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勝朋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富川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西富川 542700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其是臨床常見、多發(fā)傳染性疾病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1],當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病毒感染率達到了65%,而且因為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很容易誘發(fā)肝細胞癌及肝硬化等疾病,嚴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2]?,F階段,關于慢性乙肝疾病的治療,臨床主要以抗炎、抗病毒等治療為主,其中抗病毒治療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表明[3],恩替卡韋在慢性乙肝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有助于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本次實驗主要針對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門診部就診的乙肝患者采取國產恩替卡韋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根據平行對照法劃分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門診部就診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各4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1~55歲,平均(36.2±3.5)歲;病程1~4年,平均(1.6±0.5)年;研究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2~53歲,平均(36.2±3.5)歲;病程1~3年,平均(1.5±0.5)年;兩組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與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中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相符;(2)研究前未采取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3)具備正常溝通、表達和理解能力;(4)自愿簽署知情研究同意書;(5)無恩替卡韋及阿德福韋酯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1)缺乏完整臨床資料者;(2)合并酒精性肝病者;(3)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4)合并肝炎病毒重疊感染造成的慢性肝炎者;(5)非病毒感染患者;(6)精神異常及心理障礙者;(7)合并腎臟、肝臟及心臟器官功能障礙者;(8)因個人因素拒絕或者中途選擇退出者;(9)合并肝硬化疾病者;(10)存在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入院后,兩組均開展常規(guī)治療,包括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H20059010;規(guī)格:228mg×36s],每次2粒,每日2次;復方甘草酸苷片[秋山片劑株式會社(日本)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J20130077;規(guī)格:7s×3板],每次2片,每日3次。
1.2.1 對照組 阿德福韋酯(福建廣生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20070198;規(guī)格:10mg×14s)治療方案,每次10mg,每日1次。
1.2.2 研究組 恩替卡韋分散片(安徽貝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H20140037;規(guī)格:0.5mg 14片/板/盒)治療方案,每次0.5mg,每日1次。兩組均接受為期3個月的治療。
統(tǒng)計各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比較臨床指標。通過熒光定量聚合酶連反應檢測患者經治療后的HBV-DNA定量狀況[4];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ALT復常率狀況檢測。不良反應包括惡心、頭痛、眩暈及疲勞。臨床指標有血清總膽紅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及白蛋白(ALB)。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對研究結果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ALT復常率及HBV-DNA轉陰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丙組ALT復常率及HBV-DNA轉陰率比較[n(%)]
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同對照組相比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ALB、TBI L、AST及AL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n ALB(g/L) AST(U/L) TBIL(μmol/L) AL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2.09±4.87 33.74±4.12 600.23±63.25 75.94±19.28 259.87±38.64 100.46±50.34 578.41±51.2386.74±11.58研究組 40 32.12±4.91 37.84±5.81 600.35±62.85 67.46±14.57 259.76±37.46 74.59±32.16 577.14±51.6380.45±11.87 t 0.027 3.641 0.009 2.219 0.025 2.739 0.087 2.398 P 0.978 0.001 0.993 0.029 0.980 0.008 0.931 0.019
慢性乙型肝炎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此類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慢性乙型肝炎治療過程中,抗病毒治療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數乙型肝炎患者就診時,自身肝功能儲備功能不理想,需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疾病,防止肝功能損傷加重[5]。核苷類藥物中,病毒耐藥性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長時間服用核苷類藥物很容易提高耐藥率,出現抗病毒治療失敗現象,傳統(tǒng)治療期間,往往采用拉米夫定,但是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治療時間的增加,病毒耐藥性越來越高,從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6-8]。阿德福韋酯是臨床常用抗病毒藥物之一,其具有較低的耐藥率,而且該藥物伴有潛在性腎毒性,需對藥物使用劑量合理控制,但是一旦藥物劑量減小,則會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影響[9]。恩替卡韋分散片屬于環(huán)戊基鳥嘌呤核苷類似物,通過口服方式浸入到肝細胞后,使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降低,其可以將乙肝病毒DNA正鏈的形成阻斷,促進HBV-DNA轉陰率提高[10]。及早予以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韋分散片治療,可在短時間使病毒載量降低,所以,可明顯降低病毒耐藥性變異株,所以,長時間采用該藥物可有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1]。但是,由于該藥物具有較高的血清轉換率,因此需要患者做好心理準備,經濟壓力較高。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在ALT復常率、HBV-DNA轉陰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82.50%,55.00%,7.50%)較對照組(55.00%,30.00%,30.00%)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予以慢性乙肝患者國產恩替卡韋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病癥,同時安全性高,其能夠盡可能的避免其他疾病的發(fā)生。此外,此類藥物在進入機體后,可在短時間內被機體吸收,從而獲取理想的治療效果;在血清總膽紅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及白蛋白(ALB)方面,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相比于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國產恩替卡韋的應用,可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狀況,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恩替卡韋是一種核苷類藥物,其可選擇性抑制機體內部乙型肝炎病毒,通過對乙型肝炎病毒水平合理控制,避免病毒復制現象的發(fā)生[12]。除此之外,恩替卡韋發(fā)生磷酸化反應后產生三磷酸鹽,除活性較強外,與乙型肝炎病毒中多聚酶組織中鳥嘌呤核苷三聯酸(GTP)存在競爭關系,從而對逆轉錄酶整體活性有效抑制[13]。與此同時,恩替卡韋可在機體中長時間維持作用效果,除藥物起效快外,可顯著抑制乙肝病毒,再加之此類藥物具有較低的耐性,未負面影響患者,因此,恩替卡韋被視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主要藥物[14]。
據有關資料顯示,臨床中恩替卡韋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三點[15],其一,其可以顯著抑制前基因組mRNA,導致其無法產生逆轉錄負鏈;其二,該藥物可明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致使其啟動受到影響;其三,可抑制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正鏈,影響其正常合成。
總而言之,慢性乙肝初治過程中,恩替卡韋不僅治療效果明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病癥,同時安全性高,可使患者肝功能指標明顯改善,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