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冶山中心小學 張學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tǒng)的課堂結構和教學方式嚴重影響著德育效果的達成。教學中,要么以教師說教為主,缺少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有效活動,學生被動接受的多,主動生成的少;要么為活動而活動,缺少“走心”設計,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實則德育效果甚微,學生走出課堂,行為恢復原樣。
人民教育出版社富兵主任指出:“學生知道的是理,行出來的是道。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活用知識,并進行更高層次的探索,真正的學習才能發(fā)生?!?/p>
筆者遵循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嘗試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設計“課前導學、課堂助學、課后促學”學程單,幫助學生深化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內化道德行為,引領學生主動習德,助力學生道德成長。
“課前導學”強調“導”和“學”。“導”是引導、指導、輔導,突出“導”要落實在“學”上;“學”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導學單的設計,要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具體問題入手,要具有引導性、啟發(fā)性、可操作性,體現(xiàn)導學目的。
生活經(jīng)驗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設計課前導學單,讓學生通過課前相關資料的搜集,問題的調查、訪問,制作、種植、飼養(yǎng)等體驗活動的參與,提升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深化道德認識。
如,教學《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課之前,筆者設計了如下導學單(圖1):
課前,學生在“導學單”輔助下,做好課前準備,完成課前觀察,實現(xiàn)課前學習,自主觀察,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中有很多事跟自己有關,而且有些事可以自己做。經(jīng)過課前的探究學習,孩子們已經(jīng)跟家長學會了一些事的做法,如疊被子、洗襪子等。課堂上,學生進行共同交流分享,讓學生在學會做事的同時,感受到我們可以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學會自立。
再如,教學《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之前,筆者設計了如下導學單(圖2):
通過課前對身邊大人的調查,孩子了解到身邊的大人們不論職業(yè)(工人、教師、老板……)、不論年齡(青年、中年、老年),都在學習:爺爺學用智能手機發(fā)微信、掃二維碼付款;奶奶學跳鬼步舞鍛煉身體;爸爸是空調修理工,不斷學習修理技術;媽媽是蛋糕師,學做各式各樣糕點……他們學習的內容不同,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要學會更多的本領,適應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讓自己成長得更加優(yōu)秀,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所以,學習是很重要的事,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要時時學、處處學,遇到困難還要堅持學。這樣的課前調查,來自孩子真實的生活,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學習,這比教師列舉任何例子都有說服力。
“課堂助學”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為立足點。通過“導學單”的反饋,教師能了解學生課前準備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把握重難點,解決遇到的問題,化解道德沖突,并借助問題的深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總結經(jīng)驗和方法?!爸鷮W單”是老師的教案,又是學生的學案,它把“教”與“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做到“教學合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對“助學單”的有效使用,讓教師的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引領學生細細體味生活,升華道德情感,獲得道德認同。
如,教學《我長大了》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助學單(圖3-6):
成長是多么值得紀念和回憶!留下成長的印記,立下前進的目標,讓成長更有意義。第一步,在大手印上畫出自己的小手印,并在掌心寫下最值得驕傲的進步,接著設定當下前進的目標,寫在手指上,讓自己努力有方向。第二步,猜一猜,老師為什么會給你一只大手?對你而言這會是誰的手?說一說你和這只手的故事,引導孩子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父母、長輩,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是一雙雙充滿力量的大手,拉著我們前進。第三步,你想感謝誰?寫下感謝的話。因為是真實故事,孩子們動了真情,伴著《感恩有你》,一邊靜靜地寫著感恩的話,一邊偷偷地抹著眼淚……第四步,分小組把成長的印記貼在成長樹上,寓意孩子們一起手拉著手,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這些陽光雨露的滋潤下,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一起努力茁壯成長,將來成為參天大樹,國家棟梁!于是,剛剛還在感動流淚的孩子們,瞬間“破涕為笑”,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要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要用實現(xiàn)目標的方式報答感恩之人。
“助學單”呈現(xiàn)著自己的真實故事,觸發(fā)了孩子內心深處的溫柔,使其道德情感不斷升華,這是身有所感,才會心為所動!
“促學單”立足于課內、課外相結合,注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知識的遷移訓練,重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實踐性活動,供學生課后拓展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提供和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有關的輔助資料和信息資源,使課內學習自然延伸到課外,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其最終指向是幫助學生體會和感悟做人的道理,有效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課堂上,當學生道德情感得以升華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jīng)驗上再構建起新的生活經(jīng)驗,并指導學生將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課堂上的感悟體驗要內化為學生的品格,需要拓展實踐導行,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筆者運用“促學單”,在學生道德情感和生活經(jīng)驗升華中滲透價值取向,引導學生人格發(fā)展,通過感悟導行與拓展實踐,指導學生生活,促使其道德行為內化。
如,教學《愛清潔 講衛(wèi)生》一課后,設計如下促學單(圖7)。
通過課堂教學,當學生懂得哪些是講衛(wèi)生的行為習慣,明確講衛(wèi)生的內涵,逐步樹立起講衛(wèi)生的愿望時,筆者以課后促學單“我的清潔樹”引導孩子從今往后每養(yǎng)成一個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就為自己的清潔樹增添一片綠葉,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行為,使《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將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
教育家布魯姆提出“為掌握而教,為掌握而學”。如果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恰當?shù)慕虒W幫助,使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學習效果必定事半功倍。實踐證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恰當運用學程單,可以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突出自學行為,使學生從課內學習走向現(xiàn)實生活,使課堂所學、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轉化為課后所用、所做、所行、所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真生活,準確把握學情,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引發(fā)學生真問題,靈活機變,巧妙安排,調動學生真思考,讓學程單助力學生道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