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峰 陳占德
陳占德(山東日照市海洋工程學校教師):溫老師好!很高興有機會能聆聽到您就語文教育與教學熱點問題的實踐探討和灼見。您對當下語文閱讀教學有什么看法?對學生閱讀有什么指導意見?
溫德峰:好的。陌生的人第一次見我,交談中,總會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地問:“溫老師,您畢業(yè)于哪個大學?”或者問:“您大學畢業(yè)后,在哪所重點中學教書的?”
曾經(jīng),第一次有人這樣問,我猶豫后才回答:“嗯,我沒有讀過大學……”然后,又猶豫答:“我當老師的前二十年,沒有在重點中學,而是先教了一年幼兒園,三年小學,三年初中,然后才教高中,并且,也都是條件很差的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學?!蹦仟q豫,好復雜,因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我回答,實際上還需要我一個解釋。一般人認為,只有畢業(yè)于“名牌大學”的人,才可以是“名師”。我一個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何以成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成為“正教授”“特級教師”的呢?跟陌生人解釋,或者說,跟眼里只有分數(shù)的家長說自己的成長過程,或許難免被誤解為“賣瓜的王婆”。如不解釋,那就等于沒有回答人家的問題。
我沒讀過正規(guī)大學,但我一輩子都在閱讀,我沒在哪所大學正式讀書,但我卻因為閱讀,有幸到多所985大學(北大,清華,復旦,北師大,華師大)參加過各種研修,甚至還去過美國的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接受過名師高級教育研修。所以,但凡跟我熟悉的人,特別是博覽群書的高素質家長,凡經(jīng)我輔導作文考上最理想大學,甚至考上了211、985大學的學子們,或系統(tǒng)聽過我的文學課、國學課的學生,長期接受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陶冶的孩子們,也無一例外地不會問諸如“您讀過啥大學”,或“您曾在哪所重點中學教過書”的問題。40年的教師專業(yè)成長,40年的教育觀察告訴我,一個人的學養(yǎng),素質,能力,品行,格局,審美境界,以及人生追求,與學歷不一定成正比,但一定與是否堅持閱讀成正比。因為,自主閱讀所獲取的精神營養(yǎng),能活化成不帶功利的自我修身的素養(yǎng),與學校明確的板塊累積知識相比,自由閱讀與自主閱讀,是一個花開無聲的自我化育過程,在閱讀中,實現(xiàn)了潛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一個沒有接受終身閱讀教育的人,其實沒有享受過真正的教育,實際上只是受到了關于“知識、技能”的訓練而已。從一定意義上說,閱讀才是生命最真的金牌學歷。
陳占德:很多人會說,我們不是天天在讀書嗎?天天都有教科書、教輔書,難道這不是書?
溫德峰:我想說,這不是真正的書,這是“教科書”。如果一個孩子只看教科書、教輔書,他一定是精神發(fā)育不良的孩子,因為教科書、教輔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的東西,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如果離開了自主閱讀,離開了真正經(jīng)典的閱讀,就不可能走得很遠。所以,學校教育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如果一個學校的教育將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的教育任務就完成了。但是,如果學校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只有靠有遠見的家長想辦法彌補,或者說,靠學生個人的悟性,在努力考取理想大學的同時,將閱讀作為終身發(fā)展的習慣,融入一生的詩意生活。如果我們的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養(yǎng)成了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了終生學習和閱讀的習慣,那么他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一個人的精神饑餓感應該在中小學形成。古代的士大夫說“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因為就是有精神的饑餓感。人生的很多習慣、很多能力的養(yǎng)成是有關鍵時期的,精神饑餓感的形成也是有關鍵時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一個時期適當?shù)卮碳?,一學習就掌握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當然不是說中小學沒有養(yǎng)成這種習慣今后則不可能,只是困難了。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秘,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教育又是給予,無論是民族文化的特質,還是普世文明的價值,都需要教師和家長按符合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慢慢地通過閱讀,通過故事傳授給孩子。
陳占德:我們國家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對經(jīng)典閱讀有明確的要求,是吧?
溫德峰:是這樣的。國家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讓閱讀成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十九大要求教育必須承擔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倡導全社會都要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閱讀,讓閱讀成為我們的國家戰(zhàn)略!
陳占德:您對當前語文教學有什么建議,對學生家長有什么要求,請談一談。
溫德峰:語文教學要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始終致力于國學的傳播,“弘揚國學經(jīng)典,傳承中華文化”。站在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將古圣先賢的創(chuàng)造思路、人文情懷、哲學思辨及歷史、政治、自然、民俗融入國學經(jīng)典教育中。《朱子治家格言》中講: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國學經(jīng)典能提升孩子的境界,放大孩子的格局,提升智慧,只有這樣的孩子才是人格飽滿,人性光明,德才兼?zhèn)涞暮⒆?。為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少年時期就做到親近圣賢,開啟孩子的智慧,讓傳統(tǒng)文化精華浸潤他們的心田,涂抹上本真底色。
陳占德:怎樣算是真的愛書或是讀書呢?如何閱讀才更加有效果呢?
溫德峰:我常跟家長說,您的孩子愛讀書嗎?家長會自豪地說,孩子愛讀書呀!可是,語文成績就是上不去,作文也不行。我說,您可以讓孩子見見我,我跟孩子聊聊,真的愛讀書,語文成績,特別是作文,一定會很好!
我與一個素未謀面的學生(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或家長,很隨意地交流半小時,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愛讀書。讀書有真讀與假讀。手里拿著一本書的,不一定是讀書人。讀書人的談吐是有標志的。那是吐納之間,可以見的氣質與涵養(yǎng)。
天天看書的,不一定是真正的閱讀者,如果他從來沒有有意識地背誦過其中的一段美文,一句名言,甚至一個有意義的詞語,也沒有發(fā)生過對文章里的任何內(nèi)容產(chǎn)生質疑或愉悅鑒賞的思維活動,那就沒有閱讀。因為真閱讀是讀者在閱讀之后,與書“發(fā)生”了認同或批判,愉悅與憂傷的共鳴的關系。如果某學生天天看書,天天翻書,天天念書,依然不愛學習,依然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依然對老師的教導視若罔聞,依然沉迷游戲不能自拔,依然走沒有走相,坐沒有坐相,依然不動筆寫一篇短文,依然沉默寡言,行為偏執(zhí),依然情感冷漠,對親人師友無情,對生活萬象大千世界漠不關心,那么,他根本就沒有“發(fā)生”閱讀!
讀書的過程其實是跟不同的人交流,跟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人物相處,和來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學習,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幫助,了解他們的看法,重新審視原有的偏見。真正的閱讀者,會對社會事件和文化多樣性有更豐富的認知,對世界的基本認識也會得到拓展,身處其中更覺得安心。
真正閱讀的學生,一定是心底有善良,身心有氣場,舉止有風度。真正閱讀的孩子,是文理科平衡發(fā)展,學好數(shù)學,也學好語文,學習數(shù)理化愛好自然科學,也努力愛好史地生愛好文史哲,是課堂愛發(fā)言,日常言談有修養(yǎng),需要的時候能演講,有了情感會付諸筆端,會作文,愛寫作,中考語文成績穩(wěn)定在105分以上,高考語文成績125以上,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在80分以上。自主招生面試成績在優(yōu)秀檔次,公務員事業(yè)編面試分數(shù)在優(yōu)秀層級。
真正讀書的學生,一定是有視野,有境界,有格局,有理想,有毅力的學生。天天看書從不背誦,天天念書從不作文,天天翻書從不在書上留下點評勾畫,天天讀課文從不默寫規(guī)定的篇目,天天就看書從不發(fā)言的學生,和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的性質一樣,那叫“玩書”。
真愛讀書,也時刻“發(fā)生”了閱讀的學生,一定是會閱讀,愛發(fā)言,愛寫作,愛父母,愛親友,愛老師,愛生活,愛祖國,愛自然,愛一切文明,有好品位的人。
咨詢“我的孩子愛讀書,但語文成績不好,作文也不會寫”的家長朋友,可以對照我的提示,反思——我的孩子,“發(fā)生”閱讀了沒有?
陳占德:葉圣陶先生在談什么是“教育”時說,就是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大家都知道習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溫德峰:我在城市書房講座,主題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現(xiàn)場就有不少家長問,溫老師,咋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這話三句兩句說不透,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很難,難在家長必須自己愛書,愛讀書,愛閱讀,難在家長必須徹底拋棄“一切為了分數(shù)”“讀書無用”的理念,難在家長把涵養(yǎng)孩子的人品看得與升學得分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我認為,閱讀習慣培養(yǎng),關系孩子一輩子的發(fā)展高度和品位,成大器者,必是善讀書者,有富貴氣必須有詩書涵養(yǎng),家長們是否有意識地培養(yǎng)過孩子的閱讀習慣。
您肯定是關注孩子每天是否認真作業(yè)了,關注孩子月考名次是否升降了,但您是否關注您的孩子,除了作業(yè)他們每天都閱讀了嗎?您是否都關注了每星期,每月,每學期,甚至每一年,孩子用心讀過哪怕僅僅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或是經(jīng)典、名著了嗎?
陳占德:您對學生選擇怎樣的圖書有何看法?還有哪些好的建議?
溫德峰:首先,要讓孩子讀紙質的書。在今天,您要讓您的孩子讀紙質的書,而不是各種介質的“聽書”、手機、網(wǎng)上讀物,那不是真閱讀,那是“看書”?!翱磿笔遣挥蒙疃人伎嫉?,真正的閱讀,必須靜靜地專注并領會,是要讀紙質書,真正的經(jīng)典也累積在浩如煙海的紙質書中。數(shù)字媒體的信息量雖然很大,但其中的新內(nèi)容沒有像紙質書那樣經(jīng)歷從寫作、修改到編輯成書的相對長的內(nèi)容沉淀、篩選過程,品質總體上仍不如紙質書。
其次,要更新觀念,閱讀沒有“課外書”。我們習慣了把學齡期讀的書叫“課外書”,隱含了“課內(nèi)”重要、“課外”不那么重要、“課內(nèi)”優(yōu)先、“課外”靠后的意思?,F(xiàn)在學校強調(diào)閱讀,也只說讓孩子讀書,而不是讀“課外書”了。建議家長把“課外書”三個字從家庭語匯中清除出去,也從您的教育理念中清除出去。閱讀就是閱讀,它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大人努力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同樣重要。不要把生命的終點定位為做每一件事都要立即見到“效益”,不要狹隘地把讀一本書和“提不提分”相聯(lián)系,終生能有大作用的,都會以“暫時無用”的狀態(tài)積累。比如品德的養(yǎng)成,你每做一件善事,不一定要為了得到表揚,獲得獎勵分,如果持之以恒,你的善良就成了一種最寶貴的人品,人們對你的尊敬,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表揚,那是你一生最有用的生命金牌。所以要告訴孩子:書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讓我們知道更多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事物,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讓我們……不要跟孩子講,多讀書的目標就是你學習成績會更好、多讀書你更會寫作文。其實,真正會閱讀,堅持閱讀的孩子,愛學習,成績好,愛寫作,作文分高,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學富五車的人,不會寫作,核心素養(yǎng)高的人,學習成績不好的嗎?讓孩子潛移默化地理解閱讀的美好,而不是把閱讀當成學習之外不太重要的一件事,或者上學之外多出的、不得不做的新任務。
第三,請讓孩子自己選書。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里的書自然是爸爸媽媽來買,但他要讀哪本、不要讀哪本、先讀哪本、后讀哪本,都不要求,讓孩子隨意徜徉就好。大人要在一開始陪孩子買書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會判斷,什么樣的書夠好,什么樣的書不夠好。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讀書最好讀原文、全本,盡量不買選本、精華本。要會看作者簡介,看看作者是做什么的,是不是某方面的專家,或者從作者資歷看是否有足夠的經(jīng)驗學識來寫這本書。盡量不買封面設計粗陋、缺乏美感的,因為這樣連封面設計都不肯認真做的書,內(nèi)容編輯也未必可靠。非選本的書,盡量選由一位作者獨立成書的,不選多位作者的。給孩子一些基本的選書原則,然后放手讓孩子自己挑選,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很會選書,他選擇的,都是適合他這個年齡段閱讀的,而且品質都不差。
另外,要注意兩點。一是學生應有自己的書架。有人說,最好的學區(qū)房其實就是家里的書房。不管房間多小,給學生一個自己的書架,如果條件具備,給學生一個自己的“書房”。這是形式,也是方法。當孩子像擁有自己的玩具架那樣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書架,他會更容易和他的書建立親近感,而且也更容易隨時拿起書來閱讀。孩子有了書架,要慢慢教會他自己整理書架,把書分門別類地排列好。不要忽略這項工作,孩子在整理書的過程中,會從已經(jīng)看過的書里發(fā)現(xiàn)新的興趣點,而且整理書架,也是在培養(yǎng)他分類、歸納的能力。二是買書不要心疼錢。家有千卷書,才有富貴子。別嫌書貴,書真的不貴。一個作家,可能要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和準備才開始寫作,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完成一本真正好的著作,其中凝結了他從自身經(jīng)歷、閱讀、教育、挫折、成功中獲得的故事、知識、情感、思想。而讀者買到這本書,花費不過幾十元,但是從中獲得的財富可能會受益終生,這樣的東西,怎么會貴?其實是我們?nèi)粘Y徺I的種種商品中,性價比之最。還有,就是盡量的要買正版書,不買盜版書。
陳占德:提倡學生大力閱讀,作為教師和家長應如何來做?
溫德峰:一是最好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討論。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否幼稚、是否偏頗,都不批評、不否定,只作為平等的討論參與者,貢獻自己的看法。大人參與討論的興致越濃,孩子閱讀的興趣越濃。主導討論,也是孩子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的一部分。二是家長自己也要養(yǎng)成閱讀習慣。你讓孩子讀書,但自己卻只看手機、電腦、電視,孩子不會熱愛讀書;大人見到書就說貴,孩子不敢也不會自己買書;大人之間不興高采烈地分享閱讀所得,孩子也不會興致勃勃地發(fā)起與閱讀相關的討論。其實,家長不愛讀文學書、歷史書、心理書、其他話題嚴肅的書也沒關系,還有很多內(nèi)容輕松活潑的書,如旅行書、美食書,都可以帶來閱讀的愉悅感的,關鍵是營造氛圍。
陳占德:請您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語文教學的目標,以及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做法和體會。
溫德峰:語文教學的正確目標是什么?諸多解釋可謂是汗牛充棟,但是真正落到實處的標志,就是會閱讀、會寫作、會演講。如果不讀書,則不會寫作,不會寫作,當然不會演講,而拘泥于做試卷刷題所得的語文高分,那只是語文知識碎片的機械記憶支撐的“虛胖”,不是文化實力,也不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我們都知道:語文中考(120滿分)、高考(150滿分)分數(shù)集中在90—100左右,高中突破120分的學生不多。很多學生受格局和視野所限,誤以為閱讀寫作不能提升分數(shù),平日不喜歡讀書,只專心刷題,貌似可以平日階段單項知識得高分,真到中考高考,又考砸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中考高考的語文命題,并不依據(jù)課本,而是策略地考查學生語言思維和閱讀寫作的綜合實力。閱讀形成的語言表達力不僅影響寫作能力、影響語文綜合實力,并且還影響其他學科的成績,如果你想贏在中高考,更想贏在大學畢業(yè)后,那就必須從閱讀寫作入手。
我從教40年,因曾屢創(chuàng)語文中考、高考全縣第一,以此被評為全省最年輕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后來又屢創(chuàng)語文高考全市第一,以此被評為全市唯一的高中語文“齊魯名師”,并連續(xù)8年任山東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組長。許多人都曾問過我同樣的問題:“溫老師,您屢屢創(chuàng)下語文中考高考教學奇跡的秘訣是什么?”我說,我的秘訣:就是語文學習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一味瞄準分數(shù),而是要慢慢來,要立足為孩子的發(fā)展,讓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我不以教語文知識為目的,而是以讓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我不是以試題訓練得高分為切入點,而是從愛閱讀能寫作會演講為突破口,從根本上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博覽群書,拓展視野,提升境界,奠定格局,升華思維,形成氣質。從閱讀寫作入手,從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素養(yǎng)入手,漸次提升學生的品位,最后形成語文綜合能力,語文中考、高考得高分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我的這個語文教育思想,以大語文真語文素質教育為宗旨,不迎合急功近利的刷題語文,讓學生馳騁少年想象,放飛青春理想,升華終身發(fā)展的儒雅氣質,涵養(yǎng)博覽群書快樂寫作激情演講樂趣,感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時代新意。我想,如果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努力,將會不斷聽到青春拔節(jié)的美好聲音。
陳占德:您長期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及科研工作,經(jīng)驗已經(jīng)很豐富了,就您的長期觀察,談談有關閱讀方面的思考,好嗎?
溫德峰:“三歲見大,七歲見老”這是古人的告誡,為了驗證這個古訓,我用四十年時間,得出的結論:“一年級看高中,高中看一輩子”。我教書育人四十年,第一批學生均已過了“四十不惑”,有些已逾“知天命”之年。當年,我愛的學生,和愛我的學生,如今,都在工農(nóng)商學兵政黨的行業(yè),或有的發(fā)達,當然也有窘迫的。我最初認識他們時,他們才是7至17歲的孩子,如今都人到中年,或幸福平安,或事業(yè)發(fā)達,或人在囧途,這便每每會勾起我的記憶,我那初見某學生的印象,和我當時對他們長大后,對他們的幸福度,對他們前程極限的猜想……然后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偶遇他們,或打聽到其近況消息,總會有與當年猜測的“果然”驗證。
古有“三歲見大,七歲見老”之說,確實準確!只是,根據(jù)自己的四十年經(jīng)驗,感覺需要修改一下古人這個預測起點的基數(shù),應是“七歲見大,十七歲見老”。從我1978年教小學一年級開始留意,到1987年帶第一屆高中生開始觀察,近十年,我有機會走進大學,也有機會接觸求職就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凡是與我相遇的學生,我都特別注意,歸納、綜合、感悟著他們少年氣質習慣養(yǎng)成,與其一輩子成長結果的必然規(guī)律。無論何種形式的輔導與相遇,如要預測某一陌生的孩子,是否有幸福的人生,是否會有越來越好的未來,我若先跟孩子以“閱讀”為切入點,“閑談”“啦呱”半小時后,就基本能對他人生走向有了一個30年后的預測……
課外博覽群書,心態(tài)陽光,知情達理,思維視野廣闊靈活,認真傾聽別人講話,答問條理措辭恰當,愛好廣泛有藝術審美力,心地善良,有主見不固執(zhí),有夢想,有大格局。如某學生在7至17歲期間,具備了上述諸多特點,無論孩子將來考上什么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無論我能否遇到他們,如果打聽驗證一下,幾乎與預想的完全吻合!我從教小學到教初中,再教高中,再指導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面試,實踐讓我得出了一個非常規(guī)律性結論,“小學見高中,高中見老”。我發(fā)現(xiàn),七歲入學,孩子如已有閱讀的習慣,便會發(fā)現(xiàn)小小年紀通情達理。豐富的課外書里,都有關于壞孩子的壞習慣,家長在和孩子共讀時,問問孩子的感受,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會不好意思,知錯就改。
陳占德:您認為中小學時期閱讀有哪幾個關鍵節(jié)點?這幾個時段如何引領才能夠使閱讀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溫德峰:我感到,九歲小學三年級是第一次人生境界的分化,如果按時完成作業(yè)后,在家仍能堅持閱讀課外書而且得到大人的有效引領,得到家庭的正能量氛圍陶冶,其表現(xiàn)是陽光快樂正能量,會有自主選擇權和價值感。面對挫折時,孩子能夠堅強地應對,很快地走出悲傷的情緒,調(diào)控好自己。我認為,十二歲的初中生,是人生前途的二次分檔,如能在作業(yè)之余,依然堅持主動閱讀寫作,有了獨立思考的萌芽,積極參加各種成長體驗,會有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和辨析力,閱讀會增強孩子的觀察和演繹能力,提高孩子的分辨力,培養(yǎng)孩子的分類能力。十七歲的高中生,已經(jīng)讀了十二年書,這是成人前的第三次人生分檔,如到了高三還保持著堅持了十年的課外博覽閱讀,主動寫作,其讀寫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和成績都不會差,會有良好縝密的語言表達,那已是腹有詩書的青春少年,已不僅能欣賞文字的音韻之美,還有周密的思維能力,閱讀教會孩子愛人如己,有善心、同理心,有詩意和遠方的自我定力。生命的品級,源于18歲前的淬火,7歲至17歲,習慣,讀書,寫作,思考,格局,善良,從小學開始,堅持十二年培養(yǎng)陶冶,就是一輩子的底色本色和幸福成功的原色。
陳占德:溫老師能結合自己人生經(jīng)歷談閱讀,娓娓道來,深入淺出,我深有同感。我的訪談就到這里,謝謝溫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