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航
摘要:人物通訊是很常見的新聞文體,但想寫好并不容易。記者需要在采訪中發(fā)現好故事積攢核心素材,需要在觀其行、聞其言中發(fā)現打動人的細節(jié),需要透過事件表面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核。本文依據筆者工作經驗,總結了寫好人物通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人物通訊;采寫;方法
一、培養(yǎng)發(fā)現故事的“嗅覺”,積攢核心素材
圍繞主人公發(fā)生的典型故事是人物通訊中的核心素材。作為新聞,故事肯定不能脫離實際虛構亂造,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fā)現。
要善于傾聽主人公講述。遇到善于表達的人是記者的幸運,一個經驗是,即便是說的內容不夠“切題”,但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盡量耐心地聽對方多說多聊,因為聊起的每件事都可能是一個好素材。筆者在采訪阜外醫(yī)院知名專家李守軍時,聽他聊起家事,他說自己剛上大學時,母親罹患心臟病,他就立志在心臟外科方向有所成就,多年之后,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yī)生的他和同事一起為母親做了手術。一次“閑聊”得到的素材,最終為稿件增色不少。
要善于采訪主人公的“身邊人”。新聞界有個不成文的說法——要寫好一個人,需要采訪他身邊至少10個人。當局者迷,很多人不覺得自己的故事有什么特別,或出于謙虛在講述時“打折”。盡可能多地采訪“身邊人”——可以是一切與之有交集的人,相當于從多個視角觀察主人公,筆下塑造的形象一定能更加真實、立體、豐滿。
要善于篩選故事。以上兩點做好了,會積累一些故事,事實上一些名垂新聞史的佳作,采訪獲取的故事可達上百個。不過,出現在稿子中的故事宜精不宜多,這時記者要靠敏銳的眼力和判斷力,篩選出幾個能從不同角度凸顯人物個性的故事。
二、提升窺見細節(jié)的“眼力”,讓人物活起來
著名記者、新華社原社長穆青說過:“有時,一個細節(jié)比千言萬語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其作品《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有大量生動的細節(jié),例如“他經常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常揣在懷里”“他的肝痛得使手指發(fā)抖,鋼筆幾次從手指尖掉了下來”等,將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特質刻畫得生動真實。
采訪對象的原話也是一種細節(jié),如老舍所言:“話是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話找對了,人物形象就出來了?!惫P者采寫《挑戰(zhàn)命運勇創(chuàng)新業(yè)寫傳奇——記全國人大代表焦文玉》時,引用了焦文玉的原話13句,例如“我沒什么可拼的,只有拼命”“困難、挫折終將敗給堅持”等。讀者看到這些話,就能明白這位平凡的女性是如何靠著自我奮斗成為了“保潔女王”。
三、鍛煉挖掘精神內核的“腦力”,讓立意深起來語
郭沫若曾把記者比做“當代的太史公”,記者采寫人物通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創(chuàng)作當代人物的“列傳”。這就要求記者不能把稿件寫成一個人生平經歷事跡的流水賬,而是要有精神內核,這種內核一定不能脫離時代背景,還要具備經久不息、鼓舞人心的力量。
要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核,在采訪前就要做足準備。結合社會實際,對主人公所能代表的時代精神給予正確判斷,由此找到他身上最閃光的特點,圍繞這些特點設計采訪提綱。
采訪中得到的東西,記者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真正理解,因此必須對素材進行分析,經過反復思考,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之后將其體現在紙面上,才能讓稿件擁有深刻的立意和閃光的精神內核。
此外,記者在創(chuàng)作時要動真感情,如果自己都沒動情,筆下的東西就很難打動讀者。
四、結語
人物通訊是一種能寫出彩的新聞文體,也是一種很考驗記者能力的文體。記者要不斷培養(yǎng)在采訪中發(fā)現好故事的嗅覺,提升在事件中窺見細節(jié)的眼力,鍛煉透過表面挖掘出精神內核的腦力,在實踐中摸索,在積累中進步,才能成為寫人物通訊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