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德驕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全面實行,各個學科都面臨著改革和創(chuàng)新,語文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為夯實學生語文基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以及文學愛好,提升其處理和運用文字的能力。以往的語文教學以單向知識傳授為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不利于學生的知識運用。生活化教學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將實際生活與語文教學充分結合,可以促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和實用性,有助于學生審美素質、德育素質和文學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一、融入生活內容
語文學科可以幫助學生參悟人生、感悟生活、認識社會和親近自然,通過學習更好的體驗生活和理解生活,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促使學生端正心態(tài),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認知投入到生活中。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中,需要立足于教材融入生活內容,突破教材的制約和局限,將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充分結合,促使教學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所學知識,發(fā)現(xiàn)生活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實現(xiàn)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中,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為學生介紹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在東北淪陷后,一些社會名人和政客官僚舉行了多次“救國會議”,而當時在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公報》也公開散播“中國人失去自信力”的主義論調。在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當前所處時代,對這一論調進行論證,并且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新時代中國人強大的自信力!通過融入生活內容,可以提升課堂的社會性和鮮活性,并且促使學生從各種實例中體會到中國的強大和中國人民的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祖國榮譽感。
二、組織生活實踐
生活是一個大課堂,初中學生獲取能力和知識的途徑主要為生活和學校,很多生活經驗和生活能力都需要從抽象總結和高度概括中獲得,因此,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中,需要將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充分結合,促使學生將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加強理解和感知,并且將知識轉變?yōu)榻涷灪湍芰?,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精神的全面發(fā)展。同時,組織生活實踐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xiàn)經驗和知識的還原和遷移,對學生未來發(fā)展具有指導價值。
例如在《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中,文章表達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美,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毓沤ㄖ瑤ьI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并且在實地參觀和體驗中,加深對文章思想和情感的理解,以生活深化知識理解,以知識促進生活感悟;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老舍在字里行間中對母親的尊重和敬愛之情,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孝敬老人的品質。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大量新型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xiàn),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其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以及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促使學生在擬真的情境中理解知識,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鮮活性和趣味性。教師在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中,要積極應用情境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氣息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加強感悟、深化理解。同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中,還要給予學生發(fā)表個人觀點的機會和空間,鼓勵學生運用個性思維去理解、創(chuàng)造和表達,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熱情和積極性,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鮮活。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回憶》這篇課文中,其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親情為話題,充滿了人生哲理和人性,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母愛的寬容、深沉以及無私,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己情感變化和生活經歷的反思和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為:第一,體會文章字里行間中蘊含的無私和深沉的母愛;第二,掌握其借景抒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第三,抓住人物語言、神態(tài)以及動作等描寫方式,體會人物形象塑造。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中,要結合教學目標,通過多媒體視頻為學生播放動畫視頻“母親的一天”,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母愛,從生活中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母愛。同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還要采用多元化的創(chuàng)設方式,例如語言創(chuàng)設、多媒體創(chuàng)設等,帶給學生以擬真的體驗,促使其在生活情境中獲得能力和素質的發(fā)展。
四、開展生活評價
教學評價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科學的教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在學習方面的不足和缺陷,進而有針對性的改進和完善,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以往的教學評價主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楹饬繕藴?,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知識應用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需要對教學評價進行改進,引入生活化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和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能力,將其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同時,教師還要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等,發(fā)揮教學評價的作用和價值,突出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特點。
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和《我的母親》這兩篇文章后,二者都是以描寫人物為主要內容,學生在學習后基本掌握了人物描寫的相關技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中,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即:要求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觀察母親或者父親,并且運用掌握的人物描寫技巧寫一篇以“我的父親”或者“我的母親”為題目的文章。通過這種生活化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能夠培養(yǎng)其知識運用的意識。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迎合新課改精神,將語文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充分結合,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生活價值,促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實用性和生活化,為其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