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濤玲
現(xiàn)在的古詩詞教學,離詩歌本身越來越遠,老師逐字逐句的翻譯,鋪陳考試知識點,將詩歌本身的美感和韻味消失殆盡。而目前古典詩詞吟唱的活動范圍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在中學的少之又少,且古典詩詞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表演形式也僅僅體現(xiàn)在朗誦上,這樣在很大層面上忽略甚至瓦解了詩詞本身所具有的音樂性,且從語言的學習來看,也使詩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易讀效果,同時也使得學生在對詩詞的感受和背誦中,因為缺少了音韻支持而具有一定的難度。
如果說古典詩詞吟唱在高校是通過展演的形式推廣,那么在中小學則是通過語文課堂進行推廣。推廣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學生的問題上。隨著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中國的樂壇更多地引進的外來元素,如hip-pop、rap、搖滾、爵士等,而這些音樂也為大家廣泛喜愛,對于中小學生更是如此。所以,如何讓學生接受古典詩詞吟唱,成為吟唱在中小學推廣中最大的一個問題。
一、古詩詞與音樂
1.古詩詞與音樂的淵源
《詩經(jīng)·大序》中這樣說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爆F(xiàn)代語文中的“詞”在《辭?!分械尼屃x之一是:“詞,詩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diào)而改變?!?/p>
由此可見,語文與音樂的淵源已久?!罢Z文學習可以讓人們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擁有獨特的情感體驗。音樂又是用有組織的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它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情感和意志,具有傳遞社會信息和交流情感體驗的功能”。
2.音樂記憶
對于古典詩詞吟唱來說,音樂記憶首先是旋律記憶,其次才是情感記憶。學習古典詩詞吟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記憶是因為當今的普通話念詩或詞往往消解了詩詞的音樂性,而一旦配上了曲子,詩詞跟著旋律走,背詩詞就變得容易多了。中小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積累階段,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背誦和理解是這一時期語文學習的關鍵。而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發(fā)現(xiàn),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對于語文的記誦積累沒有興趣也沒有動力,在未能改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前提下,我們只能通過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來推廣古典詩詞的普及,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情感記憶是在完成了旋律記憶,即學會吟唱基礎之上進行的?!扒楦杏洃浭侨说那楦袑σ魳匪a(chǎn)生的反應和感受。音樂本身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在演奏者再現(xiàn)它的時候,必然會融入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樂曲,會激發(fā)出不同的情感,產(chǎn)生不同的記憶暗示。情感記憶是在較高的層次上發(fā)揮作用”。吟唱者通過自己的吟唱,根據(jù)自己的情感體驗,去品味詩詞中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的感情。
“音樂是門高雅的藝術,是音樂家人生體驗的流露,是一首流動的詩,是一部書,聽音樂不一定非要聽懂什么,只要你隨著音樂節(jié)拍的緊張或舒緩、情感的喜悅或悲傷,心靈受到一定震顫、引發(fā)一些想象或聯(lián)想,甚至一次愉悅、一點美的感受都可以。這樣一節(jié)課,看似與語文學習無關,但在學生心靈播下一顆美的種子,一旦條件適宜就會發(fā)芽、開花、結果,這比任何一堂語文知識課都重要得多?!边@不就是語文的本質(zhì)嗎?
3.文學理解
不同的文學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作品內(nèi)涵,而對應到每個個體身上,不同的人又會對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沒有對錯之分,唯一的要求便是能自圓其說即可。但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之中,學生的新穎的想法和理念似乎已經(jīng)被參考答案限定得像一潭死水,不能有絲毫的波瀾起伏。老師所說的就是正確的答案,其余的說法在考卷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風險,于是乎,學生也就“安靜”了,老師也無力去研究和發(fā)現(xiàn)了。
這樣的語文不是語文,真正的語文應是面對同一內(nèi)容,卻能有著“百家爭鳴”的形式,對于一首詩,一百個學生有著一百種想法和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旋律能喚起孩子一些鮮明的表象。“音樂語言是由音樂的各種要素組成的,如旋律、節(jié)奏、音色、和聲等。音樂是所有藝術形態(tài)中最虛幻、最無形、最不可捉摸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悟,以具體的聽覺體驗形成意象形象。無形又無體的聲音,經(jīng)過人為的組合和建構后,就會產(chǎn)生一個富有高度邏輯性和強烈生命力的音響團體,它直接沖擊著聽者的靈魂。但這種沖擊展現(xiàn)給人們的卻是一種‘模糊中的清晰和‘清晰中的模糊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賦予音樂以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的想象力”。
吟唱在課堂的進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百家爭鳴”。古典詩詞吟唱一方面有助于教師教學的更好展開,實現(xiàn)將課堂還給學生的要求,同時,對于語文教學具有積極的調(diào)節(jié)意義及指導作用。其中包括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擴展、語文教學手段的豐富,以及語文能力考核的改革。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完成學習,通過自身的研習去體味詩詞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并記憶,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詩性品質(zhì)和引導學生的詩性生活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古詩詞吟唱教學的可能
1.吟唱教學
古典詩詞吟唱在中小學推廣,要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教,另一個是教什么。“如何教”與“教什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思考“如何教”要以“教什么”為基礎,而“教什么”則是“如何教”的前提條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簡單地說,就是要考慮學生的學情,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吟唱教學也許就“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如何教”是指在吟唱課堂的教學方法,如何使學生愿意接受,然后從接受到學唱,再到學會,慢慢地愛上詩詞吟唱,最后讓吟唱成為幫助其提升詩詞領悟能力的平臺。所以說萬事開頭難,吟唱教學更是如此。如何讓沉浸于重金屬、搖滾樂中的學生,面對升學壓力和考試分數(shù)的現(xiàn)實條件下,愿意伸出自己的耳朵,心平氣和地聽一曲古人之歌,這是一件難事,更難的是,個性十足的學生,如何愿意開口唱那咿咿呀呀的曲子呢?
而“教什么”則是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言的,不同年齡,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所要教授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哪些學生可以直接教給他們古曲,而哪些學生則需要從簡單曲子學起,又或者說需要老師為這首詩重新譜曲,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2.詩詞吟唱的起步
對于一首曲子的學習,有三個步驟,首先學譜子,其次看歌詞,最后將歌詞和譜子合為一體。這是眾多歌曲的學習方法,詩詞吟唱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學會唱,只是詩詞吟唱的基礎性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整首詩或詞的感情,并能引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一般來說,古詩詞吟唱應把握以下技巧:“氣息支持;語調(diào)抑揚;句讀停頓;字正腔圓;韻味內(nèi)涵;神態(tài)自然;動作協(xié)調(diào)。”擇其簡而言之,在語文課堂上的古詩詞吟唱,最重要的是“語調(diào)抑揚”“句讀停頓”“字正腔圓”這三個要素。語調(diào)有抑有揚,頓挫張弛有度,咬字發(fā)音字正腔圓,整首詩或詞的感情會順帶著引出,內(nèi)涵也便體現(xiàn)于此。
對于詩詞吟唱的初學者,可以選擇一些簡單、歡快的小詩,語文教材和我們校本的藍皮書里也有摘錄,如《鳥鳴澗》《長干行》《江南可采蓮》《漁歌子》等,這些曲子不長,內(nèi)容較為簡單,節(jié)奏歡快,韻律明顯,普遍受初學者的歡迎。從簡單曲子著手,讓學生大致了解詩詞吟唱,并能夠?qū)ζ洚a(chǎn)生一些興趣后,再進行一些難度較大的曲子的教授。給學生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時也讓老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古典詩詞吟唱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生是否受用,以便更好地對其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調(diào)整。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老師可以在教唱之前帶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幾遍,讓學生漸進《漁歌子》的情感世界,大致把握這首詞的表達內(nèi)容。緊接著便向?qū)W生示范吟唱,老師在吟唱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將想表達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如停頓的地方、拉長音的地方、音量擴大的地方以及表情等,這樣下來,可以將學生的興趣點拔高,再進行教唱就容易多了。學生學習起來,也便容易了。
三、古典詩詞吟唱教學的各個階段
1.階段一:從易開始,興趣為主
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喜歡勝過古典音樂,同時他們也更希望吟唱能夠融入流行的元素,讓吟唱擺脫單調(diào)和枯燥,更具有時代的活力。那么這時候古典詩詞吟唱的曲風也要隨之變化。面對剛開始學習一種新東西的學生來說,“喜歡”是他們愿意學習下去的最大的動力,如果從一開始便排斥的話,那學習之路便難上加難。只有讓他們喜歡或者不反感,才能深入學習。所以在吟唱初期老師可以考慮用添加流行音樂的方式進行吟唱教授。
我們熟知的鄧麗君的《但愿人長久》就是一首典型的將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元素完美結合的作品,用輕柔舒緩的音樂,循序漸進的節(jié)奏,情感變化拿捏到位,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鄧麗君的《但愿人長久》是完全遵照《水調(diào)歌頭》的詩詞內(nèi)容進行譜曲的,而毛寧的《濤聲依舊》則是抓住《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江風”“漁火”“鐘聲”“客船”等特定的場景進行了一定的詞曲改編,原作者張繼本意寫科舉落第之后夜宿他鄉(xiāng)的孤苦和羈旅之愁,而《濤聲依舊》通過對特定場景的把握再加以創(chuàng)作,融入新意,則將“《楓橋夜泊》的意境與現(xiàn)代人的愛情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這首曲子備受大眾喜愛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其借用了《楓橋夜泊》的原詞,更多的是通過改編和譜曲后,整首曲子傳遞出“在感慨已經(jīng)遠逝的感情中添加了一份重歸于好的期盼,所表達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懷舊之感”。通過一詠三嘆,給聽眾留下了無窮無盡的遐想空間。就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說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詩經(jīng)》的抒情詩當中,《蒹葭》是悠遠雋永的小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對它有如此評價:“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边@首詩以“水”“蘆葦”“霜”“白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全詩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嘆。抒發(fā)了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這首迷人的詩,即使過了近三千年,即使有些字不認得,但念起來,仍能感受到那蒼茫迷離的意境。幾千年后,為了創(chuàng)作電影的主題曲,瓊瑤擷取詩意,改用白話,將她改寫成歌曲《在水一方》,再配以輕柔的曲調(diào)反復吟唱,在廣大聽眾中形成共鳴。
2.階段二:利用興趣,充分學習
通過用流行音樂的形式,先帶領學生開口“唱”,讓他們在“唱”的過程中漸漸把握原詩歌的情感,再將古典詩詞吟唱引入。任何事情的完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古典詩詞吟唱的學習也是如此,需要對吟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接受過程,才能做到對詩詞有深入的體會。
首先進行小曲子的學習,這些小曲子多數(shù)短小精煉,瑯瑯上口,與流行音樂之間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和相似性,且音樂具有起伏和流轉(zhuǎn),或活潑生動亦或?qū)庫o怡人。如唐代詩人崔顥的《長干行》,曲子短小,意思明了,曲風歡快,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師在進行教唱的時候注意角色的不同分工,上半闕可讓女生吟唱,指導她們唱出少女之姿,歡快活潑;下半闕則由男生吟唱,此處為男子的回答,可吟唱出君子之態(tài),瀟灑翩翩。這首詩所需的學習時間并不長,詩本身的意思就極易明了,再加上曲譜簡單、輕快,瑯瑯上口,學生極易學會,且男女對唱的形式,也能很好地調(diào)動起課堂的氣氛。
3.階段三:鞏固基礎,提升領悟
經(jīng)過了吟唱的初步教學后,學生對于吟唱已經(jīng)有一定的基礎,知道如何唱,這時可以進行篇幅稍長的曲子的教學了。如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這首曲子的風格學生能夠很好地把握,但如何將這份“夢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感傳達出來,同時每一句的情感又有怎樣的不同,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學習詩歌的難點,這時老師便起作用了。
教唱時注意“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輕聲進入,以凄涼的景色引出愁緒,“羅衾不耐五更寒”在“耐”字處頓一下,后半句加重音量;“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是本詞的精華處,此時感情加重,唱出對“夢”的留戀之情,“客”字一開始重音,而后音量轉(zhuǎn)小,“一晌貪歡”唱出哽咽之語?!蔼氉阅獞{欄,無限江山”悠揚緩慢,表現(xiàn)對故國纏綿的思念之情;“別時容易”四個字唱得很輕,并在“易”字處停頓一下,“見時難”逐漸加大音量;“流水落花春去也”感情漸漸加強,“春去”二字在此句中情感最盛,“也”字由于是文言助詞所以唱得輕一些;“天上人間”回到緩慢的旋律,唱出悵惘之情。
不同的文學作品,有著不同的文學理解,同一篇文學作品,其內(nèi)在含義也會因人而異。對于詩詞吟唱而言,老師在其中起的作用是引領學生如何唱出感情,而非告訴他們,這應該是什么感情。趙謙翔老師在其書中說道:“以‘口誦投入詩境,是為了感知詩歌的‘音趣,即音樂美——押韻美、聲調(diào)美、節(jié)奏美?!比欢簟耙浴奈┩度朐娋?,是為了感知詩歌的‘意趣?!?/p>
對于吟唱而言,最為重要的兩點,一是唱出感情,二是在唱的過程中與詩詞內(nèi)容發(fā)生互動,碰撞出讓你感動的東西。這種感動如何尋得?在唱的過程中尋得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便是此理。一遍又一遍地讀或唱,在心中自然而然會留下痕跡,漸漸地便會產(chǎn)生屬于你自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合自身體驗,感動便產(chǎn)生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感動,通過朗讀和吟唱都可以獲得,只是通過吟唱而獲得的感動更容易。因為在唱的過程中,能夠“沉浸醲郁,含英咀華”,忘卻自己,完全沉浸于詩歌的意境中。
4.階段四:發(fā)散思維,自由創(chuàng)作
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鑒賞是最主要的,但鑒賞的目的“不只是為了享受音趣、情趣和理趣,同時也是為了獲得文趣”,這“文趣”二字對于語文課堂而言,那便是文字之趣,咬文嚼字。古代詩人講究煉字煉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例子比比皆是。讓學生通過詩歌的學習,對“咬文嚼字”有著獨到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
《論語·子路》中說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說,熟讀《詩經(jīng)》,把政治人物教給他,沒能完成;讓他出使國外,又不能獨立的談判;縱使是讀得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古典詩詞吟唱的學習更是如此,如果學生不能夠通過學習進行自由地創(chuàng)作,那又有什么用處呢?所以在創(chuàng)作初期,對學生所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可以不用過多的限制,讓他們?nèi)我舛鵀?,進行各類型的詩文創(chuàng)作,并為之譜曲。到了中后期,便可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要求,如平仄、格律等等,讓他們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體會更加深入。
因此,創(chuàng)作學習的課堂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具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創(chuàng)作,并享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
古典詩詞吟唱,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展現(xiàn)形式之一,其自身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詩詞的吟唱活動,是中華民族一項非常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中國古典詩詞得以存在與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古典詩詞如果失去了吟唱,就稱不上是完整意義上的詩詞,同時也很難獲得廣泛的傳播與繼承。對于語文課堂來說,古典詩詞吟唱的應用,一方面為課堂增添活力和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課業(yè)壓力,音樂使其放松,也助其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續(xù)傳承,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并喜愛傳統(tǒng)文化,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費潔.給語文插上音樂的翅膀[G].成功(教育),2009.9.
[2]郭蘭蘭.音樂記憶與演奏心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畢研杰.音樂與語文教育[G].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8.1.
[4]王春惠.論配樂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G].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3.1.
[5]謝虹霞.從流行歌曲到詩詞鑒賞[G].學知報,2010.11.
[6]羅衛(wèi)杰.淺談高校古典詩詞吟唱在建構和諧人格中的作用[I].黃河之聲,2010.2.
[7]趙謙翔.趙謙翔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8]王國維.人間詞話[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此文獲第十四屆全國語文教師四項全能大賽論文項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