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成萍
[摘要]問題是學習的開始,提出一個好問題能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直面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煩瑣、低效,甚至無效,教師的問題設計可以采用激發(fā)學生興趣、一層一層疏導、呈現(xiàn)課文主旨、關注課文語言特點的方式,以凸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簡化教學流程,提升課堂效益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設計;教學主線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 10-0048-02
語文課堂提問要針對學生的困惑,體現(xiàn)啟發(fā)性、導向性和師范性。在低年段,教師的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規(guī)律,要及時地進行評價反饋,對理解性、感悟性問題,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課堂提問也從“寫什么”轉向了“怎么寫”。對此,教師要依據(jù)教材,緊扣要點,有計劃、有目的地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設置問題情境,激起學生認知的矛盾,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那么,教師要如何設計一節(jié)課的主問題呢?
一、以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從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如我教《冬眠》這篇課文時,這樣提問學生:“夏天的傍晚,我們漫步在田間小路上,往往被青蛙的叫聲所陶醉??墒窍奶煲贿^,冬天到來,它們就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它們死了不成?”大部分學生舉起小手說:“沒有,沒有啊?!蔽矣肿穯枺骸八鼈內ツ睦锪四??”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它們去冬眠啦!”“哦,冬眠去了呀。什么是冬眠?是不是跟睡覺一樣???動物們是怎么冬眠的?”我繼續(xù)提問?!袄蠋?,冬眠不是睡覺,我來說——”學生的小手如林。他們帶著問題,興趣很濃地學習了這篇課文,順利地搞明白了動物冬眠的道理。就這樣,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提問,大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以課堂提問一層一層疏導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诮虒W中,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巧妙設計問題,層層疏導,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決問題。
如教漫畫《父與子》,我進行提問:“剛才你們欣賞了這組漫畫。現(xiàn)在,我們一起再來欣賞每幅畫,談談你們都看懂了啥?”學生陸陸續(xù)續(xù)舉手,其中一個說:“我看到晚飯的時候,爸媽在桌子前準備吃飯,但是他們的小孩不在。”我接著說:“你看清了漫畫上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他們在干什么,說得很清晰,還看清了座位上的空位置是小孩的。我想問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遲疑了一下回答:“我是看后面的漫畫知道的?!蔽倚χf:“是啊,欣賞這樣一組漫畫要把圖畫內容連起來,這樣才能看懂。哪位同學還要說?”另一個學生說:“一天晚上,爸媽要吃飯了,可是兒子不在,于是,媽媽請爸爸去叫兒子吃飯?!薄澳銈冏⒁獾搅藛??這個同學補充的內容就是圖上媽媽的動作,他聯(lián)系后面的漫畫看懂了人物的動作。誰還要補充嗎?”就這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通過一步一步提問,一層一層疏導,將學生領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以課堂提問呈現(xiàn)課文主旨
每一篇課文從選材到改編都是有一定的深意的,有些是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有些是表達作者的思鄉(xiāng)或愛國情懷,有些是闡述一個道理……這些都隱藏在課文的主旨中,需要學生去讀、去感悟、去品味。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的主旨去設計主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文本的內核。
比如,我在教學《酸的和甜的》一文時,抓住“為什么同一架葡萄,有人說是酸的,有人說是甜的呢”這一主問題來教學。因為在這篇課文中,狐貍只是個無關緊要的配角,它只是把故事引出來。狐貍為什么說葡萄是酸的?主要是故事情節(jié)需要,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如果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究“葡萄為什么是酸的”這個問題,教學就偏離了課文主旨。課文主旨不是批判狐貍的狡猾,不是諷刺狐貍的酸葡萄心態(tài)。教學中,只要把狐貍定位在“因摘不到葡萄,所以硬說葡萄酸,以此來安慰自己”這一層面就可以了。適當弱化對狐貍的研究,把目光聚焦在松鼠、兔子和猴子的身上,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感受兔子、松鼠、猴子的不同看法,明白小兔子、小松鼠沒主見,聽信他人,理解小猴子有什么事都喜歡自己親自試一試的形象特征。這樣,學生就會懂得做事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親自嘗試的道理。
四、以課堂提問立足語言特點
每一位作者寫文章都有自己的語言習慣,這些語言或通俗易懂,或風趣幽默,或引經據(jù)典,或生動形象……通過語言,作者抒發(fā)著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思想感情往往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潛藏在字里行間,需要學生去讀、去品味、去感悟。所以,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獨特的語言特點來設計主問題。
比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一文時,通過研讀課文,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你是如何理解‘能與小伙伴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的?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想一想,并在課文的旁邊做批注?!睂W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很快就從“花園的變化”和“巨人態(tài)度的變化”這兩方面找到了文中對應的句子。我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語言的秘密?”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文本的語言形式上,如分別抓住表示四季的四字詞語、三個“滾出去”和感嘆號來感受花園的變化和巨人態(tài)度的變化;同時,采用默讀、想象、仿說、引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品味。這樣的品讀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能力,也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最后,我運用了一段充滿感情的話語結束教學:“‘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是《巨人的花園》告訴我們的,也是同學們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到的。文中的巨人雖然曾經任性、冷酷,但最終他愉快地將自己的花園與孩子們分享,并因此成為一個無比幸福的巨人。這篇童話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美好的境界,一種溫暖的感覺,這就是童話的魅力,這也是這篇課文的作者王爾德的童話風格。課后,讓我們更多地走進童話世界,去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边@段話既是對童話內涵與語言特點的總結,也是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體會童話的特點、感受童話作家的風格并開展課外閱讀的適當引領。
其實,從學生的實際閱讀經驗來看,他們常常在第一次閱讀時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內涵,但是課文又是怎樣表現(xiàn)內涵,怎樣運用語言文字的呢?學生不得而知。教師通過這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文字,并讓學生采用批注的方法展開學習,能夠使學生在靜靜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有所獲。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痹O計精巧,使用得當?shù)闹鲉栴}能提綱挈領,統(tǒng)領全文教學。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從大量的參考資料中脫身出來,抽絲剝繭,點石成金,抓住所教課文的題目、文章主題、語言特點、關鍵詞句等值得咀嚼、耐人尋味的地方,化繁為簡地設計主問題。圍繞主問題,教師要盡可能多些思路引領,少些煩瑣提問,讓學生多些感悟咀嚼,少些疲于應答,把時間留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如此,課堂效率何愁不高?
[參考文獻]
[1] 易均.例談語文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J].文學教學,2012(6).
[2] 陳佳.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J].語文天地,2015(7).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