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 周濤 馮宇 何非凡 周勇 于濤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東華理工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手段,研究設計出以校外思政課和校內黨員宣講團宣講的“雙向教育”思政工作平臺,讓思政課變得可親、可敬、可信、可互動、可交流,讓師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從而適應新形式下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雙向教育”思政工作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71-01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探索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法。[1]
1.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及問題
(1)教學缺乏互動性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老師與學生互動性不強,大部分思政課都是純理論灌輸式教學。事實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2]
(2)教學形式單一
思政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鍵是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過于教條化、形式化,缺乏新鮮感和真實感,再深刻的內容也容易缺乏感染力,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3]
(3)內容脫離實際
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核心的內容是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即對于教學大綱和教材體系的具體演繹,而不是對著教材的泛泛空談。
(4)理論與實踐分離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學科,不能僅僅局限于書中的理論研究。在實踐中,大學生可將平時所學的思想政治知識運用起來,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看出該大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并理解了其中深意。
2.“雙向教育”思政教育工作平臺的實踐探索
面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xiàn)狀存在的新形式、新問題、新挑戰(zhàn),我院充分利用江西省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江西的“紅”特色與學院的“核”特色相結合,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工作平臺建設,提出建設以校外紅色基地為載體的校外思政課“正向教育”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學生組建宣講團“反向教育”其他學生的“雙向教育”思政教育新模式,真正筑牢高校思想教育主陣地。
我院現(xiàn)已針對校外思政課及校內宣講團設定了標準化的建設方案:確定培訓目標、確定培訓內容、規(guī)范培訓時間、確定培訓地點、確定培訓對象。并在充分調研了江西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發(fā)展史編寫了一本特色教材,通過講述基地內紅色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小見大,使得思政課更加生動形象,讓同學們得以深切體會到老一輩革命精神。
“雙向教育”工作平臺已在江西省部分高校獲得推廣,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通過對學生調研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認可度高。
3.“雙向教育”思政教育工作平臺的思考
(1)設置標準化的培訓目標及教學內容
每次思政課前都要明確此次的教學目標及講授內容,具體可細致到講課教學大綱、講授內容的順序設置、授課技巧、配套的教輔材料等。校外思政課與校內宣講團在進行授課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既有高度的升華,又要接地氣,以一種學生更加主動學習的方式,提升思政課教育效果。
(2)確定培訓地點
校外思政課將通過掛牌、結成教育聯(lián)盟等形式,建設標準化的校外基地,強化與校外思政基地的聯(lián)系,并按照我們校外思政課的要求,將校外基地建設成為標準化的授課平臺。
(3)選取授課對象
校外思政課將會邀請專家學者在紅色教育基地現(xiàn)場授課,增進學員感悟,提升學習效果。而校內宣講團則做到“優(yōu)中選優(yōu)”,高素質的宣講團成員是宣講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對高校潛在高層次人才資源的最大利用。
參考文獻:
[1]楊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J/OL].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2019-06-14].
[2]黃靚靚.淺談體驗式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9(16):37.
[3]陳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探究[J].世紀橋,2018(06):67-69.
作者簡介:
陳捷(1999.9-),女,漢族,江西九江人,東華理工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
于濤(1979.3-),男,漢族,吉林白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黨務工作及環(huán)境放射化學的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