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科
周末和家人一起打掃完房間衛(wèi)生,女兒便走進書房,繼續(xù)創(chuàng)作尚未完成的畫作;妻子則將挽起的秀發(fā)披散下來,抄起一本雜志窩在客廳的沙發(fā)里品味時尚;而我,則從書柜里挑出一本裝訂考究的詩集,坐在陽臺落地窗前的書桌邊,開始聚精會神地品讀起來。春陽緩緩地從落地窗外拋灑下來,水杯里的黃山毛峰在開水的浸潤下,正散發(fā)出絲絲縷縷的清香。這個春天,因為有書相伴,便讓人心生安適坦然。
隨手翻開那本薄薄的詩集,里面描寫春天和讀書的詩篇不勝枚舉?;蚨炷茉?,或寡聞少見,但字字句句都令人冥思沉醉。如唐朝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二首·其一》里寫道:“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讀書讓人陡覺春天轉瞬即逝,恰恰說明閱讀的專注與忘我,以至于每一寸光陰,都像黃金那般珍貴。
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也喜讀書,他在《雜詩》第一首里寫有這樣四句:“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比松谑喇斪悦悖回撋厝A不負卿。其實,書香猶如瓷器的釉質,釉質肥厚凝膩才更彌足珍貴。于凡人而言,在向前奔跑的人生路上,唯有讀書才不會丟了靈魂氣韻,而氣韻的提升是從點滴閱讀開始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并非一日之功。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勸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痹娋渲蓄l頻出現(xiàn)的“患”字,乃“怕”之意。概而言之,詩人是說在讀書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讀書的目的是滋養(yǎng)身心、陶冶性情、拓寬視野,貪大求多、囫圇吞棗是大忌,正所謂“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品讀詩詞需要寧靜舒緩的心情和雅致安適的環(huán)境,幾首古詩“啃”下來、消化透,猶如進行了一番農田耕作,身體雖然略顯疲憊,但心靈愈發(fā)溫潤豐盈。
我抿了一口淡茶,合上書本,躡手躡腳地走進書房,看到女兒正在給畫作收尾。這是一幅她幾天前就開始創(chuàng)作的鄉(xiāng)村田園圖景——約是鄉(xiāng)村的清晨抑或黃昏,一名孩童坐在河邊樹下潛心苦讀。女兒提筆蘸墨,洋洋灑灑地寫了兩列蠅頭小楷,我看了之后不禁莞爾。女兒寫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的一首流芳千古的《勸學詩》,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大好時光。女兒借用這首古詩為其畫作注釋,雖然有些“大詩小用”,卻也能夠自圓其說。
讀書不單是精神所需,也是心靈渴望,它是春天必有的情趣,又不是僅有的情趣。讀書是點綴生活、積累知識、提升修養(yǎng)、陶冶性情的浪漫旅行,沿途風景不斷,前行腳步不停。
腹有書香之人,定是淡然儒雅之君。喜歡在書香的森林里汲取營養(yǎng)的人,必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謙遜。就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里寫的那樣:“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弊x書越多,越覺自身知識的匱乏與局限,也便愈發(fā)謙遜。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更重要的是親身實踐。
只是如今,人們連追劇的速度都成倍快進,短視頻更是搶走了多數(shù)人的閑暇時光,生活中鮮有能夠潛心慢讀紙質書籍的人。如果有,那么他的氣韻里,定然散發(fā)著盈盈幽香。這種香味,在春天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