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睿
吉林省畜牧總站,吉林長春 130062
耕牛產后尿潴留是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是指牛產后10 h 內未見排尿,直檢膀胱脹滿。因發(fā)病后影響子宮收縮,導致很多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最近,筆者采用低頻脈沖電刺激聯(lián)合艾灸懸灸治療一例耕牛產后尿潴留,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2017 年8 月雙陽區(qū)奢嶺鎮(zhèn)齊某所飼養(yǎng)的一頭4歲耕牛前來就診,據(jù)主人講,該牛前一天分娩時難產,產犢后約0.5 h 僅排尿1 次,這之后約有12 h沒有排尿,故前來就診?,F(xiàn)癥檢查:體溫 38.7 ℃,患牛精神不振,肚腹膨大,煩躁不安,不時叫喚。直腸檢查:膀胱極度充盈,確診為產后功能性尿潴留。
采用低頻脈沖電刺激聯(lián)合艾灸懸灸的方法治療。
采用廣州杉山公司生產的PHENIX U4 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方法如下:將治療儀的2 片粘性電極片的黑色面涂上耦合劑,分別粘貼在患牛命門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的凹陷中,一穴)及腹下臍后20 cm 的恥骨區(qū),選擇80 Hz、120 μs 的低頻電刺激,電流強度可根據(jù)患牛的耐受程度進行調整,以患牛沒有大的鬧動的最大電流強度為宜,不超過 100 mA。每次40 min, 2 次/d,連續(xù)治療3 d。
穴位定位:天平穴在第一腰椎棘突和最后胸椎間的凹陷處,一個穴位;后丹田穴在第一、二腰椎棘突間的凹陷中,一個穴位;安腎穴位于第三、四腰椎棘突間的凹陷中,一個穴位。
操作:患牛六柱欄妥善保定,為防止患牛鬧動,可在鬐甲部加裝背帶及腹帶,取2 條艾條點燃后,在患牛天平穴、后丹田穴、安腎穴,距離皮膚3 ~5 cm 施灸,先采用溫和灸、回旋灸2 min 溫熱局部氣血,激發(fā)熱敏腧穴經氣感傳,繼之雀啄灸1 min加強敏化,循經往返灸2 min 激發(fā)經氣,再施以溫和灸發(fā)動感傳、溫通經絡。隨時彈去艾灰,防止燒傷皮膚及衣物。艾灸后皮膚局部略顯微紅屬于正?,F(xiàn)象,但要注意防止燙傷。每次共施灸45 min,每天2 次。
尿潴留的發(fā)生可能與耕牛產犢時排尿神經損傷有關,從而造成膀胱麻痹,使逼尿肌無力,收縮不全而發(fā)尿潴留。屬于祖國傳統(tǒng)獸醫(yī)學的尿閉范疇,多是由于產后氣血虛而沖任失調,無力推動津液在體內正常循行;腎氣不足,命門火衰,膀胱失司所致,故在治療上應補氣血,調營衛(wèi),通經絡,盡早解除排尿障礙,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
低頻脈沖電刺激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其原理是通過波形和頻率的變化而成為新的刺激因素,以促使相關神經功能及肌力的恢復,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低頻電刺激能喚醒休眠的神經細胞,促進骨盆部神經恢復和重建,興奮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增加軸突再生的數(shù)量及速度,改善局部循環(huán),提高尿道括約肌功能、增強產后膀胱充盈敏感度等,達到恢復相關肌肉的功能,恢復各種反射,提高痛域、改善組織營養(yǎng)、提高免疫力、增加腸及膀胱平滑肌的蠕動的目的,具有操作簡便、安全的特點。命門穴是治療尿潴留的常用穴位,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的凹陷中,穴下有第二腰動、靜脈和腰神經背側支分布;腹下臍后20 cm 的恥骨區(qū),當膀胱充盈時可充滿這個區(qū)域,且深層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低頻脈沖電刺激這兩個穴位可促進排尿,治療尿潴留。
艾灸懸灸是一種全新的艾灸方法,所選用的天平、后丹田、安腎三穴,是治療尿潴留的常用穴位,這些熱敏化穴位在艾熱刺激下極易激發(fā)灸性感傳,能產生透熱、擴熱、傳熱等臨床現(xiàn)象,能有效地激發(fā)了經氣感傳,使之出現(xiàn)透熱的熱敏灸感,既能鼓舞元氣,補虛益氣,又能直中病所,疏通經氣,通調膀胱,使膀胱氣化有權,開闔有度?,F(xiàn)代獸醫(yī)學證明,穴位調節(jié)排尿功能的效應與穴位和相應神經干的距離相關,天平穴下有最后肋間神經背側支和肋間動、靜脈分布;后丹田穴下有腰神經背側支和第一、二腰動、靜脈分布;安腎穴第三腰動、靜脈和腰神經背側支分布。給這些穴位施用熱敏灸,有助于促進膀胱逼尿肌和膀胱括約肌的協(xié)調運動而完成排尿反射,而且艾灸懸灸的溫熱刺激,可溫煦氣血,透達經絡以助膀胱氣化。
實踐證明:采用低頻脈沖電刺激聯(lián)合艾灸懸灸治療耕牛產后尿潴留,具有操作簡便,經濟、安全,療效顯著的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