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延浩
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欣賞更應體現(xiàn)為張揚學生的個性,健全學生的人格。語文課堂應是個性張揚的搖籃,是創(chuàng)新的基地。教師、教科書、學生要三位一體,多向交流,要主動、互動,突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人地位。只有如此,不遠的將來才有可能“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
一、跳出課堂活動引領
新課程標準,更如注重課外閱讀,尤其是名著閱讀,但應如何閱讀,讀名著中的什么,教師應如何指導閱讀,都成為了困擾老師的新的并且比較重大的問題。
而面對的現(xiàn)實——高考的要求是,你必須讀。所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尤其是克服阻力的勇氣與膽量,是語文教師及至學校領導的當務之急。
通過辯論賽的方式,檢查學生對作品的研讀效果、探究能力是現(xiàn)實而易行的方式,如你喜歡黛玉還是寶釵,你覺得誰應對黛玉之死負責等就可以了解學生對《紅樓夢》閱讀的理解程度,而學生為了在比賽中獲勝,必須會利用一切機會,克服一切困難包括文言文閱讀,去力爭獲勝。而實際效果是必須對《紅樓夢》進行整體閱讀,并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名著影像也是了解名著的方式之一。適當?shù)拿跋癫シ牛部杉ぐl(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以小組為單位的手抄報比賽,要求手抄報內容涉及范圍廣,版面設計精美,抄寫工整,尤其應涵蓋名著的片斷,理解等,是調動全員參與,激發(fā)閱讀興趣的又一有效方式。
進行閱讀后仿作、感想、收獲等的學生作品展示,是激勵學生由讀到寫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學會品讀,學會作文,畢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因此,僅僅憑一周甚至兩周一次的上本作文,以及無效的寫作與批改,已經在事實上證明了其不可行。因為,學生內在的興趣,內在的積極性沒有激發(fā),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當然,課外閱讀的面很廣,可以涉獵古今中外,不同題材、不同體裁。在許多的零碎時間,一些快餐式作品,乃至新聞,包括網(wǎng)上有益的文字,都是學生閱讀對象。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不斷更新、不斷擴容,同時冗雜信息也隨之增多,日益泛濫。因此,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駕馭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自然和人,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獲取各種鮮活的材料和最前沿的信息。去體驗人們的生活日漸豐富多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環(huán)保的發(fā)展變化的日新月異。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工廠,展開各種調查,參與各項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培養(yǎng)他們辨別是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二、跳出文本注重表達
語文作業(yè)的布置是做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布置什么樣的作業(yè),布置多少作業(yè)的科學性都一直為語文教學研究者的忽視,也很少看到這方面的專門研究文章。
案例:在《報任安書》學習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出學后心得或新得,這里選一學生習作為例:真正的勇者——讀《報任安書》有感。在沒讀《報任安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尊嚴是一個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了尊嚴人活在世上毫無意義可言。但是,讀過司馬遷的這封回信后,我的想法大大改變。
司馬遷的選擇不禁讓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文章說每當有大風雪的時候,雪松都會彎下身軀。但是這暫時的低頭并不代表屈服,更不是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為了積聚力量進行反彈。司馬遷忍受著身體上與心理上的巨大疼痛,只是為了完成《史記》,完成父親的遺志。司馬遷受辱后,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和憤懣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笆且阅c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報發(fā)背沾衣也?!鄙鷦拥孛枥L出司馬遷獲釋后的痛苦心情。此時的他除了完成《史記》,別無他求。我想,出獄后的司馬遷一定很孤獨,世俗之人都看不起他,認為他是茍且偷生。有人因美麗而孤獨,有人因智慧而孤獨,有人因潔白無暇而孤獨。有的人孤獨,是因為在應該糊涂時不肯糊涂,卻總在不該清醒時清醒。你卻因為堅守自己的信念而孤獨,這是一種悲哀嗎?[來源:學科網(wǎng)ZXXK]
但是,一切都是暫時的。人,最重的是靈魂。司馬遷憑著自己堅毅不撓的信念,實現(xiàn)了他及父親的夙愿。我想,這,足夠了。
最后,我要說,司馬遷才是真正的勇者。
實際效果:這是在學習司馬遷、屈原的相關課文后,要求學生將兩者進行比較“司馬遷、屈原,誰是勇者”,并能結合自己實際。如此有深度----評價司馬遷行為,又很實在----為了父親夙愿而作的巨大犧牲。這,當然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三、注重課堂教學“學習探究”方法的新運用
課堂教學永遠是所有學科學習的主陣地,如何將45分鐘(或40分鐘)效率提高,多少年來一直沒有一個成型又為大眾接受的方法,而從前的教改總是強調教師如何講、如何教才會有效果。其實,大家忽視了另外一個方面,即教師指導學生的“學”,尤其是當今的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內容多而繁雜,如果依從前的方法,理論上也不可能完成那么多的“必修”、“選讀”內容,何況講、灌本就應為我們所拋棄。授人以魚不如那么授人以漁,學生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作品的鑰匙,那就“什么樣的酒全能對付”??v觀諸多語文教學大家,有幾人是把時間用在了講課、批改作業(yè)上?所以,選講、少講,重方法介紹,就應是語文教改方向之所在。聯(lián)系我?,F(xiàn)在所開展的以學論教、當堂達標活動,還可以將語文課堂確定為“示標——學習探究—測標”,這里不同的是把主要環(huán)節(jié)確定為“學習探究”,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基本是教師預設問題,課堂上學生回答,最終還是教師解決,在能力培養(yǎng)層面上,學生得到的實惠寥寥,所以“學習探究”,應當是學生在課堂充分預習,解決字、詞、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由教師啟發(fā),也可以預設一兩個問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生成),教師學生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由討論,問題解決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出現(xiàn),教師更要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語言組織的方法的點拔,如此以來,才可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涉及思考多個知識點)的能力。
我們的教學一直有一個有趣的口號,就是教學的目的是“要我學變?yōu)槲乙獙W”,那么,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能實現(xiàn)“我要學”的目標的有幾人呢?我想,上述諸例,基本達到了“我要學”的效果,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成功所在。才會更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綻開語文素養(yǎng)之花,培養(yǎng)出有思想的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