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嫻
摘 要:阿爾溫·托夫勒(1928-2016)是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長期從事未來學研究。他認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將邁入超工業(yè)時代,屆時連續(xù)婚姻將成為社會主流,同時多樣化的家庭形式涌現。托夫勒的理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對當今中國社會家庭問題叢生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托夫勒;未來婚戀觀;中國社會
一、托夫勒未來婚戀觀的基本內涵
(一)婚戀形態(tài)
托夫勒的未來婚戀觀理論建立在對工業(yè)時代婚戀家庭形式的批判上,他認為工業(yè)社會為追求經濟效率塑造出了整齊劃一的核心家庭形式,這種標準化、群體化的家庭形態(tài)在超工業(yè)社會將逐漸走向動搖甚至崩潰。
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石,必然受到短暫性、新奇性的沖擊。離婚率不斷提高使人們不再篤信愛情的永恒,婚姻也會變得難以穩(wěn)固而演變?yōu)椤斑B續(xù)婚姻”,即連貫暫時的婚姻。當夫婦之間實在難以融洽相處時就離婚了事,然后繼續(xù)尋找與自己發(fā)展相稱的伴侶,這個過程將持續(xù)到生命的終結,于是人的婚姻軌跡將由多段短時間的婚姻組成。托夫勒特別指出人生中將有幾個決定婚姻走向的關鍵點,即試婚階段、成年孩子離家、退休后,每一個關鍵點都有可能使婚姻走向終結。他預測最終人的平均結婚次數會增加,并且“暫時性的婚姻將是未來家庭生活的標準特征,也許是占支配地位的特征”。這一切變化看似悲觀,婚姻似乎會成為超工業(yè)社會的犧牲品,但作者卻否定了這樣的悲觀主義。他指出,連續(xù)婚姻的形態(tài)并非是人類被迫適應新社會節(jié)奏的無奈之舉,而是主動邁向更好生活的必然選擇,因為屆時婚姻的締結與停止都將更少束縛,婚姻對象的選擇將更忠實于愛情而非其他因素。
(二)家庭形態(tài)
與婚戀關系的變動相伴的還有家庭形態(tài)的不確定性。托夫勒并不認為未來社會能夠顛覆家庭這種社會組織形式,“家庭也許既不會消滅,也不會進入新的黃金時代。它可能解體、破裂,然后以不可思議的新方式再次出現”。超工業(yè)社會將對工業(yè)社會高度統(tǒng)一的“標準化”家庭模式進行挑戰(zhàn)。
未來家庭的形態(tài)將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雖然大部分人會拒絕拋棄熟悉的家庭形式,仍然選擇生活在核心家庭中,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富有革新精神的人將會嘗試組建各種形式的家庭。有些人將會選擇未婚同居,或者結婚但不生育的生活方式;兩對以上的父母與孩子組成的公共家庭(群聚村)將不再陌生;有些未婚人士將與領養(yǎng)子女組成未婚家長家庭;雙方都離過婚且育有子女的合伙家庭將越來越普遍;同性家長家庭、多配偶家庭也將被社會認可等。總之,“在家庭形式方面,就像在經濟學、技術和社會上各種關系方面一樣,我們將被迫應付各種新的形式”,至于哪種家庭形態(tài)將占據優(yōu)勢地位,托夫勒也難以確定,他認為家庭形態(tài)也許會長期沒有一個單一的形式,而是高度的多樣化。
在托夫勒看來,“超工業(yè)革命將給每個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某種程度的自由”,人們可以根據自我的愿望和需要,選擇或創(chuàng)造自己的家庭形式。但是,這種自由也將索取高額代價,在新的家庭形式尚未定型而舊的家庭面貌已難維持之時,人可能“不但沒有感到自己的解放,相反由于可提供自己選擇的方式太多,情況發(fā)展變化得太快,而陷入痛苦與孤獨中”。這就要求個人與社會都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緩解這種不適。
(三)應對策略
托夫勒呼吁社會應從道德轉變與政策支持兩方面進行改革,幫助人們適應未來的多樣化。首先,在道德準則方面,應該逐漸消除人們因為家庭破裂或重組而產生的內疚感。因為除非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念,人們將在過渡時期承受不必要的痛苦,這需要輿論界、宗教界、法庭等相關方面的配合。其次,國家還應該在法律、稅收、社會福利、學校安排等具體政策的制定上考慮人們的特殊需要,切實地給予多樣化的家庭形式以支持,如實行靈活化的上班時間以利于單親家長照顧家庭等。托夫勒相信社會采取的這些積極行動將使人們更好地適應未來。個人對未來的主動把握也極其重要。托夫勒認為要應對未來的沖擊,個人首先應該以5年、10年等年限作為范圍,有意識地預測自己未來生活的軌跡。同時,人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穩(wěn)定區(qū)”,保留一些熟悉的事物或生活方式,以減輕生活變化太快的震蕩。這些應對策略雖然不是專門針對人的婚戀與家庭生活,但仍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二、托夫勒未來婚戀觀的評析
拖夫勒對未來婚戀與家庭的預測有些已成為現實,有的似乎還遙遙無期。筆者認為他的理論兼具警示性與局限性,這兩個側面都值得我們關注。
(一)警示性
托夫勒對未來婚戀家庭總體發(fā)展趨勢的把握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具有前瞻性,對社會具有警示意義。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必然引起思想觀念的變化,二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開展,工業(yè)社會本身的進步會使原有的婚戀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甚至崩潰、重組,這對20世紀后半期的工業(yè)國家是不可回避的現實。越來越高的離婚率引人注目,單身男女領養(yǎng)子女組成家庭成為了現實等,也從側面印證了托夫勒理論的合理性。因此他關于未來婚戀的預測具有警示意義,提醒我們未來的婚姻有可能是暫時性的,家庭也將以各種形式出現,社會也有可能因為這些變化而引起動蕩,出現各種新問題。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預估。同時他提倡人們更積極、務實地面對未來。社會的變化速度雖然令人悵然若失,但他認為應該以此為契機,不管是個人或是社會都應該極早采取行動,在承受動蕩的同時增強應對未來的能力,共同努力在新的環(huán)境中提升生活品質、尋求婚姻與家庭更大的自由。
(二)局限性
托夫勒的重要理論前提是假設技術會持續(xù)進步,不斷地對社會施加影響,從而改變人們生活的面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技術的發(fā)展會受制于社會多重因素而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對社會的影響不一定是單向的、持續(xù)的,也有可能只在發(fā)展最迅速的階段對社會產生明顯影響,隨后進入相對穩(wěn)定期,甚至有可能滯后于社會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因此他對未來發(fā)展趨勢的預測有過于簡單化的嫌疑。同時他對文化本身的穩(wěn)定性估計不足,文化相對技術而言更加復雜,更為根深蒂固,它也許會受到技術的沖擊而毀滅,但卻具有根植于國家或地區(qū)土壤的強韌生命力。托夫勒思想的特點與美國本身的獨特環(huán)境有關,美國本身相對短暫的歷史、移民國家的多樣性、包容性都決定了整個社會求新、求變的特質,因此他可能低估了其他國家文化的穩(wěn)定性,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三、托夫勒未來婚戀觀對當今中國的啟示意義
經過改革開放后40余年的發(fā)展,今天中國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表現在人們的婚姻、家庭上呈現出了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在托夫勒未來理論問世約半個世紀之后的今天,仍對中國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
(一)根據中國所處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核心家庭將長期地成為家庭形態(tài)的主流
有數據顯示,當今中國核心家庭已經成為主流,有的城市中3人組成的核心家庭占比達40%,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反映出中國社會正處于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的階段,而不是筆者預言的超工業(yè)社會時期,這體現出中國與美國社會發(fā)展程度上的差異。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計劃生育政策人為地造就了大量核心家庭,加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主動選擇了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核心家庭利于擺脫傳統(tǒng)宗族式大家庭對人身心的束縛,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它本身也會衍生出別的社會問題,導致獨生子女或疏忽管教、或過于溺愛的教育問題,夫妻雙方父母沉重的養(yǎng)老負擔問題,被疏遠在核心家庭之外的空巢老人問題等都成為了當代中國家庭的難言之痛。這些問題應該得到政府、社會的關注,并極早采取措施進行應對。
(二)離婚率的節(jié)節(jié)攀升預示著婚姻短暫化的發(fā)展傾向,成為中國家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根據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家庭的離婚率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在改革開放后社會巨變的大潮中,婚姻的穩(wěn)固性也遭到了沖擊,顯示出托夫勒所預測的婚姻短暫化的發(fā)展趨勢。他認為這并不是個人道德水準高下的問題,而是高速發(fā)展的工業(yè)社會的共同問題。社會發(fā)展使人們更注重個人情感需求的滿足而不是固守家庭責任,當婚姻不能滿足人對愛情的渴望便有可能導致婚姻破裂。中國的離婚案件多數是由婚外情導致的,另外還有相當部分是夫妻感情失和、家庭暴力的結果,這顯示出當今社會人們對情感需求的重視壓過了倫理準則。對此,托夫勒所提及的“電子家庭”或許能成為緩解高離婚率的途徑之一。這種既是夫妻關系又是工作伙伴的新家庭模式能增進夫妻的親密關系,還能吸納子女、老人等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家庭企業(yè)”的經營,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能有效減少家庭問題。但是電子家庭建立在高水平的信息技術基礎上,中國要實現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三)多樣化的家庭形式已經出現并有擴展趨勢,需要社會給予給更高的包容度
托夫勒預測未來社會家庭形式必然是多樣化的,核心家庭雖然仍是社會主流,但整體的發(fā)展趨勢是向多元化邁進的。他所描繪的多種家庭形式大部分都已在中國出現,如丁克家庭、未婚同居家庭等,另外如AA制家庭、老年人契約家庭等也不鮮見,折射出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開放,也反映出中國受西方發(fā)達國家婚戀家庭理念影響之深。中國有自身獨特的國情,對倫理道德的高度重視是中國歷來的傳統(tǒng)。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社會對新婚姻家庭形式缺乏廣泛理解,而非部分人所擔心的倫理道德喪失,因此更高程度的包容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結語
托夫勒對未來婚戀的設想根植于美國的經濟、文化土壤,然而中國未來婚戀家庭的走向可能與美國存在明顯差別,筆者大膽假設中國家庭未來的發(fā)展可能是兩種相反的趨勢并存,且存在顯著的地區(qū)差異。
一種趨勢是沿著托夫勒所預測的婚姻短暫化、家庭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受到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中國也逐漸具備了托夫勒所描述的超工業(yè)社會的經濟基礎。同時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婚戀家庭觀將對中國造成明顯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都預示著中國社會有可能朝著托夫勒所預言的方向行進。另一種趨勢則相反,可能是核心家庭的存在更為牢固,而這種核心家庭是擴大了的、能容納3代人的家庭。出于現實生存壓力的考慮,中國家庭往往是夫妻工作,父母照看孫輩。這種擴大了的核心家庭一方面緩解了當代人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也遵從了中國傳統(tǒng)孝道理念,是工業(yè)社會的生存需求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結合的結果,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普遍的家庭形態(tài),并可能長期存續(xù)下去。兩種趨勢可能并存于中國社會,相互沖擊、相互角力。
另外,地區(qū)性的差異也不應該被忽略。中國東西部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不同民族聚居地之間由于經濟、教育發(fā)展程度的差異,宗教信仰的差異,婚姻家庭幾乎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有些地區(qū)早已邁入托夫勒所預言的多樣化時代,而有的落后地區(qū)依然盛行家長制包辦婚姻。所以中國社會的婚姻形態(tài)很難整齊劃一,而是必然具備地域性的鄉(xiāng)土特色。中國未來婚戀家庭可能呈現出高度的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亦是社會歷史發(fā)展本身多面的印證。
參考文獻:
[1]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孟廣均,吳宣豪,黃炎林,等,譯.北京: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2]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張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3]李煒.城市家庭婚姻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分析——以青島市為例[J].人口學刊,2009(3).
[4]郭顯超,黃玲.我國婚姻市場現狀、發(fā)展趨勢與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4(4).
[5]陜勁松.60年來我國婚戀觀的變遷[J].理論探索,2010(1).
[4]唐芳.寧南山區(qū)農村婚姻家庭現狀及成因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