邦》描繪了一個不存在私人財產(chǎn)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它與讀者所知的英格蘭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的英格蘭圈地運動興起,農(nóng)民流離失所、生活貧困,小偷會被絞死,還有很多其他典型的資本主義特征。而莫爾對他的烏托邦世界也并未抱太大希望。
后來,烏托邦思想家受到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沖擊,開始想象烏托邦中的各種可能性。他們想通過說服富人來實現(xiàn)這些可能。其中最著名的烏托邦主義者羅伯特·歐文甚至還向維多利亞女王發(fā)出了呼吁,但女王沒有相信。后來歐文作為一個成功且開明的商人,把他的財富用于在北美建立共產(chǎn)主義世界。
歐文是蘇格蘭新拉納克(New Lanark)一個棉花廠的管理人,后來成了成功的商人和社會改革者。他通過實踐向人們證明:優(yōu)厚的工資、富足的生活條件、免費的教育、人性化的交往等能夠讓貧窮、無知和墮落的人轉(zhuǎn)變,從而建立一個健康、有教養(yǎng)和幸福的社區(qū)。當然,還需要一個合作社,能夠出售人們買得起的肉、面粉、蔬菜、牛奶、啤酒、香煙等。歐文不是在做不切實際的白日夢,而是相信只要統(tǒng)治者能夠采納這些原則和建議,整個社會就可以發(fā)生類似的變化。因此,他成了一名烏托邦主義者。
二、判斷科幻小說的依據(jù)
1818年,當歐文在新拉納克取得成功時,一位年輕的女士正坐在日內(nèi)瓦湖畔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她就是瑪麗·雪萊(MaryShelley)。她的丈夫珀西·雪萊(PercyShelley)是第一個對她的小說進行總結(jié),并指出這是一種文學新類型的人。他在給《弗蘭肯斯坦》作的序中寫道:科學家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本小說中提到的事情并非沒有可能出現(xiàn)”,一個基于真實可能性的故事(即將人體拼接并依靠電力進行活動的構(gòu)想)“能夠避免幽靈或魔法等童話故事的缺點”。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文學形式,它“能夠更全面有力地描繪人類的情感,這是其他普通類型的小說無法比擬的”。
《弗蘭肯斯坦》是一部社會批判小說,它和歐文的實用批判主義有著相同的理論,即啟蒙運動的激進思想家的唯物主義和決定論?,旣悺ぱ┤R的父親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就是這樣的思想家。根據(jù)他們的理論,在正常情況下,教育和環(huán)境決定人格,這些理論在書中都有闡述,書中被造物主唾棄的物種獲得智識,通過秘密聆聽人類的言語來學習語言,只有當社會拒絕他、造物主無法履行諾言為他提供一個配偶時,他才會變成怪物。
一個多世紀后,1926年,科幻小說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雨果·根斯巴克對雪萊的科幻小說概念做了更簡要的總結(jié),他稱科幻小說“是一種交織著科學事實和前瞻性預言的浪漫文類”,相關(guān)的三個因素成了后來人們評判科幻小說類型的依據(jù),即通俗的敘事形式、科學可能性及前瞻性視野(對個人和社會種種發(fā)展的預測)。
三、社會主義、烏托邦與科幻小說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社會主義、烏托邦以及科幻小說之間有關(guān)聯(lián)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些關(guān)聯(lián)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復雜。17年前,我在新拉納克進行過一場演說,現(xiàn)在這個地方因為羅伯特·歐文已經(jīng)成了文物遺跡。在這場演講中,我詳細地分析了想象未來的三種方式——千禧年主義、烏托邦及科幻小說,并討論了三種與之相關(guān)的社會形態(tài)。我當時表明科幻小說與馬克思主義有共同之處:
科幻小說與此前各種想象未來的文學形式的不同之處,正是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不同的地方。它對未來的可能性的探究基于當下之趨勢——技術(shù)的發(fā)展、科學的發(fā)現(xiàn)、社會的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如何相互作用。無論創(chuàng)作者的觀點如何保守或偏向資本主義,閱讀科幻小說始終是理解唯物主義最好的方式之一。
技術(shù)變革會極大地影響社會,社會的興衰與人們是否能夠推動技術(shù)進步緊密相關(guān),與人們所處社會的哲學、宗教、道德理念緊密相關(guān),與人們從自然中獲取生存資料的社會體系有關(guān),這些觀念都是科幻小說作家創(chuàng)作最為基礎(chǔ)的素材,也是科幻小說讀者頭腦中的世界地圖最基礎(chǔ)的部分。當然,它們也是馬克思關(guān)注的內(nèi)容。
這只是我的一個推測性假設(shè),因此當我讀到布賴恩·塔爾伯特(Brian Talbot)和瑪麗·塔爾伯特(Mary Talbot)的《紅色處女》(The Red Virgin)時,我十分驚喜,這是1871年巴黎公社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Louise Michel)的一本傳記畫冊,從書中我了解到,隨著19世紀工人運動的發(fā)展,許多激進分子從烏托邦轉(zhuǎn)向科幻小說,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描繪未來社會。19世紀60年代的巴黎,社會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和女權(quán)主義者是最熱心的作家和讀者,他們想象著通過電力、電報、飛行機械、機械化工廠和高層住宅等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今天回顧,這種興奮之情似乎很天真,但我們不應該忘記,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激蕩下,人們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政府。
他們沒有通過法令建立共產(chǎn)主義烏托邦,正如當時馬克思所說,他們沒有期望出現(xiàn)奇跡,公社只是試圖釋放曾經(jīng)被舊社會阻礙著的可能性,從而逐步為勞動人民的解放創(chuàng)造了條件。
相信大家都比我了解,在之后的歷史中,現(xiàn)實世界中的社會主義并非如馬克思帶領(lǐng)人們暢想的那般溫和。部分原因在于科幻小說所構(gòu)擬的社會更多關(guān)注的是反烏托邦,而非烏托邦。當然,一些作品例外.如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LeGuin)的《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瑪吉·皮爾斯(MargePiercy)的《時間邊緣的女人》(Woman atthe Edge of Time)、伊恩.M.班克斯(IainM.Banks)的文化小說、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hinson)的《火星三部曲》(Mars Trilogy)及《星際迷航》(Star Trek),它們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探索了資本主義之外更美好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可能與否還沒有定論,如果有可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中國的崛起是否會成為這一過程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未來無法書寫,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按照科幻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從當下尋找未來的種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崛起正在將世界帶向更美好的未來,而且這一事實比任何烏托邦更加振奮人心。
(本文由南開大學陳越根據(jù)肯·麥克勞德在“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歷史經(jīng)驗與未來夢想”之世界科幻大師講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作者簡介
肯·麥克勞德(Ken MacLeod),英國科幻作家,擅長社會主義太空烏托邦的建構(gòu)、安那奇主義和后人類主題的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曾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提名三次,星云獎提名一次,1999年獲英國科幻小說最高獎,三次獲得世界級科幻獎項普羅米修斯獎。代表作《牛頓的覺醒》(Newtons 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