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舉 宋瑞斌 高翠娥 赫婷婷
摘 要:新媒體時代以其微時代、秒時代、淺時代、危時代等特征而出現(xiàn),這些特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高校輔導員勝任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信息傳播的平等引發(fā)高校輔導員“話語霸權”危機,傳輸邊界的消融導致社會主導價值觀念影響式微,微信號的傳播開啟學生工作時空游離模式,網絡輿情的危機刺痛高校輔導員專業(yè)發(fā)展的神經。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針對這些挑戰(zhàn)從高校輔導員勝任工作的能力理論、創(chuàng)建高校輔導員勝任工作的長效機制等方面予以應對。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勝任能力;資源整合
一、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
媒體時代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大眾麥克風、全媒體、網上平等對話、利益表達的第一通道、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高校也緊隨時代步伐,積極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政策和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授課、群發(fā)通知、網上簽到接收教學資源等。在這種大背景下的大學生每天面對的便是快速變更的信息,然后形成一個網絡圈對信息進行處理,輔導員作為學校和學生之前的一個橋梁,在這樣的時代下其工作也呈現(xiàn)出許多的問題。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2.1信息傳播的平等引發(fā)高校輔導員“話語霸權”危機。新媒體主要是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通過寬帶無線、有線、衛(wèi)星網絡等各種現(xiàn)代傳播手段,傳播數(shù)字化文字、聲音、圖像信息的新興媒體。新媒體時代的身份認同如同有學者所指出的從“新聞消費者”到“新聞生產者”。與此同時,身份認同又給予了在網絡社群中部分大學生的自我賦權。大學生在網絡社群中的自我賦權激起了其對在教育教學場域中長期被壓抑的話語權的守衛(wèi)。這樣激發(fā)了一對矛盾,即大學生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眾化平等的話語權和高校輔導員維護其“話語霸權”的矛盾。輔導員的主體地位受到嚴峻挑戰(zhàn),呈現(xiàn)出主體客體化的特點。借助互聯(lián)網的平臺,人們獲取信息的機會趨于平等,“取信面前,人人平等”,高校輔導員若后知于學生,其“話語霸權”體系勢必要受到沖擊。
2.2傳輸邊界的消融導致社會傳統(tǒng)主導價值觀念式微。新媒體時代有助于打破灌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消融獲取建構知識的邊界。新媒體所具有的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化的傳遞成為一種多元趨勢。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話語霸權”危機的出現(xiàn),是因為高校輔導員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的公信力受到了新媒體挑戰(zhàn)后而下降。新媒體傳播的虛擬環(huán)境滋生了部分大學生獨特的人格特質:世界觀方面,價值導向多元、政治觀念淡化;價值觀方面,道德意識弱化,道德人格缺失;人生觀方面,個性主義膨脹,人格雙重化,具體表現(xiàn)為虛擬中的開朗、現(xiàn)實中的陰郁,虛擬中的擔當、現(xiàn)實中的懦弱,如網絡的匿名會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網絡道德的“失范”可能會發(fā)展為現(xiàn)實道德“失范”的邏輯起點。
2.3微信號的傳播開啟學生工作時空游離模式。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微弱的信號。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時空模式已然被打破,8小時不再是唯一的工作時間,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工作場所,如學生一條有輕生念頭的微博都要繃起午夜閱覽信息的輔導員的神經。大學生的這個微信號源開啟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時空游離模式。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三全育人”工作機制、“三化并舉”工作載體、“三輪驅動”工作隊伍具有可操作的更為充分、必要的意義了。
2.4網絡輿情的危機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增加難度。由于受到新媒體的影響,一部分人習慣于淺閱讀的閱讀方式,所以對于一些獵奇心強的人們,往往會關注那些能夠抓住人們眼球的、震懾力十足的信息并瞬間轉發(fā),而未能從國家、民族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考慮信息背后所隱藏的社會危害性。這樣的信息一旦在網上傳播開來,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網絡輿情危機。面對危機,對于不再具有絕對“話語霸權”的高校輔導員大多只能疲于應對,這無疑增加了本已被日常事務性工作羈絆的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難度。
三、新媒體時代輔導員工作的發(fā)展策略
3.1改變傳統(tǒng)觀念,提高新媒體素養(yǎng)故步自封必不能適應時代潮流。所以在新媒體時代發(fā)展輔導員工作必須根據(jù)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時改變傳統(tǒng)觀念,提高新媒體素養(yǎng)。掌握各類新媒體工具,了解當前熱點信息,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掌握和運用學生使用的學習聊天等工具,融入學生的網絡圈子并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新媒體工具、認識到網絡的利與弊。
3.2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新媒體具有全息化、交互性、網絡化、數(shù)字化等優(yōu)勢。輔導員應該結合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與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在思想道德教育、班風建設、就業(yè)指導、學生心理輔導等學生工作方面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提高信息傳播效果,拓寬信息傳播渠道。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學生工作的水平提高和方法創(chuàng)新。
3.3融于學生網絡圈,確保輿論導向我一直相信能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教育者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教育工作。作為大學生總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圈子,很多圈子都以網絡的形式存在,他們關注時事、討論焦點、發(fā)表意見,要想將教育工作順利進行下去,首先得深入學生的圈子,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針對各異的價值觀念展開教育,引導輿論風向。
3.4完善監(jiān)管體系,強化管理網絡為高校創(chuàng)造了更多樣的教育形式,增強了大學生的自由性與選擇性。同時也使大學生濫用網絡的現(xiàn)象叢生。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zhàn),輔導員需要完善監(jiān)管體系、強化管理。對于一些微信群、QQ群等交流軟件多加關注,引導健康、積極的言論,對于話題的討論帶領學生形成客觀、正確的觀念。
結論
以新媒體作為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載體不僅有應用的合理性與現(xiàn)實意義,也是社會發(fā)展下高校學生工作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思路的必然要求。信息高速傳播、交流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lián)網極大地沖擊了輔導員傳統(tǒng)的工作方式。我們肯定科技網絡的迅猛發(fā)展,但也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質。如何改變發(fā)展輔導員的工作方式,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潮流依然是當下高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英]理查德·豪厄爾斯.視覺文化[M].葛紅兵,等,譯.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7.
[2]洪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12).
[3]楊曉麗.從“新聞消費者”到“新聞生產者”——淺析博客時代的公眾角色定位[J].青年記者,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