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在《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鑒賞》教材中,編者編排“天涯赤子 心系中華”板塊的三篇文章均出自臺灣作家手筆。這種濃濃的鄉(xiāng)愁,源于文化尋根,是中國人延續(xù)千年深入血脈的文化基因。因此,我立足于“回歸文化本位”的論題,由豆腐作為切入點,漫溯到“文化領域”開掘“華人尋根”的本質,最后延伸到當今“祖訓家風”的傳承。
一、鎖定核心教學價值,彰顯文本特有屬性
(一)教材分析
《豆腐頌》選自語文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鑒賞》第六單元“天涯赤子 心系中華”板塊,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確切地說是一篇關于豆腐的飲食小品。本文賦予豆腐深刻的哲學意味與文化內涵,表達了濃郁深厚的民族情感,讓讀者體味出天涯赤子那份濃濃的中華情、那顆滾燙的中國心。面對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在必修階段學生已經具有鑒賞散文的知識儲備和方法積累,在選修板塊,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體味、感受、鑒賞,學習構思謀篇、立意選材、深度挖掘素材的方法,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鑒賞》的學習關注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之美的鑒賞品味,豐富學生的閱歷體驗,陶冶高雅情操,提高文學修養(yǎng)。在這一指導思想下,《豆腐頌》一文的學習,我側重于對豆腐中文化內蘊的深度解讀?;谖覍滩牡囊陨险J識,我把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1.語言建構運用與思維品質提升:理清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贊頌豆腐的,體會本課所表達的對豆腐的贊美之意;學習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品味文中豆腐的特性,由淺入深領悟豆腐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歸。
3.文化傳承與情感態(tài)度:通過對生命之根的追尋,深入挖掘“中國豆腐”中寄予的中國文化情結,并探索鄉(xiāng)愁這一永恒母題。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往往是一堂課的精髓。我是這樣思考的:起源要明確,教育來源于生活。近幾年傳統(tǒng)精神文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到文化綜藝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信·中國》《經典詠流傳》《一本好書》《朗讀者》等受到各年齡段觀眾的歡迎,“文化”無疑也成了高考的關鍵詞。所以“新文化作文”備受青睞。文脈即作文內容,應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將閱讀所得的作文素材、哲學思想、藝術審美所得的心靈體驗,生命情感等,“化”入自己的作文,是作文呈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生命底蘊,有文化脈絡的痕跡。文法,指作文的呈現(xiàn)形式,將優(yōu)秀文本中文學的語言、結構、立意等技法“化”入自己的作文,使作文呈現(xiàn)出藝術的美感。而本單元的三篇文化散文就具有很好的“樣本作用”。
二、關注學習主體,有的放矢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并有了一定的鑒賞散文的能力,對散文形散神不散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能理解,但對文章的“神”和“志”的品悟挖掘深度不夠;學生對于這個看似“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對文化性散文的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此處也正是我涉及這堂課的要義所在。
2.存在思維惰性,思想只能在淺層次滑行,認知上淺嘗輒止。語文學習上存在長期膚淺和平庸學習帶來的倦怠感。
(二)學法指導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提倡弘揚人格精神,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學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1.情感體驗法。散文是文學語言的范本,個人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是別人替代不了的。
2.自主探究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地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fā)現(xiàn)學生獨特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yǎng)成質疑探究的習慣。
3.“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擇高處立,課堂架構巧貫穿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整堂課都圍繞著“視點——質點——遠點”的課堂架構延展開來。
1.問題驅動法。問題驅動,周密組建問題鏈,研讀文本中的教學價值點。
2.積累探討法。以文本為中心軸,多點輻射積累素材,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讓我們對林海音及文本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化和符號化的層面上,而是深入靈魂的閱讀體驗。從學情出發(fā),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地分解重難點。
3.思維發(fā)散法。依據(jù)“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及智力因素,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1]。
四、“真語文”視域下教與學互動探究
(一)入境,感受情境,引發(fā)情感共振
(二)讀文,梳理思路,整體感知文脈
(三)品言,涵詠咀嚼,體會故土深情
(四)悟理,深度挖掘,哲學文化意義
(五)知人,深入靈魂,感受赤子之心
無論天南海北,只要屬于家庭的重要時刻,中國人都會團聚在餐桌周圍,感受血緣親情的凝聚和抱團生存的力量,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xiāng)愁,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請帶著你們的味蕾,帶上你們的靈魂,走進舌尖上的中國,感悟中國豆腐的魅力。
這個導入是我的課堂架構中的“視點”即切入點,其中的幾個關鍵詞:家庭、血緣親情、凝聚、中國式、鄉(xiāng)愁,是文章的關節(jié)點、動情處、升華處,抓住這一點突破往往能切中肯綮。
讀文品言,涵詠咀嚼,帶有自我意識的朗讀,與作品情感共振。選取文中的關鍵語句或語段,反復吟詠誦讀,這些語句是文章之綱領,是撬開文本的一個支點。語文,就是在細微之處品咂文字。在精彩語段賞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誦讀依舊是鑒賞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披文入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我的整堂課由三個問題推動:
1.文章寫了關于豆腐的哪些內容?結合全文快速梳理。運用搜求式閱讀法,快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
2.豆腐還有什么象征意義,蘊含著什么樣的文化內涵?
3.作者最后總結說,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們的“中國豆腐”為什么要在豆腐前強調“中國”二字?(點撥:本單元的母題——天涯赤子 心系中華)
以上是我基于教學目標有效突破重難點,精心設計的核心問題,組建了周密問題鏈,用問題搭建思維支架,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一連串系統(tǒng)性的教學問題。問題有一定的梯度,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符合認知規(guī)律。經實踐證明,通過設計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極容易突破重難點,在教育中體現(xiàn)“行”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行”促“知”。我認為這是本課提問的一個有效視角。學生閱讀的“盲點”是優(yōu)質問題的“生長點”。第2、3兩個核心問題,是我這節(jié)課要突破的重難點,所以我做稍微詳細的闡述。在挖掘豆腐內涵時,師生是“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多聽同學的高見,我會抓住有效的教學契機引領點撥。我們知道思維的表層是:感覺、感知階段,思維的深處是:智性、理性。我的理念是,審智比審美更富有才智的挑戰(zhàn)性。所以我力爭將課堂變成審美的、靈性的、智性的[2]。
第2個問題豆腐的象征意義及文化內涵,要求學生立足文本還要跳出文本。在中國似乎少有像豆腐這樣受到如此廣泛認同的傳統(tǒng)食品。究其原因,中國人對豆腐的理解,已經遠超出了“形”與“味”,達到了“意”的境界。在中國人的文化中,“食”與“德”密不可分。豆腐的品質,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以下這些關鍵詞句都是學生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是思維火花碰撞下的自然生成:潔白純粹之美,平平淡淡生活的本真,深諳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開放與包容,博采眾長又保持本色,由磨礪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手工制作豆腐的工藝代代相傳,用行動詮釋了耐心專注的“工匠精神”,中國人“溫柔敦厚”“中庸平和”“謙和寬容”的豆腐修養(yǎng)。豆腐的哲學:柔弱卻綿長持久。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亦豆腐之謂乎?豆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象征載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認識中國,可從豆腐找到絕佳切入口。
文中一個總括性問題闡述完了,由此可見,文章研討至此,師生由視點抵達“質點”。質點是教學要抵達的最高峰,是通過視點切入所要抵達文本價值的核心高地,是我要挖掘的教學價值點。在驚人的結論中獲得了高峰體驗??墒俏乙伎嫉氖牵百|點”之后怎么樣?很多課到這里戛然而止。其實我們還可以往前再走一步,看一看“質點”背后的“遠點”[3]。我嘗試從以下三個角度挖掘遠點:一、深入作者的靈魂深處,本設計擬通過與作者的精神對話與人格探尋,構建人的精神世界。我還閱讀了林海音的代表作品,很多作品都是三種視角切入:“兒童視角”“女性視角”“老北京視角”。以《城南舊事》為代表,具有很強的自傳性質,從小在北京長大,對這片故土的依戀。二、深入文化深處,挖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兩岸游子鄉(xiāng)愁情結的成因。三、深入母題深處。結合單元母題,建構微型化類屬專題。本單元的三位作家余光中、林海音、郭峰,也可搜集臺灣當代一些著名作家如林清玄、席慕容、張曉風、劉墉等的散文作品,品讀感悟。今后遇到類似主題的散文就能有的放矢,綱舉目張。
參考文獻:
[1]劉美霞.關于多元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之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11.
[2]呂志范.思想性·藝術性·培養(yǎng)性——對語文教學的幾點剖白[J].語文教學通訊,1984(09)34-36.
[3]王開東.深度語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