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ARCS動機模式是一種以激勵學生課堂動機的教學設計模式。大學英語文學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文學體驗和感受,突出人文思維。本文在分析ARCS動機模式的基礎上,針對大學英語文學課程的模式和問題,嘗試將ARCS理論靈活的融入到大學英語文學課堂中,解決傳統(tǒng)英語文學課堂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
關鍵詞:ARCS動機模型;大學英語文學;情感體驗;自信心
1 目前大學英語文學課程的特點和問題分析
1.1 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文學教材選取了大量經(jīng)典的文學片段。教師通過任務型教學法及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完成對這些文本的閱讀和體驗,讓學生們通過閱讀感受語言的魅力,同時了解西方文學的文化背景和大環(huán)境。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對大學英語文學課的需求不單單局限在對文本本身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必然包括“歷史”、“方法”、和“視野”這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正是當代大學英語文學教學中容易忽略的關鍵點。所謂“歷史”,也可以講成“研究史”,是指前人在本領域做出的已有成就,讓后來的研究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學習和借鑒。所謂“方法”是選擇該領域最經(jīng)典最有效的方法,給后來的研究者一個標桿,去“參照”,去“仰望”。所謂“視野”,就是列出國內(nèi)外在本領域的最基本和最深入的研究,讓學生們在信息量巨大的學術信息中不至于漏掉必讀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學生們可以通過參考文獻獲得更廣闊的學術視野,讓閱讀者通過論著名錄,知道世界上的同行正在研究的事情。當代大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思考和建立學術研究角度和立場的能力。所以,在大學英語文學課程中,“歷史”、“方法”和“視野”是每一個優(yōu)秀的大學生必須具備的。
1.2 閱讀能力是障礙
基于大學英語文學課程的特點,閱讀能力的提升成為完善學生情感體驗的保證。大學英語文學課程首要目標是讀懂文本,了解文章的涵義和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但由于學生接觸西方文學作品少,對西方作品文華背景及相關歷史不熟知,再加上西方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生詞匯較多,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弱,故讀懂文本本身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師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詞匯量,而學生們的英語詞匯量擴大后會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心,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英語技能和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讓學生有更加良好的情感體驗。
2 ARCS動機模型及其課程的教學意義
ARCS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約翰·M·凱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教學設計模型。所謂ARCS,是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關聯(lián))、Confidence(信心) 和 Satisfaction(滿意)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的縮寫。是以激勵課堂學習動機為核心的額教學設計模式。簡單地說“注意”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任務上;“關聯(lián)”是指課堂內(nèi)容與學生有密切的關系,與學生自身發(fā)生關聯(lián);“信心”是使學生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課堂任務;“滿意”是指學生結(jié)束本堂課的學習后,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且有深入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和驅(qū)動。如此往復即可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將ARCS模式運用到課程中,課堂的主體發(fā)生轉(zhuǎn)變。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ARCS模式會使課堂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學生可以先提問,然后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問題來自學生,并通過討論解決掉。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的主動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同時,學習空間的靈活性也得到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文學課堂中,課堂所采用的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占據(jù)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將ARCS運用到課堂中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不斷提出問題制造問題和思考文本上,教師通過引導將文本中的情景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lián),發(fā)生聯(lián)系。將文本做活,做生動。
3 基于ARCS動機模型進行英語文學授課的實踐策略
3.1 準備階段,注重導學引起學生興趣
課堂中的準備階段是一堂高效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等多種方式與課程文本產(chǎn)生聯(lián)系,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有意注意演變成無意注意。
3.2 問題“自產(chǎn)自銷”
將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挖掘。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獨自挖掘作品中的信息,并參與課堂討論。這樣最大限度避免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對學生思維的局限性,也避免了小組討論智慧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做到了“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不僅讓學生體驗了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樂趣,也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思考。
3.3 綜合評價,提升自信心
課程結(jié)束后的反饋主要以課程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通過課堂中不斷的創(chuàng)造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獲取對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課程報告同時也是學生在思考的一個過程。通過最后的輸出形式來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從而使動機得到激發(fā)和維持。 這是激勵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及時地反饋和評價既可以鞏固所學所感,又可以在這個過程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4 結(jié)語
總之,在大學英語文學課程中,可以借鑒ARCS動機模型,嘗試將課程的全過程融入動機激勵,通過學生的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使學習動機處于一種穩(wěn)定的激發(fā)和維持狀態(tài)。但是由于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授課形態(tài)的差異,在實際應用中必須結(jié)合實際課程目標、學生學習需求、學生學習能力、硬件設施等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彥彬,許筱曼.基于ARCS動機理論的大學英語翻轉(zhuǎn)課堂研究[J].科技咨詢,2019(07).
[2]朱玉霞.大學英語文學教學中的項目式教學法探析[J].2016(07).
[3]郭紅霞.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9(04).
作者簡介
王雪媛(1991-),女,山東蓬萊,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初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