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治平,朱劍飛,尚鉦凱,李興鑫,王關鎖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安全環(huán)保與工程監(jiān)督中心(新疆 庫爾勒841000)
PDC 鉆頭瞬時旋轉中心發(fā)生位移的現象稱為鉆頭渦動。PDC 鉆頭渦動會使機械比能突然大幅增加。渦動導致肩部切削齒出現崩碎、崩裂等嚴重損壞現象,由于沖擊作用導致肩部齒損傷,并且肩部齒的損傷裂紋呈“沙灘”型,切削齒受損后容易快速磨損,從而導致PDC 鉆頭出現早期破壞、機械鉆速降低、鉆頭壽命減少、鉆井周期加長,進而引發(fā)次生井下復雜事故,甚至會導致現場工程師誤判鉆頭與地層的配伍性[1]。PDC 鉆頭在鉆進過程中,鉆頭與巖層間的相互作用既與鉆頭的運動有關,還與巖層的性質有關。深部硬地層巖石硬度高、塑性大、研磨性強及可鉆性差等特點使得這些井段的粘滑振動頻繁發(fā)生[2-3]。粘滑震動是造成鉆井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進而影響井身質量,同時增加鉆井成本。
許多科研學者和鉆井工程師對PDC 鉆頭渦動和粘滑做了大量的研究。筆者根據自身現場工作經驗及認識,提出以下現場鉆頭渦動和粘滑震動識別方法。
1.1.1 機械比能法
機械比能是用來衡量鉆頭破除單位體積巖石所需要的能量,其計算公式[4]為:
式中:Se為機械比能;W 為鉆壓,kN;SA為井筒面積,mm2;N 為鉆頭鉆速,r/min;Tb為扭矩,kN·m;R 為機械鉆速,m/h。
當鉆頭處于100%有效鉆進時,機械比能等于巖石抗壓強度(CCS)。若巖石抗壓強度已知,可以計算出能量效率(E),PDC 鉆頭通常最大能量效率在35%左右。
調整后PDC鉆頭的機械比能
在實驗室內對頁巖進行試鉆測試實驗,一定的鉆壓范圍內,保持轉速為恒定值,隨著鉆壓的持續(xù)增加,扭矩和機械鉆速保持線性關系上升,計算出來的Seadj保持恒定。
在深部硬地層鉆井過程中,若調整后機械比能遠高于巖石抗壓強度(2~10倍),說明井下有嚴重的能量損失,此時如果能夠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能量損失(鉆頭泥包、鉆頭損傷、粘滑等),則推斷出鉆頭出現渦動。
1.1.2現場判斷法
當一只新PDC鉆頭入井,往往會采用試鉆的方式獲取最佳鉆井參數(鉆壓、轉速)。其操作方法為:①將鉆壓快速加到鉆頭允許鉆壓上限的90%,然后在某一恒定的轉速下記錄鉆壓下降到50%的過程中,鉆壓每下降1 t 所消耗的時間,用時最短對應的鉆壓為最佳鉆壓;②在最佳鉆壓下,嘗試不同的轉速試鉆來獲取最佳轉速。
鉆頭在巖性未發(fā)生較大變化的某井段鉆進過程中(通過返出巖屑排除鉆頭損壞),采用最佳參數鉆進,但是機械鉆速大幅下降,同時井口鉆具出現明顯的公轉,可以初步確定井下出現鉆頭渦動。
1.2.1 機械比能法
機械比能的本質是計算并判斷鉆井的效率高低。鉆頭在井底平穩(wěn)工作,鉆井效率高;鉆頭由于某些原因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鉆井效率就會下降。通過大量計算和總結,發(fā)現當鉆頭處于粘滑狀態(tài)時,機械比能會大幅波動,但平均值呈現較高狀態(tài)。
1.2.2 現場判斷法
深部硬地層巖石的硬度高、塑性大、可鉆性差,PDC鉆頭使用一定鉆井參數鉆進,鉆壓持續(xù)加大到臨界鉆壓以上,會出現扭矩大范圍、周期性地波動,當出現此種扭矩波動現象,會降低機械鉆速和損壞鉆頭切削齒。扭矩大范圍、周期性地波動是粘滑震動現象現場最直觀的表現特征。如果下部鉆具組合中加入螺桿,立壓會上下波動。
針對PDC 鉆頭鉆進時經常出現渦動和粘滑兩種非正常、不穩(wěn)定的工作狀況,筆者查閱了大量文獻結合自身的現場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的現場消除方法。但需指出的是,渦動和粘滑震動并非總是單獨出現,往往是既存在渦動又存在粘滑震動,然而兩者的消除措施彼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沖突,這增加了現場操作的難度[5-7]。
鉆頭結構優(yōu)化設計。鉆頭合理的布局是鉆頭防渦動的關鍵,這也是在設計中所追求的目標。根據平衡設計理論,作用于鉆頭所有切削齒的力將形成一個合力。這個合力可以分解為一個軸向力(鉆壓),一個對鉆頭中心線的力矩和一個徑向力。根據鉆頭運動形式可知,徑向力即為產生渦動的根源(即為不平衡力)。在鉆頭設計中,綜合考慮螺旋刀翼布齒方式、優(yōu)化復合片切削角度、利用低摩阻保徑技術、鉆頭形面周圍的流場分布等關鍵因素,以側向不平衡力最小為目標,可以將PDC鉆頭的總側向力控制在鉆壓的1%以內。
鉆頭冠部輪廓形狀和保徑長度對渦動影響效果顯著。選擇具有深輪廓、深內錐角、保徑刀翼長度最低達到101~152 mm 特征的PDC 鉆頭,具有良好地抑制渦動能力。
現場工程師不正確的操作方式容易引發(fā)鉆頭渦動,如將鉆頭重新放回井低時采用高轉速、低鉆壓鉆井參數鉆進,接單根前采用高轉速把鉆壓回完。根據以上錯誤的操作方式,可以總結出消除渦動的措施:①鉆頭重新放回井底時采用低轉速、高鉆壓(至少達到目標鉆壓的50%以上);②鉆進0.6~1 m,若渦動嚴重,需要將第1 個扶正器放入新井眼內;③提高轉速,直到機械比能開始增加為止;④增加鉆壓,直到機械比能開始增加為止;⑤重復步驟3、4,直到機械比能不再降低。
在一定的鉆井參數下,鉆柱系統(tǒng)在轉盤(頂驅)轉速較低時會發(fā)生粘滑振動,轉盤(頂驅)轉速越低,粘滑振動越激烈;鉆柱系統(tǒng)存在發(fā)生粘滑振動的臨界值,當轉盤(頂驅)轉速不斷增大到臨界值時,鉆柱系統(tǒng)粘滑振動突然消失。
降低鉆壓或者采用切深控制設計的鉆頭,可以消除粘滑振動。其本質是減少PDC 齒進入地層的深度,使PDC 鉆頭所需克服巖石固有的剪切強度(黏聚力)變小,達到消除粘滑振動的效果。同時,提高鉆機鉆井扭矩限定,也可以起到消除粘滑振動的作用,其原理是增大PDC鉆頭的輸入扭矩。
鉆頭的刀翼數對粘滑振動產生嚴重的影響,當系統(tǒng)發(fā)生粘滑振動時,增加刀翼數,會減弱或抑制粘滑振動,減少刀翼數,粘滑振動更加激烈。對克深區(qū)塊康村組及以下的硬地層,推薦采用6 刀翼及以上的PDC鉆頭,對粘滑震動的抑制效果明顯優(yōu)于5刀翼的PDC鉆頭。
克深17井三開第1趟鉆采用333.4 mm(13 ?")STS615G 鉆頭鉆進至井深3 340 m(康村組,褐色泥巖、褐色細砂巖,套管鞋位置3 328 m),在鉆井參數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鉆時由15 min/m升高到35 min/m,機械比能突然增大,同時伴隨井口鉆具出現明顯的公轉,判斷PDC鉆頭出現渦動。
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很快消除了鉆頭渦動:①降低轉速至原轉速的50%,上提鉆具1 m;②將限定扭矩由25 kN·m 升高到32 kN·m;③保持轉速不變,快速增加鉆壓至目標鉆壓的50%;④鉆進0.5 m后逐漸將鉆壓和轉速提高。當鉆壓和轉速均恢復到渦動出現前的大小,鉆時由35 min/m下降到15 min/m,機械比能降低到原值。
克深17井三開第5趟鉆采用333.4 mm(13 ?")Z716 七刀翼PDC 鉆頭鉆進至井深3 490 m(層位為康村組,套管鞋位置3 328 m),3 480~3 490 m 巖性為褐色泥巖,鉆壓14~16 t,轉速為50~70 r/min,扭矩大范圍波動(2~25 kN·m),現場判斷鉆頭出現粘滑震動,嘗試將轉速提高100 r/min,扭矩立即平穩(wěn),鉆時由70 min/m↓18 min/m。后期嘗試將轉速下調到80 r/min 以下,扭矩立即出現大范圍波動現象(2~25 kN·m),鉆頭再次出現粘滑震動,80 r/min 為當前的鉆頭出現粘滑震動的臨界轉速。
1)通過機械比能法和現場判斷法識別PDC 鉆頭出現渦動和粘滑震動。
2)通過優(yōu)化設計鉆頭結構,將PDC鉆頭的總側向力控制在鉆壓的1%以內;選擇具有深輪廓、深內錐角、保徑刀翼長度最低達到101~152 mm 的PDC鉆頭;優(yōu)化鉆井參數,采用高鉆壓低轉速鉆進等措施消除PDC鉆頭渦動。
3)通過提高轉盤(頂驅)轉速超過臨界轉速;降低鉆壓或者選用切深控制設計的鉆頭;增加刀翼數以達到增加鉆頭與地層接觸面積等措施消除PDC鉆頭粘滑震動。
4)鉆頭渦動和粘滑震動現象往往同時或交替出現,由于粘滑震動對鉆頭和鉆具的傷害比渦動小,現場工程師在優(yōu)化調整鉆井參數時要綜合考慮二者所帶來的弊端,必要時應該優(yōu)先考慮消除鉆頭渦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