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亮
《蜀相》是杜甫的傳世名作,雄渾悲壯,沉郁頓挫,震撼人心。詩人游覽古跡,憑吊先賢,追慕蜀相,感傷自身,字里行間流露出稱頌之意、仰慕之情、嘆惋之感、自傷之苦。我們可以通過品味詩中的五個“一”來賞析全詩,感受詩圣之魂。
一、欣賞一座祠堂
這首詩是杜甫尋訪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時寫下的。詩的開篇“丞相祠堂何處尋”一句看似平常無奇,卻意味深長,寫出了祠堂的幽僻、荒蕪。諸葛亮于蜀、于成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站在了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精神和文化的符號。而今,丞相的祠堂卻不知在何處,一方面或許是因為杜甫初到成都,并不熟悉;另一方面,足見祠堂少人問津。此時,詩人雖未見到祠堂、也未直接寫祠堂,但祠堂之荒蕪已經(jīng)清晰可見、真實可感。“何處”后加一“尋”字,更見祠堂之幽僻,少人拜謁,詩人只能獨自找尋。我們甚至可以想象,詩人走上蜿蜒的小路,幾經(jīng)曲折,幾度駐足,幾番徘徊,方見祠堂的情景。讀完此句,荒蕪之感驟起,悲涼之意頓生。
詩人找尋祠堂,但真正見到祠堂時又不直接描寫,僅寫祠堂的環(huán)境。在祠堂周圍的諸多景物中,詩人最先選取的是祠堂前“森森”的柏樹,作者并非隨意為之,這一意象蘊含了諸多況味:
其一,祠堂之前柏樹成蔭,高大茂密,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象,當(dāng)時祠堂周圍必定雜樹交錯?!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睢薄斑^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越是草木茂盛,越見荒蕪。然而,詩人并沒有把這種荒涼一下子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讀此句,想其景,荒涼感透過“森森”的柏樹枝葉撲面而來,伴隨我們的思緒在腦海中無限拉長和蔓延。
其二,柏樹高大挺拔,枝葉繁茂,斗寒傲雪,常年不凋,素為正氣、高尚、堅韌、不朽的象征。看到柏樹我們便不難聯(lián)想到諸葛亮,他對蜀鞠躬盡瘁,對主忠心不二,一生都在與對手、與命運、與天地頑強(qiáng)地抗?fàn)?。柏樹蒼翠挺立又何嘗不是在向后人昭示蜀相的精神不倒、蜀相的品格永存?
其三,據(jù)《儒林公議》《成都記》等記載,祠堂前的柏樹,是諸葛亮親手所植。柏樹“森森”,種樹之人卻已不在,不免讓人想起韋莊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英雄已被滾滾浪花淘盡,風(fēng)流已被雨打風(fēng)吹去,物是人非的悲涼意味油然而生。
詩歌的頷聯(lián),“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富有生機(jī)的畫面,多么唯美的意境。讀來愉悅心動,觀之神清氣爽。然而,杜甫卻將一“自”、一“空”嵌入其中,“掩映臺階的碧草蔥蔥空自展現(xiàn)著一派勃勃盎然的春色美景,枝繁葉茂之間的黃鸝徒勞地啼鳴傳遞出宛轉(zhuǎn)清音”[1],“一‘自一‘空讓所有撩人的春色趨于黯淡,使所有的花香鳥語歸于寂寥”[2],生機(jī)盎然之意頓失,祠堂荒涼之狀立顯,詩人惆悵之情驟起?!抖旁娊狻分性@樣評論:“三、四,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3]
本詩意在寫蜀相,卻用了一半的篇幅在寫祠堂;雖說是在寫祠堂,卻又對祠堂的結(jié)構(gòu)布局不著一字;但讀完全詩,我們未覺前兩聯(lián)有冗繁之感,祠堂之貌也清晰看見,更重要的是環(huán)境的渲染讓我們對蜀相的出場充滿了期待。
二、走近一個丞相
有人曾用一副對聯(lián)概括諸葛亮的一生: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諸葛亮的人生經(jīng)歷如此豐富和功績?nèi)绱俗恐茈y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此時,老杜站位之高和筆法之老辣便顯現(xiàn)了出來,他只截取諸葛亮一生的兩個片段:三顧茅廬、隆中對,輔佐二主、赤誠心。詩人用最少的筆墨突出了諸葛亮身上兩個最光輝的品格:“‘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4]
至此,杜甫追慕諸葛亮的心跡已經(jīng)顯露無疑;但是,詩的題目卻耐人尋味,杜甫沒有用諸葛亮、諸葛、孔明、臥龍等人們熟悉的字眼,卻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提到諸葛亮、諸葛、孔明、臥龍等,我們想到的是他談笑若定、運籌帷幄的神態(tài),是他的個人才能、英雄事跡;但是,提到“蜀相”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身份,這是一個充滿歷史厚重感和家國情懷的詞語。當(dāng)諸葛亮被冠以這個稱呼時,他便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存在,而是和蜀國命運、社稷蒼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的才能、事跡便被放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家國背景之下。
杜甫尋訪諸葛亮并不是站在個人的角度憑吊,而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仰望。杜甫為什么這么寫?我們需要關(guān)注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本詩寫于公元760年,唐朝正處于安史之亂中,國家動蕩,生靈涂炭,田園荒蕪;更為嚴(yán)重的是唐肅宗的昏庸無能,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深處亂世的杜甫把眼光放在諸葛亮“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身份上,渴望能有圣君禮賢下士,賢臣精忠報國,來匡扶風(fēng)雨飄零、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三、讀懂一位詩人
杜甫旅居成都四年,“屢入武侯祠”(《諸葛廟》),寫下了多首關(guān)于諸葛亮的詩篇。這些詩篇中,杜甫將對諸葛亮的尊敬、仰慕和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嘆交織在一起,如他稍晚一些的作品《八陣圖》中,既寫到了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英雄業(yè)績,也寫到了“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的無盡遺憾;《詠懷古跡五首》(其五)中既寫到諸葛亮“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不朽功勛,也寫到他對諸葛亮“運移漢祚終難復(fù),志決身殲軍務(wù)勞”的無盡嘆惋。
杜甫如此去寫諸葛亮既是他的真情流露,又在諸葛亮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是借武侯運命以伸己志?!短扑卧姶肌罚骸袄隙湃胧瘢诳酌魅乱庋?,其志有在也?!盵5]杜甫之所以將自己心志寄托在“蜀相”之上,是因為他在諸葛亮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的相似之處,都經(jīng)歷亂世,都有政治理想,都理想未成。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嘔心瀝血,死而后已。杜甫少時便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政治理想,無奈仕途不順,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更是冒著生命危險,只身投奔在鳳翔即位的唐肅宗李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李亨身上,滿以為從此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是,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幾遭不測,從此屢遭貶斥,后避居四川,開始了十年“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
寫本詩時,恰值杜甫生命中最后一個十年的開始,他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也就是著名的浣花草堂。此時的杜甫雖體弱多病,生活困窘,處境艱難,卻“位卑未敢忘憂國”,仍懷扶危濟(jì)難之心;故頸聯(lián)既有對蜀相能夠有機(jī)會臨危受命的欽羨,亦有對其鞠躬盡瘁的敬佩;尾聯(lián)提到蜀相功業(yè)不成,人已先去,英雄垂淚。這淚水又何嘗不是杜甫自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淚水呢?
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杜甫的《蜀相》便是用一滴滴眼淚寫成。不過,僅僅讓人聽到他的哭聲,那就不是杜甫了。孟子曾用“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來稱贊一個人的德行,而杜甫怎樣?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不論窮達(dá)他都懷兼濟(jì)天下之心。在人生最后的十年,他窮困潦倒,長期過著逃避戰(zhàn)亂、漂泊湖湘的生活,深感“亂世少恩惠”(《宿鑿石浦》),卻仍然“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jì)”(《解憂》),仍然慨嘆“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登樓》)。寫完《蜀相》3年之后,安史之亂結(jié)束,已經(jīng)進(jìn)入人生暮年且更為窮困的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彼矘O而泣,欣喜欲狂,把酒縱飲,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早已經(jīng)忘卻了自身病痛,早已忘記窘迫的處境。這種歡喜是發(fā)自杜甫內(nèi)心最深處的,是基于詩圣悲天憫人的情懷的。杜甫就是這樣,心中裝的永遠(yuǎn)是家國百姓,以饑寒之身而懷濟(jì)世之想,處窘困之境而執(zhí)家國之念。郭沫若稱贊他:“世上創(chuàng)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濒斞赶壬鷮λ脑u價更高:“文士可以是民族的靈魂和良知,卻難以成為民族的脊梁。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yuǎn)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細(xì)讀本詩,當(dāng)杜甫吟出“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時,這首詩就已經(jīng)是千古絕唱了;當(dāng)他吟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時,他追慕先賢的情感和尋求自己政治理想的心跡已經(jīng)顯露無遺;當(dāng)他吟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個處境困窘、自顧不暇卻仍然心系天下的憂國憂民的詩圣形象便赫然屹立于我們面前。因此,周汝昌在《唐詩鑒賞辭典》中曾這樣說:“有人問: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躍馬橫槍‘拿刀動斧之類的簡單解釋。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說此句實包詩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實。”
四、品味一字精髓
詩人由祠堂寫蜀相,借蜀相抒己懷。全詩的精髓都在一個“尋”字,詩人在現(xiàn)實中尋的是祠堂,在歷史的長河中尋的是蜀相的功勛和精神,在自己的靈魂深處尋的是政治理想和精神慰藉,在家國的高度尋的是救國的路徑、圖強(qiáng)的方略。
詩人開篇便寫自己尋祠堂,目的其實是為了尋蜀相。蜀相業(yè)績和忠誠早已深深地印在詩人內(nèi)心的最深處,站在柏樹森森的祠堂之前,詩人的思緒逆歷史長河而上,回到滿是戰(zhàn)火和硝煙的三國,找尋蜀相事跡,字里行間充滿了詩人追慕先賢的執(zhí)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
然而,這不是一次尋常拜謁,是兩個高尚靈魂的對話、交流和溝通。杜甫是用仰視的目光來看蜀相的,困窘不得志的杜甫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理想中的東西,他也渴望能像蜀相一樣有一個展現(xiàn)才能的舞臺,能夠為國家效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現(xiàn)實卻給了詩人一次次的打擊,他一次次淚滿衣襟,只能借助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來闡明自己的心跡,表達(dá)自己政治理想,尋求一種精神的慰藉。
一個“尋”字,包含著他對諸葛亮的敬仰與懷念,充溢著個人的嘆息和淚水,同時也滲透著對現(xiàn)實的傷痛和思考,對國家的憂慮和期盼。此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持續(xù)了5年之久,杜甫看到了晚年的唐玄宗昏聵固執(zhí)、輕信讒言,也親眼見證了洛陽失守、長安淪陷、君儲逃亡、民不聊生。當(dāng)他“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一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唐肅宗李亨身上時,現(xiàn)實又一次狠狠地打擊了他。此時的杜甫多么希望國家能有劉備、諸葛亮這樣的明君賢臣:君主能夠“三顧頻煩天下計”,尋訪賢臣,求救國之道;臣子能“兩朝開濟(jì)老臣心”,鞠躬盡瘁,謀安邦之策。一個“尋”字便把歷史和現(xiàn)實,把個人經(jīng)歷和家國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蘊含著杜甫對人生、對理想、對歷史、對現(xiàn)實深沉的思考。
五、感受一種詩風(fēng)
提到杜甫的詩風(fēng),我們首先就會想到“沉郁頓挫”。何謂“沉郁頓挫”?清代吳瞻泰認(rèn)為:“沉郁者,意也。頓挫者,法也。”[6]后來的研究者也基本沿用了把“沉郁”“頓挫”分開解讀的基本思路。章培恒、駱玉明認(rèn)為:“所謂‘沉郁主要表現(xiàn)為意境開闊壯大,感情深沉蒼涼;所謂‘頓挫,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和韻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盵7]袁行霈、羅宗強(qiáng)認(rèn)為:“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dá)的波浪起伏、反復(fù)低回?!盵8]
雖然,對于什么是“沉郁頓挫”,至今尚無定論;但是,我們也可以整體上感知“沉郁頓挫”的內(nèi)涵:它多指詩歌的意境開闊壯大,內(nèi)容深刻凝重,情感起伏跌宕,表情達(dá)意手法的含蓄蘊藉、曲折有力。
杜甫的詩歌自有一番壯闊之意境、深刻之思想。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深深地扎根于歷史、扎根于社會現(xiàn)實之中,他把歷史的興盛、歷史的沉重、現(xiàn)實的繁華、現(xiàn)實的悲哀,全部汲取到體內(nèi),用一顆灼灼的心去體悟、品味,反復(fù)咀嚼后,和著自己的熱情、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淚水、自己的傷痛將其幻化成一行行流傳千古的名句。在《蜀相》中,杜甫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思緒、自己的詩行串起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他站在唐朝的天空下回望三國,用歷史的眼光打量凋敝的現(xiàn)實,無助地眺望著未來。幾百年的時空跨越、幾百年的英雄悲歌、幾百年的歷史興衰運諸筆端,詩中的意境何其壯闊。
杜甫的詩歌中很少單純地抒發(fā)“小我”之情,他對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更多的是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放在對國家和人民的關(guān)照下,《蜀相》也不例外。本詩中也有杜甫對自身境遇的感傷,但是,這種感傷不同于淺顯的兒女情長,不同于單薄的自傷自悼。他把自己的生命與歷史相接,把自己的思想與上古相通,把自己的情感與國運相連。正如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說:懷古的情懷,比懷今要醇厚得多。它在今昔交匯之中,也會令人有蒼茫之情、滄桑之感,但那種情感是超然的,不滯于一己與小我,顯得浩蕩而恢廓……一旦銜接上古人的,你的生命,就變得拉長、變?yōu)橛篮阒械囊徊糠??!币虼?,每次讀《蜀相》,都感覺它沉甸甸的。
本詩中杜甫的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
詩人尋訪之初,充滿了期待,內(nèi)心是非常急切的,這來自于他對先賢的仰慕。然而,“尋”的結(jié)果卻是滿眼荒蕪、悄無人跡,詩人的內(nèi)心便有一種巨大的落差,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這位英雄無限惋惜。憑吊之時,滄桑歷史隨作者思緒而來,英雄事跡在作者腦海不停浮現(xiàn)。杜甫心中那個高大的蜀相的形象仿佛就真切地立在他的眼前,詩人心情也隨之上揚。這首詩的最后一句,詩人的內(nèi)心到達(dá)了低谷,而整首詩的情感卻達(dá)到了最高潮,此時,百般感慨、萬種愁緒一時涌上作者心頭,他也只能淚滿衣襟,慷慨悲歌。
《蜀相》融敘事、寫景、憶人、抒懷于一體,但是,無論是敘事、寫景還是憶人、抒懷都含蓄蘊藉、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有一種無窮的張力。敘事、寫景時杜甫非常講究煉字,“尋”字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與后文之景形成對比;“自”“空”皆有言外之意,字字寫景,字字含情,也為后面的憶人、抒懷做了鋪墊。詩人對情感的表達(dá)更是耐人尋味,將個人情感融入家國情懷,將不同情感交織在一起。品味本詩的情感就如同剝筍一般,一層之下更有一層,一層更比一層耐人咀嚼,憂中顯悲,悲中含壯。
風(fēng)格是一位詩人人生的經(jīng)歷、個人的情懷、內(nèi)在的精神以及對歷史、社會的思考通過作品的外在體現(xiàn)。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源自于他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源自于他熾烈而深沉的情感,源自于他博大的情懷。其實,我們無需細(xì)究到底何為“沉郁”,何為“頓挫”,我們只需用心體會,畢竟有些東西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當(dāng)我們讀到一首詩時能真切地體會到,這就是李白、這就是王維,這就是杜甫,而且只能是杜甫,那就夠了!
參考文獻(xiàn):
[1][2]韓寶江.《蜀相》教學(xué)課例評析[J].語文教學(xué)之友,2015(8).
[3]金圣嘆著.周錫山編校.杜詩解[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4][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乾隆.御選唐宋詩醇(乾隆二十五年重刊本).
[6]吳瞻泰著.陳道貴,謝桂芳校點.杜詩提要[M].合肥:黃山書社,2015.
[7]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xué)史:中冊[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7.
[8]袁行霈,羅宗強(qiáng).中國文學(xué)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