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蘭
摘 要: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水平,創(chuàng)設(shè)自己的特色教學,總結(jié)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不斷積累,形成一套理論,反過來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活動。本文就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導語設(shè)計、插圖的運用等成功經(jīng)驗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導語設(shè)計;插圖運用;興趣激發(fā)
一、運用好語文教學中的“題眼”——導語
課堂教學應注意“導言”的運用,尤其是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抓住這個“題眼”,科學地運用,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穩(wěn)定學生情緒,激發(fā)興趣,做到導言言簡意賅,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一)緊扣學生實際
農(nóng)村中學生生活面較窄,需要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教材與學生之間營造一種親近感。在《第二次考試》的教學時,筆者設(shè)計了這樣的導言:“同學們知道這樣一段順口溜嗎?‘教師的法寶考、考、考,學生的絕招抄、抄、抄,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大小考試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次,考試大多在試卷上進行,但有一位叫陳某某的考生,經(jīng)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考試,成績出人意外的好,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若不信,我們來學習《第二次考試》吧。”教師出示了學習思考題,一篇自讀課文順利地學完。從學生熟悉的試題入手,讓他們自覺的讀課文,與教材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吸取文中營養(yǎng)。
(二)緊扣學生心理
初中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處于高峰期,教師把握住這一心理特點,就可以很快地把學生引入一個知識的新天地。比如:《故鄉(xiāng)》一文的導言設(shè)計:在碧綠的沙灘上有位與我們年齡相仿的少年,一輪金黃的圓月掛在天空,每當西瓜熟時,手持一柄鋼叉叉那偷吃西瓜的猹,那動作不亞于機警的小偵察員,冬天,在雪地上捕了好多的鳥,你想知道怎樣捕鳥嗎?就跟我一起走進《故鄉(xiāng)》。此時,學生交頭接耳,面帶微笑,有的急于翻閱教材,希望從中找到答案,這一導言,抓住了與學生年齡相仿的捕鳥方面的語言和語氣,充分利用想捕鳥的心理,縮小了主人公與學生之間的時空差距,既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又簡略地介紹了課文內(nèi)容及課文中的主人公,一箭雙雕,教學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
(三)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最能扣住學生的心理。如何利用人物特征造就學生探究心理呢?在教學《孔乙已》一文中筆者做了這樣的嘗試:
師:“偷就是“竊,“竊就是‘偷,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生:對。
師:但有人說竊不能算偷。
生:這個人可能沒讀過書。
師:不,他讀過了好多書,我們穿衣服做多不超過一周,但有一個人從穿上這件衣服就沒有有洗過,也沒有補過,似乎有十多年了。
生:這怎么穿呀,又臟又臭又不舒服。
師:孔乙己——魯迅筆下的一個人物,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這一導言,從反面造成一種吸引力,能始終牢牢抓住人物外貌和語言特征。給學生一種吸引力想去文中孔乙己其人以及他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認識到給主人公造成悲劇性格的封建科舉制度,對挖掘課文思想感情有著極大的作用,真乃“一石激起千層浪”。
(四)引導學生去論辯
初中學生既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又有好勝心,大多數(shù)學生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把他們的思維導入教材中。在《賣蟹》的教學中,用了這樣的導言:從前一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了解到于勒的悲劇命運,造成它的悲劇根源在于社會,在于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而今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市場經(jīng)濟活躍,人們的經(jīng)商目的是什么?學生有的說錢也有的說不是,不是為錢又是為了什么呢?有的學生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各抒已見,筆者見火候已到,順水推舟地說:“相比之下,社會主義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賣蟹》一文好嗎?。這導言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主題的理解,也給課堂渲染了詼諧的氛圍。
總之,導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題眼”,方式亦多種多樣,只要精心設(shè)計,科學安排,吸引學生注意力,就能達到統(tǒng)領(lǐng)全篇,輝映金堂的藝術(shù)效果。
二、借助插圖,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中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不但生動形象,而且富有啟發(fā),語意深刻,在教學中,運用好這些插圖,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價值。
(一)借助課文中插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插圖,都是文章重點部分的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不但解決了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課文有更加獨特的見解、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還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人的認識往往都是從生動的直觀印象到抽象的思維,經(jīng)過觀察、思維、概括,得到結(jié)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文中插圖利用,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十分有利
思維的表達方式是語言,學生要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一切思維活動。因此,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必須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初中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根據(jù)這個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進行看圖說意訓練。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說得有條有理,前后連貫,合乎邏輯,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清楚地表達出來。比如在《再見了,親人》一課中,課文主要寫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jié)束時,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離開朝鮮時,中朝兩國人民依依惜別的場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如果老師簡介一下畫面的背景,讓學生去觀察思考,老師提出疑問,學生根據(jù)畫面的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大膽的想象,積極發(fā)言,闡述觀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通過一次次的觀察思考,發(fā)表見解,再經(jīng)過聯(lián)想、爭辯、歸納,從而使學生有獨特的主見性,對課文理解得更透徹,把中朝兩國人民惜別之情留在了心中,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利用插圖學習課文,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還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激發(fā)興趣用妙招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在興致勃勃中學習,首先要給學生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和鼓舞,并在學習中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把對語文課的學習當作有趣的智力活動,是一種精神享受。為使他們感到課堂上有無窮的興趣,擅長教育的老師有以下做法。
(一)情緒感染
對工作的自信和熱愛是指教師以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和自信和熱愛的情緒感染學生,影響學生,調(diào)動起學生對的學習興趣和對語文的熱愛。
(二)信心激勵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對語文課興趣盎然,讓每個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信心百倍,這樣的激勵不僅對學生學好當前的課程有巨大幫助,而且對學生將來的學習乃至一生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但是激勵的語言也不能過于平凡,過于平凡就失去了激勵的價值,如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老師執(zhí)教《故鄉(xiāng)》一文時,兩節(jié)課中僅有兩次激勵,簡單而又明了,在學生討論完了提出的問題后說:“你們大家對這個問題解決得真好,你們的學習能力超強,使我特別高興。曾經(jīng)在雜志上我看到過這個問題的討論,(《故鄉(xiāng)》中所提的三種生活),而你們在這里一下子就解決了,所以老師認為你們完全有能力自己寫文章發(fā)表到雜志上”。課堂上老師用這些激勵的話語,會播下求知的種子,點燃自信的火焰,激勵孩子們勇攀高峰,向著更輝煌的明天奮進。
(三)傳情帶意
教書育人是教師工作的最大特點,它不同于其他行業(yè),直接面對的是一群情感豐富、容易感情激動的學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授課之前深入挖掘教材,首先要“自己走進教材,進入角色”,然后把作者寄寓于文章的情思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真情,讓自己了解作者的心理,用傳情帶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使學生沉浸在感情的海洋中,得到充分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師涓涓如流的潛移默化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人參滋補
“看戲之人參湯,可養(yǎng)精益神,使人不倦,不可小看”這是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對插科打諢的比喻。同理,課堂教學要使學生不打瞌睡,也要有適當?shù)姆潘珊托菹ⅲ环燎刹逡恍《问闱榍?,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張弛有致,便于心理調(diào)節(jié),抒情曲是指與講課主旨有關(guān)的有趣味的人和事,或是有雅意的詩文、名言等。如,介紹作者、時代背景時,適當插入一些名人軼事、世俗風情;吟誦幾句古詩,講一段歷史故事,插入一些名言,闡述某一哲學原理等等。講些與主旨有關(guān)的風趣幽默的話,也都可以看做抒情小插曲。
參考文獻:
[1]張占杰.中學語文教學法十講[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