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少有一件事能夠像春運一樣承載著幾乎所有國人的情感與記憶。它是新年開局的頭等大事,是一場以“億”為單位的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造就了神州大地上獨特的律動。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變遷。春運記錄著建設(shè)交通強國的奮斗足跡,也見證著交通行業(yè)的歲月變遷:昔日的綠皮車變成了“日行千里”的“子彈頭”;電子客票取代了紙質(zhì)車票;水陸空聯(lián)動打通回家的“最后一公里”;網(wǎng)上訂餐、候補購票、在線選座、刷臉進站、5G覆蓋……交通科技更加智能,出行“大腦”更加聰慧。這些變化無不讓國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出行的便利。如今的人們不僅能走得快,還能走得舒心。春運一直在變,變的是科技發(fā)展,不變的是回家的歸途。
年年歲歲“情”相似,歲歲年年“行”不同。所有在外打拼一年的游子都將歸家的期盼化作鄉(xiāng)愁,寄托在手中小小的車票上。從1979年“春運”概念提出以來的1億人次,到2020年預計全國旅客發(fā)送量相當于一半地全球人口總和。這其中,我們不僅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春運一直在變,變的是出行工具,不變的是團圓的終點;變的是出行速度,不變的是游子的歸心。
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讓秩序更井然,讓旅途更愜意,讓出行更安全:頂風冒雪指揮交通的交警、保證列車正常行駛的檢修工、披星戴月出現(xiàn)在每一個街頭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為了無數(shù)游子的歸途,他們默默堅守崗位,舍小家為大家。如果沒有他們奮斗在春運第一線,哪有如此順暢的歸家旅途;如果沒有他們的奉獻與擔當,哪有闔家幸福的團圓。正因有了他們,游子才能踏上從容的歸途。春運一直在變,變的是人員更替輪換,不變的是堅守與責任。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困擾幾代國人搶票難、路上堵、人擠人的問題,隨著交通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會得到解決。但作為國人的精神文化寄托,游子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不會消失,子孫對父輩的牽掛不會消失,“春運”便永遠不會消失。
“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fā)展的活力。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绷暯街飨脑捳Z,溫暖了無數(shù)奮斗者的心。我們都在努力奔跑,為流動中國增一抹亮色。春運,用動態(tài)記載著一個活力四射、精彩無限的中國。
歸心似箭,不管多難,都要踏上故鄉(xiāng)的歸途。秉持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fā)展理念,春運正駛向更加美好的春天?!翱吹靡姷穆吩谀_下,看不見的路在心里?!?/p>
你,準備好回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