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慧芳 楊建娣
【摘要】托雷斯海峽中西部群島和廣西左江花山都有赭紅色的巖畫藝術(shù)。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花山巖畫的創(chuàng)作時間比托雷斯海峽群島巖畫早,但其所反映的生活方式更豐富;兩地巖畫圖形雖都是圖案式的,但花山巖畫中人和動物圖形具有較強的寫實風格,群島巖畫圖形除了寫實風格的人和動物之外,還有似人似精靈的圖案,使巖畫呈現(xiàn)出更原始、古樸的自然崇拜色彩。
【關(guān)鍵詞】巖畫;左江巖畫;花山巖畫;中國巖畫;托雷斯海峽;澳大利亞巖畫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授科研啟動項目“花山巖畫的譯介及其與國外巖畫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16JS003)的研究成果。
左江巖畫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雖然七八十年代出現(xiàn)了跨區(qū)域的巖畫比較研究,例如:比較廣西巖畫與福建巖刻、四川和云南巖畫的關(guān)系,但后來的多數(shù)研究都僅限于自身的研究上。二十一世紀以后,除原有區(qū)域內(nèi)巖畫比較外,一些研究者開始把左江巖畫放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進行比較,例如比較花山巖畫與西班牙、法國巖畫的繪制風格[1],比較花山巖畫與非洲、歐洲、美洲等各洲的巖畫以及與國內(nèi)北方或南方諸系統(tǒng)的巖畫[2]等,巖畫研究因此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雖然有學者對此類比較的目的提出了質(zhì)疑,但仍肯定了其貢獻[3]:跨區(qū)域的巖畫研究使巖畫研究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本文嘗試將廣西花山巖畫與托雷斯海峽群島巖畫進行比較,力圖在更廣闊的范圍內(nèi)審視巖畫這一世界性的普遍現(xiàn)象,為闡釋和研究廣西花山巖畫提供新視角和新方法。
一、兩地巖畫的類型
左江花山巖畫人文景觀是中國最大的巖畫群,2016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左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明江兩畔的峭壁上(明江邊的花山巖畫是巖畫群中最大的一幅。左江干流539公里,在崇左境內(nèi)的河段大體西南—東北流向,經(jīng)過崇左的龍州縣、江州區(qū)、扶綏縣;明江315公里,主體在崇左寧明縣,在龍州的上金匯入左江。托雷斯海峽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東北部約克角與巴布新幾內(nèi)亞西南部之間,長約130公里,寬約150公里,這一海域有超過274座大小島嶼,分為西部、中部和東部島嶼,多數(shù)為澳大利亞管轄。西部島嶼多為山,由花崗巖組成;中部多為珊瑚島;東部主要是火山島。群島巖畫藝術(shù)有兩種形式:只出現(xiàn)在東部群島的巖刻和只出現(xiàn)在西部和中部群島的巖畫。
左江巖畫和托雷斯海峽中西部群島巖畫(以下簡稱為群島巖畫)都是以線條勾畫和色塊平涂方法繪成,作畫顏料的主要原料也相同:赭石。花山巖畫為單一的赭紅色巖畫;群島巖畫97.4%是單一的紅色[4],但也有黃色、白色、黑色、藍色的單色巖畫和兩色巖畫。據(jù)考證,黑色巖畫可能是用炭著色,在2000-2004年的第二次系統(tǒng)記錄群島巖畫時,至少有一處的黑色巖畫圖形已經(jīng)不可見或不可復原,群島上其他顏料作的畫也漸漸模糊而看不到了,只有赭紅色的巖畫大量留存了下來。
兩地巖畫的類型相同,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兩地的作畫原料——赭石較豐富。根據(jù)托雷斯海峽中西部群島只有巖畫及東部群島只有巖刻、中西部群島受澳大利亞影響及東部群島受巴布新幾內(nèi)亞影響的事實,可推測東部群島作畫的原料缺乏,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作畫的顏料——赭石,因此東部群島只出現(xiàn)了巖刻。這一事實可以從兩地的礦產(chǎn)資源中得到印證——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缺少鐵礦,而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鐵礦資源豐富。作畫原料赭石較普遍,應是兩地具有類型相同的巖畫的原因之一。
二、兩地巖畫的歷史及其反映的社會生活方式
兩地巖畫的歷史相差較大??脊懦鐾恋钠魑锛皫r畫上采集標本的C14年代測定表明花山巖畫創(chuàng)作年代為戰(zhàn)國至西漢[5],因此,巖畫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對群島巖畫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群島巖畫大致有500年左右的歷史甚至更“年輕”。例如對莫阿島(Mua)巖畫下面的地面沉積物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有赭石的地層(地面以下1.7-4.6cm)經(jīng)測定有325±61年的歷史[6]。由于群島巖畫歷史較短,因此,借助口述傳統(tǒng)等研究手段容易揭示巖畫創(chuàng)作動機、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事實上,群島巖畫近年的研究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
左江花山巖畫所在地——崇左的地域在周朝時是壯族先民駱越人的聚居地,秦朝時歸屬象郡,漢代屬交趾郡[7]?!顿Y治通鑒》記載“西甌即駱役,駱役亦曰駱越,寰宇記永嘉為東甌,郁林為西甌,輿地志交趾周為駱越,秦曰西甌”[9]?;ㄉ綆r畫地處駱越之地,為其先民駱越人所作,證據(jù)鑿鑿[10],也已形成共識。
由于作畫年代久遠,巖畫創(chuàng)作時駱越人的生活狀況只能從古籍記載中略見一斑。古籍記載:“諸蠻地廣數(shù)千里,有閩越、甌越、駱越、甌駱,佗所謂裸國者也”[11],在漢人看來,這里“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擄戰(zhàn)士自死……非冠帶之國……民難搖動……”[12]“又駱越之俗,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13]“府城內(nèi)外,衣服飲食略與中州同,尚卜,重鬼神,疾病不食藥”“惟用火灸,設(shè)牲巫覡”“郭外村民婚嫁、喪祭、衣冠、語言迥異”[13]?!耙唤y(tǒng)志云衣冠不正,飲食亦殊,婚喪用歌樂,病鮮求醫(yī);又云婚嫁唱歌,踏青為媒妁,喪葬鼓樂飯僧為美觀”[7]。由此看來,當時土著人生活環(huán)境比較惡劣,與漢人在衣著、婚嫁喪葬、飲食、語言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對群島的研究表明,群島上的土著居民長期處在以漁業(yè)狩獵和采集為主的澳大利亞土著和以種植為主的美拉尼西亞兩種文化之間。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兩種文化同時并存,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征(例如儀式和藝術(shù)傳統(tǒng))。此外,群島之間以及群島上的土著居民和島民與巴布亞人、澳大利亞大陸人保持著貿(mào)易交流、口述傳統(tǒng)和姻親等關(guān)系,當?shù)厣鐓^(qū)還存在歷史的聯(lián)盟,使群島之間仍處在既友好又敵對的狀態(tài)[14]。由于群島上的巖畫創(chuàng)作年代較近,島民生活受外界影響小,島民的現(xiàn)代生活也能揭示巖畫創(chuàng)作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以漁獵和采集為主。
結(jié)合海峽群島的歷史、居民生活狀況和花山巖畫上蛙式蹲形的人像、犬等圖形及其反映的對蛙神(與水稻種植相關(guān))、犬的崇拜,可以推測花山巖畫創(chuàng)作時期的社會生活不是以漁獵為主,而是以狩獵、馴化動物和水稻種植為主的部落生活;同樣,部落與部落之間或敵對或友好,或間或敵對、間或友好。
三、兩地巖畫的發(fā)現(xiàn)和記錄
左江最早發(fā)現(xiàn)巖畫應是在宋代,宋朝李石《續(xù)博物志》卷八中記載:“二廣深溪谷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15]。明代人張穆《異聞錄》的記錄和清末《寧明州志》都分別清楚地記載了廣西和寧明有崖壁畫。但巖畫被發(fā)現(xiàn)之初,宋代人不知其為何物而稱之為“鬼影”,“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明代人認為:“有言之者,則患病”,表明了古人對祖先的崇敬和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托雷斯海峽群島首次發(fā)現(xiàn)巖畫是在1888年的海峽西南部的基里里島(Kirriri):沿著林地的一條小路往上走大約35米處的一塊花崗巖上[4]。1888-1898年間,劍橋大學的阿爾弗雷德·哈登(Alfred Haddon)及其同事采用攝影和畫草圖的形式首次對群島巖畫進行了系統(tǒng)的記錄;2000-2004年,考古學家、土著島民和土著社區(qū)對這些巖畫和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系統(tǒng)的記錄,共記錄了56處巖畫遺址,拍攝了共1281張照片,其中983張原圖可辨別,298張原圖辨別不了[4]。
左江巖畫首次調(diào)查建檔是1954年,經(jīng)過1956年、1980年、1985年、2004年、2010年等數(shù)次調(diào)查,基本了解了左江巖畫的分布:左江及其支流上共有82處巖畫,其中68處位于江河兩畔(53處在江河拐彎處),14處位于江河兩畔附近的陸上。較新的數(shù)據(jù)是:花山巖畫共89個點,分為189處、300組,共計有5258個圖像[16]。
由對比可知,左江花山巖畫的發(fā)現(xiàn)雖早,但群島巖畫首次系統(tǒng)記錄比我們早了半個世紀,不過他們的早期研究也不多。從巖畫分布來說,兩地巖畫都處于熱帶,多數(shù)巖畫不是沿江就是靠海;比較兩地記錄到的巖畫,左江巖畫多分布在懸崖峭壁上,有巖畫的崖壁上部略外凸、下部略向內(nèi)傾斜或垂直,上部有突出的巖塊,形成一個檐狀[15],這樣不易被雨淋到。群島巖畫大多分布在海邊沙灘附近裸露的巖石上或山坡的巖石上,巖畫通常受到稍突出的懸?guī)r保護,這表明兩地作畫時都考慮到了對巖畫的保護。
四、兩地巖畫的圖形及其風格
左江花山巖畫上的圖像主要有人物、動物、 器物、圖形四大類,人物圖像占全部圖像的85.5%,多為側(cè)身人物圖像。動物圖像主要有四足類動物和鳥類兩種。四足動物可能是犬類,鳥類圖像數(shù)量較少,這些圖形應與駱越先民對犬類和鳥類的崇拜有關(guān)。器物圖像有刀、劍、羊角鈕鐘等,刀、劍主要佩掛于正身人的腰間或持于手中,還有少量類似船形的圖像。多數(shù)巖畫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圓形圖像,有單環(huán)、雙環(huán)、三環(huán)、圓餅,有的為單環(huán)且內(nèi)有芒星(4-12芒),有的外圍為半環(huán)或吊耳,表示的可能是太陽或銅鼓。此外,也有組合圖像。例如在寧明花山長達200多米、高約50米的山崖上,目前可以辨別的1800多個圖像中組合圖像有70-80個,可能就是在舉行祭祀活動后畫成的。
群島巖畫圖形有人物、動物、器物、人臉或面具,還有大量的幾何圖形和抽象圖形。人物有類似花山巖畫的人物形象,但軀干多數(shù)畫得如四肢一般,較細,還有似人似鳥的精靈等圖形;動物有鯊魚、海龜、儒艮、食火鳥、篦鷺、 麻鷸、小龍蝦、蛇等(哈登認為這些動物代表圖騰);器物有小船、頭飾、鼓、魚叉等[4]。有些巖畫上的圖案出現(xiàn)在了島民使用的器物上或是島民的紋身和鉛筆畫中,而且實際生活中所見的圖案比巖畫上的圖案內(nèi)容更豐富。例如:蘭特曼在說Kiwai語的人們祭祀死者的儀式上見過一個烏龜殼做的頭飾,上面的魚形圖案和巖畫上的魚形圖案相似[17],這表明巖畫反映的可能是祭祀或漁獵豐收慶祝的場景。
從巖畫圖形來看,兩地巖畫都有人物、動物和器物的圖形,反映了人類認知的普遍性和人類的共同記憶,但圖形內(nèi)容的不同也反映了兩地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的不同。首先,兩地巖畫一個靠江、一個靠海,表明巖畫創(chuàng)作早期人們都有漁獵生活,但群島巖畫表現(xiàn)出明顯的漁獵生活方式,而花山巖畫所反映的漁獵生活方式并不明顯;群島巖畫有很多動物圖形,花山巖畫多數(shù)是人形,少有的動物只有犬類和鳥類。這表明花山巖畫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已經(jīng)不完全依賴漁獵了,而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動物馴化;這也表明花山巖畫的創(chuàng)作雖然比托雷斯海峽群島巖畫早,但它所反映的生活方式卻更豐富;其次,兩地巖畫圖形雖為圖案式,但花山巖畫的人物圖形更具寫實的風格;而群島巖畫除了寫實風格的人物之外,還有似人似神的精靈圖形,表現(xiàn)出更原始古樸的自然崇拜色彩。花山巖畫更多地關(guān)注人,雖然古駱越人表現(xiàn)出了原始崇拜,但是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人的力量的認識。此外,群島巖畫還有些非常抽象的圖形,例如三個倒過來的“L”形代表“旗子”,而花山巖畫的圖形較多為象形圖案;兩地巖畫在構(gòu)型上也有相似之處,有獨立圖像,也有成組的圖像。群島上土著居民生活中遺留的古代生活方式與巖畫上圖形的關(guān)系研究印證了巖畫上的有些組合圖形描繪的是祭祀、慶祝等活動的場景,這與國內(nèi)學者對花山巖畫的解讀也相吻合。
巖畫是祖先留下來的印記,在靜止的畫面背后蘊含著生動的生活場景、鮮活的人物形象、精美的飾物等。用考古發(fā)現(xiàn)去印證巖畫上的圖形仍然非常重要,但了解像托雷斯海峽群島上的年輕巖畫以及巖畫與當?shù)厝藗兩畹年P(guān)系,為我們了解和考證古老的花山巖畫的創(chuàng)作動機、巖畫圖形內(nèi)容、巖畫與生活的關(guān)系提供了鮮活的例證,為我們研究花山巖畫及其與當時人們生活的關(guān)系帶來了啟發(fā)。對巖畫的研究代表了對人類普遍認知和共同記憶的研究,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進步,各地區(qū)的巖畫研究也能在相互了解的基礎(chǔ)上相互借鑒,其研究將會有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於梅.廣西寧明花山巖畫圖像的造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局.左江花山巖畫研究報告集[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5.
[3]肖波.1949年以來國內(nèi)左江巖畫研究歷史回顧[J].民族藝術(shù),2015(1):156-162.
[4]Liam M.Brady.A Different Look Comparative Rock-art Recording from the Torres Strait Using Computer Enhancement Techniques[J].Australian Aboriginal Studies,2007(1):98-115.
[5]原思訓,陳鐵梅,胡艷秋.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的14C年代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1986(4):27-33.
[6]David,Bruno etal.Goba of Mua:Archaeology Working with Oral Tradition[J].Antiquity,2004(78):158-172.
[7](清)甘奴來纂修.(雍正)太平府志(上)卷之三[O].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
[8]民國崇善縣志[O].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四年,據(jù)民國二十六年抄本.
[9]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御批資治通鑒[O].綱目1卷三下七.
[10]李富強.對左江流域巖畫的新認識[J].廣西民族研究,2015(4):126-134.
[11]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御批資治通鑒[O].綱目1卷六四十.
[12](宋)王益之.欽定四庫全書史部西漢年紀[O],卷二十二十四.
[13](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梁)劉昭注,(清)陳浩等考證.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后漢書2[O].卷一百六五.
[14] Ian J.McNiven.Enmity and Amity:Reconsidering Stone-headed Club(gabagaba)Procurement and Trade in Torres Strait[J]. Oceania,1998,69(2):94-115.
[15]藍日勇.駱越花山巖畫文化研究——駱越文化研究系列之四[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5):62-69.
[16]張惠鮮,王曉軍,張冬梅.淺論越南使臣與花山巖畫[J].廣西民族研究,2016(4):119-127.
[17] Liam M.Brady.Symbolic Language in Torres Strait,NE Australia:Images from Rock Art,Portable Objects and Human Scars[J].Antiquity,2008(82):336-350.
作者簡介:詹慧芳(1974-),女,江西南昌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外語教學;楊建娣(1981-),女,廣西貴港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邊疆貿(mào)易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