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送
摘要: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影響教學質量。在當今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依然如此。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使用不得當,不僅會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難以提升,更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導致教學工作難以順利的深入開展,阻礙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相應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尋找最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從而逐漸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瓶頸,提升教學質量。接下來,本文將就此主題,結合教學經(jīng)驗展開進一步論述,希望能夠為 廣大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之下,社會各界對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一直以來,語文學科都是我國基礎教育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是基礎中的基礎,也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當中,逐漸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得顯著提升。
一、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一旦擁有了學生的身份,他們心中的自主學習意識便會萌芽,但是由于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太合理,容易打擊到學生的學習欲望。鑒于此,身為新時代的語文任課教師,應當掌握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欲望。在當今諸多教學手段當中,情境教學是一種非常常見,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的喚醒學生的感官,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加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當中,起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很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題西林壁》的相關內(nèi)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廬山真面目”,通過觀察圖片和視頻,初步引發(fā)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好奇,引領學生在主觀的情境之下感悟詩歌內(nèi)容。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xù)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朗誦《題西林壁》的音頻,帶領學生了解詩歌內(nèi)容,同時,為學生介紹詩人蘇軾的生平,從而引導學生結合這些教學資源,對詩歌的內(nèi)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首詩歌描繪了廬山的美景,那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寫自然風光的詩歌呢?”隨后,學生進行發(fā)言,再由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糾正和完善,以此為跳板,對學生開展拓展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非常直觀的了解詩歌當中的內(nèi)容,并且提升了知識儲備。為學生今后更加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提升了教學質量。
二、引入合理問題
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活動的金鑰匙,也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狀態(tài)的有效途徑,完全吻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理念。鑒于此,身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當學會在課堂上進行更加優(yōu)質的提問,善于使用課堂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問題作為深入學習的線索,對語文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促使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語文知識,感知語文知識,應用語文知識,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觀潮》一課的相關內(nèi)容時。首先,教師針對課文的題目,向學生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名為《觀潮》,請問大家知不知道‘觀是什么意思?‘潮又指的是什么呢?”當問題提出后,教師適當停頓,允許學生小聲的議論。此時,教師便可以適時的引出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并結合課文當中的內(nèi)容進行再次提問:“課文中說,錢塘江潮是天下奇觀,那么這個所謂的天下奇觀,‘奇在哪里呢?”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要求學生嘗試著對課文進行分層,理清文章的結構。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教會了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搜集錢塘江的資料,組織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也進一步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組織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被教師廣泛認可的構建“生本課堂”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方式。同時,經(jīng)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也確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鑒于此,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任課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靈活使用這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xiàn),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轉變師生角色定位,從而更加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獲得全面化、個性化的發(fā)展。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巨人的花園》一課的相關內(nèi)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說:“本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巨人的花園》,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大家喜歡童話嗎?”隨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部共同探討自己知道的童話故事,充分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接下來,教師為學生簡單的介紹作者,引導學生站在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上去感知童話故事語言的特點,讓學生充分感悟童話故事中蘊藏的美感。最后,要積極引導學生積累對巨人心理活動和行動上變化的語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語言素材,完成多個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在當今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下,教師必須要不斷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最終成長為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子其.先學乎?少教乎?--基于深度教學的辯證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6,(5).
[2]宗德柱,孫存華."深度教學"的變革、困境、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5,(20).
[3]楊昭玲.深悟語文魅力探索深度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12,(10).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白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