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清
摘 要:本文依據1988年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一次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周氏墓出土的南宋時期女式服飾、布料等研究宋代女子服飾特點的珍貴實物資料,從考古出土的服飾與同期中國人物畫的關系入手,試圖研究總結南宋女性服裝的服裝觀念和審美特征,并依據宋代人物畫中的女子服裝形象,還原宋代女子著裝風尚和服飾特點,探討服飾的秩序觀念在人物畫中的表現(xiàn),以及宋代女子“纖秀綺羅”的衣裝生活與“文人雅趣”的人物畫之間的聯(lián)系。
關鍵詞:周氏墓宋代;人物畫;服飾觀念
一、引言
德安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文物408件,其作為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為研究南宋時期的服裝習俗等提供了準確的實物資料,尤其是精致且繁多的絲綢衣物,就可以給我們揭開南宋女性生活的一角,使我們了解周氏墓出土的考古服飾的風格特點。而人物畫則是描繪人物,具有鮮明的社會時代特征的一種繪畫藝術,宋代人物畫中不僅表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風尚生活審美及繪畫水平,也再現(xiàn)了當時著裝的服飾特點。本文運用直觀性的考古材料總結服飾的最直接的特點,并再利用古畫古書等材料進一步例證服飾特點在人物畫中的表現(xiàn),反映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及服裝觀念。最后將考古出土的服飾與宋代人物畫的聯(lián)系起來,從而探討服飾藝術與繪畫藝術的文化內涵及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
二、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服飾的主要款式與審美特征
1988年9月,一座完整的南宋時期的墓葬在江西省德安縣縣郊桃源山被施工人員所發(fā)現(xiàn)。墓主周氏,是寧國府通判國史溪園先生周應合之女,今武寧縣人。周氏墓共出土文物408件,紡織品服飾品類數量巨大,棺內隨葬成件服飾和絲織品共329件。這些保存完好,質地結實,手感細膩的服飾為研究南宋女子的衣裝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佐證。在如此豐富的陪葬服飾品類中可以概括為3個主要款式,即袍、裙與褲。
袍、衣、襖可統(tǒng)稱為衣衫,區(qū)別在于袍長過膝,衣和襖稍短。據《德安南宋周氏墓》考古報告記載,南宋周氏墓中出土的袍共計45件,其中完整的有34件。根據袖形的大小的不同,也有窄袖袍與廣袖袍之分,窄袖袍居多,窄袖夾袍12件,窄袖單袍20件,廣袖袍僅兩件。廣袖袍均為羅質,直領對襟開衩,兩袖下垂呈袋狀,身長過膝。從出土報告的描述及出土服飾照片資料的分析,可以判斷出廣袖袍是宋代貴族婦女的正式禮服。宋代女性服飾中最具有宋代特征的衣衫款式是褙子,褙子的樣式采用直領對襟的領口,袖口緊窄,在衣裳的左右胯部開叉來方便行動,衣衫的款式和裝飾均較為簡易,主要裝飾也只在對襟處。周氏墓出土的除兩件大袖袍外均為窄袖袍,也說明了宋人的日常更追求簡潔便利。
周氏墓出土的裙子共15件,主要特點是上寬下窄,腰邊有系帶,主要款式有單片裙,兩片裙和褶裥裙。裙身施裥既是出于美觀的考慮也是為了裙幅增加裙圍增大后,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更為便利。周氏墓出土的褲共計6件,褲筒大多是每邊各用長方形單片布采用縱式的方法折合,兩個褲筒內側都加一塊三角形小襠,襠部以下到褲腳處縫合,襠部到腰部之間不縫合,兩端系帶。從漢代起穿褲的習慣就已形成,古代漢族婦女內穿褲外穿裙衫也符合禮節(jié)要求,周氏尸殮穿著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周氏墓出土的一批服飾,均系死者生前穿著,能準確反映當時的著衣風尚和服飾形制特征:外衣類主要有禮用大袖衫和褙子兩種,包括衫和襖,裙褲也除了對禮節(jié)和美觀的考慮,更是為了實用和便利。周氏的服裝風格體現(xiàn)儒雅,紋樣也含蓄莊重點到為止,是宋代婦女簡樸纖秀的衣裝生活的典范。
三、同期人物畫中出土服飾特點的相關體現(xiàn)
宋代是人物畫畫彩墨爭輝的年代,從人物畫所體現(xiàn)出的宋代風貌使我們窺探到宋代傳統(tǒng)服裝風尚以及人物畫中的審美品格之間某種內在的聯(lián)系。
(一)禮服與常服:禮節(jié)與等級
所謂禮服,就是禮法規(guī)定的服飾,在禮節(jié)性局面要求穿著的服飾。禮服從款式結構方面來看,則都是華麗莊重的外衣類款式,都有大袖的結構特點。原畫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南宋光宗時的李皇后像,圖中人物所穿最外層則是為雍容華貴的大袖禮服,也是強調等級威嚴彰顯貴族身份的標志。
所謂常服,就是區(qū)別于禮服,日常穿著的服裝,如褙子、裙類、上襦類等。常服類服裝無論是南宋貴族命婦還是平民女子都是穿著最為廣泛的一類,無論是襦襖袍衫還是裙褲,區(qū)別也主要在面料圖案配飾上,款式上大體相似。例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南宋劉宗古所繪的《瑤臺步月圖》,畫中身份儼然是屬于貴族階層登露臺玩月情形。外衣褙子子對襟外披,內搭長裙席地,款式于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雕磚勾畫出來的線圖《宋磚刻廚娘圖》中著外披小袖對襟褙子加圍腰長裙勞作的婦女并無明顯的差別。由此看來,南宋社會生活中的勞動婦女的衣裝與貴族命婦的著裝款式大體相同。
因此,無論是宋代宮廷肖像畫中的錦繡華服,還是風俗人物畫中的簡樸勞動服裝,它們所體現(xiàn)的關于禮節(jié)的服裝觀念:一是禮服常服在重大場合有著嚴格的服裝規(guī)范;二是宮廷服飾與民間流行服飾互相影響,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服飾文化互相滲透,服飾等級制度不再為中下層民眾嚴格恪守。以致達到朱熹所說的“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的地步。常服中的褙子的穿著習俗各個階層男女都在承襲就是一大鮮明的特征。
(二)搭配觀念:上衣下裳 外披褙子
從周氏的出土穿著服飾狀況來看,周氏上身穿黃褐色羅袖袍,下身穿黃褐色羅褲,這則是最為標準的搭配組合之一。宋代女子的搭配原則可分為上下兩部分,即上襦結構類和裙裝結構類,上衣有襦、襖、褙子等多種形制,下裳以裙為主,也有褲子。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南宋《歌樂圖》中均是內著抹胸搭長裙,外披褙子的搭配形式。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雜劇打花鼓圖》中的女伎穿著搭配也是如此。
另一種搭配原則就是襦裙常服的搭配方法。如果裙背的搭配是上衣抹胸加褙子,下裳裙褲低垂,那么襦裙的搭配就是外罩短衫,長不計膝,兩側開叉,簡約利落的婦女造型?!杜⒔泩D》中的坐繡墩的貴族婦女,上身襦下裳長裙外披帛,《蠶織圖》中的勞動婦女外著短衫下著長裙則都是襦裙的搭配方式。這種搭配則是宋代社會各階層婦女的普遍穿著。
從這些同期人物畫中對于出土服飾特點的考證分析中可以看出,服裝的禮節(jié)在造型結構上顯現(xiàn)出不同的形制特點,其中禮用大袖衫相比常服中褙子襦襖等短衣窄褲的形象,在寬博的層面更顯氣度;然而作為宋代女子的衣裝常態(tài),衣袖適體,利事簡潔的裙背和襦裙等搭配規(guī)范則更為纖巧雅致;雖然不同地域身份年齡等因素導致宋代服裝觀念有所差別,但是宋代獨有的衣裝風格仍保持了灑脫纖秀的審美特征。因此,宋代人物畫作為一種更具說服力的佐證依據,在出土的實物服飾的基礎上,更能幫助我們來了解概括宋代服飾的衣裝觀念。
四、周氏墓出土服飾與宋代人物畫的聯(lián)系
宋代的傳統(tǒng)服飾影響著這一時期的藝術文化和審美取向,同時也對社會風俗尤其是人物畫觀念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服飾的材質還是顏色紋樣,兩者都影響了人物畫的繪畫技巧及表現(xiàn)形式;畫家通過對人物服飾的描繪不僅能夠展現(xiàn)自己獨特的繪畫技巧和表現(xiàn)形式,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而且能夠表達出人物的主題和時代背景,展現(xiàn)同期的衣裝生活和社會風尚。
(一)服裝影響同期人物畫的繪畫技巧和表現(xiàn)形式
周氏墓出土的服飾與紡織品大多以羅綾絹紗等為主,它們的布料輕盈柔軟自然飄渺。自古以來,人物畫中衣紋的處理就有很多種,“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說的就是不同的繪畫風格與絲綢服裝的聯(lián)系。宋代人物畫家武宗元深得吳道子遺韻,除了展現(xiàn)衣物靜態(tài)的懸垂感,還喜歡表現(xiàn)出服飾的飄逸感,如《朝元仙仗圖》用“鐵線描”,勁挺流利,追求氣韻生動的審美意向。線也是人物畫中表現(xiàn)節(jié)奏和韻律的主要造型手段,運用線的長段曲折疏密排列表現(xiàn),優(yōu)美的長直曲線表達寬大懸垂的大袖長裙造型,短線表現(xiàn)領袖口對襟腰帶的穿插,宋代服飾所呈現(xiàn)的自然狀態(tài),就是畫家對服飾的最真實的描繪。
(二)人物畫體現(xiàn)同期的服裝觀念
在人物畫中,畫家將繪畫和服飾巧妙結合,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服飾審美趨向。與宮廷院體肖像畫相對的,宋代人物風俗畫通過服飾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勞作狀態(tài),體現(xiàn)不同的各階級社會風尚。例如,李嵩的《貨郎圖》,不僅用鐵線描和釘頭鼠尾描相結合的繪畫技巧反應了服裝造型上的簡潔便利,還表現(xiàn)了貨郎來到農村婦女兒童爭相圍觀的熱鬧場景?!峨s劇打花鼓圖》人物衣紋細勁流利,神態(tài)動態(tài)生動,也反映了當時雜劇等娛樂活動的流行和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的時代背景。
因此,宋代人物畫的繪畫技法借鑒了服飾的某些特性,從而形成人物畫中懸垂飄逸的服飾風格。同樣的,通過對人物畫中描繪服飾的圖像進行深入分析,也能彌補研究直觀史料出土古物缺少同期的服飾觀念、審美風格及時代背景的知識欠缺。人物畫中的服飾不僅再現(xiàn)當時的衣著風尚,還融入了繪畫的風格技巧,使服飾更具審美價值,反之也促進了繪畫的發(fā)展,并根據繪畫也對古代服飾的形制特點有了進一步的完整的認識,因此兩者互相促進互相參考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迪人,楊明,周旸.德安南宋周氏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宋]黎靖德.朱子語類(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