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霞,陳彩霞,趙寶勰,李雨陽,杜世坤,師學豪
白銀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 白銀 730900
地膜覆蓋作為一項有效的農業(yè)增產技術,在我國有著較快的普及速度[1]。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地膜覆蓋栽培作物面積最大的國家[2-3]。隨著地膜覆蓋栽培作物面積的不斷擴大,農田殘膜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4]。一年覆膜多年利用是減輕污染、減少耕作次數、節(jié)本增效,充分利用舊地膜的集雨、增溫、保墑作用,提高抗旱能力,作物增產顯著的栽培技術[5-7]。膜后穴播胡麻是白銀地區(qū)地膜再次利用的主要形式,生產上有二膜、三膜、四膜胡麻多種方式,由于地膜利用一年后,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究竟利用幾次效益較好,目前尚無定論。為了探索地膜有效利用次數,為穴播胡麻生產及地膜科學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在會寧縣柴家門鎮(zhèn)實施了地膜利用次數試驗研究。
供試品種:玉米用先玉335,胡麻用隴亞10號。試驗共設三個處理:A:利用二次(即新膜玉米→二膜胡麻),B:利用三次(即新膜玉米→二膜玉米→三膜胡麻),C:利用四次(即新膜玉米→二膜玉米→三膜玉米→四膜胡麻)。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三次。選擇2015年新膜種植玉米,地膜保護較好的地塊,小區(qū)長5.6m、寬5m,小區(qū)面積28m2,每小區(qū)4個帶,小區(qū)間距0.5m。玉米用點播器點播,行距70cm、株距50cm,雙株留苗,每畝保苗3800株;胡麻用穴播機穴播,行距15.6cm、穴距12cm,每畝播種3.56萬穴、下籽5kg,基本苗35.6萬。收獲中間2帶計產,并選取胡麻20株、玉米10株進行考種。
試驗設在會寧縣柴家門鎮(zhèn)雞兒咀村,試驗區(qū)海拔1 700m,平均氣溫7℃,無霜期135d,≥10℃的有效活動積溫2 100℃,年平均降雨量350mm,年蒸發(fā)量1 700mm,年平均日照時數2 520h,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屬半干旱地區(qū)。生育期內施肥、灌水等管理同大田。
結果統(tǒng)計整理見表2。
表2 地膜多次利用輪作模式試驗結果統(tǒng)計表
從表2看出,地膜利用四次的C處理周期總產量最高,達到1 937.4kg,年均484.4kg;地膜利用三次的B處理周期總產量次之,總產1 408.6kg,較C處理減產27.3%、年均469.5kg,較C處理減產3.1%;地膜利用兩次的A處理周期總產量最低,總產僅805.0kg,較B處理減產42.9%、年均402.5kg,較B處理減產14.3%。同時看出隨著地膜利用次數的延長,指示作物的產量相應逐漸降低,降低程度玉米大于胡麻,且減幅逐漸增大。第一次利用的新膜畝產玉米656.4~660.4kg;二次應用的舊膜畝產玉米609.4~611.9kg,較新膜減產7.3%;三次應用的舊膜畝產玉米530.2kg,較二次利用的減產13.2%。二次利用的舊膜畝產胡麻135.6~138.9kg;三次利用的畝產胡麻131.0kg,較二次利用的減產4.6%;四次利用的畝產122.8kg,較三次利用的減產10.1%。表明:隨著地膜利用次數的增加,地膜的透光、增溫、保墑效應逐漸降低,種植的作物產量相應降低,降低程度玉米大于胡麻,且降幅逐漸增大。
表3 不同利用次數對胡麻性狀的影響
從表3、表4看出,隨著地膜利用次數的延長,種植的作物生育進程延緩,生育期延長,主要性狀逐漸降低。指示作物玉米從地膜一次利用到三次利用,生育期由106d延長到127d、株高由74.1cm降低到55cm、穗長由20.4cm降低到18.8cm、穗粗由5.27cm降低到4.98cm、穗粒數由528粒降低到504粒、穗粒重由178g降低到162g、百粒重由31.7g降低到29.3g;指示作物胡麻從地膜二次利用到四次利用,生育期由166d延長到172d、株高由74.1cm降低到55cm、工藝長度由54.7cm降低到36.8cm、主莖分枝長由15.25cm降低到12.2cm、果層厚度由9.55cm降低到8cm、株粒數由117粒降低到83粒、果粒數由9.3粒降低到5.6粒、株粒重由0.85g降低到0.572g、千粒重由7.3g降低到6.9g。再次證明地膜利用次數增加,地膜的透光、增溫、保墑效應逐漸降低。
從表5看出,成本隨著地膜利用次數的延長逐漸降低,地膜從利用二次到利用四次,年均成本從294.75元降到272.75元,分別降低15.42元與7.08元。效益以地膜利用三次的B處理最高,周期總產值3 164.28元,年均1 054.76元、周期總收益2326.38元,年均775.43元;地膜利用二次的A處理次之,周期總產值2 107.71元,年均1 053.86元,較B處理降低0.91元、周期總收益1 518.21元,年均759.11元,較B處理降低16.32元;地膜利用四次的C處理最低,周期總產值達到4 076.6元,年均1 019.19元,較A處理降低34.67元、周期總收益2 987.76元,年均746.94元,較A處理降低12.16元。產投比以地膜利用三次的B處理最高,達到3.78元/元;地膜利用四次的C處理次之,為3.74元/元,較B處理降低0.04元/元;地膜利用二次的C處理最低,為3.58元/元,較C處理降低0.16元/元。表明:白銀不保灌區(qū)地膜多次利用以頭茬新膜玉米—二茬殘膜玉米—三茬殘膜胡麻的輪作模式成本較低、經濟效益最佳,是理想的節(jié)本高效少免耕輪作種植制度。
表5 不同利用次數對玉米性狀的影響
第一,地膜多次利用,多年地面地面覆蓋,不僅能顯著減少冬春季的土壤水分蒸發(fā),提高作物播種時的土壤含水量,還可節(jié)省揭膜、鋪膜、耕作等用工與地膜投入,是理想的節(jié)本增效循環(huán)利用技術。
第二,隨著地膜利用次數的增加,地膜的透光、增溫、保墑效應逐漸降低,地膜的破損度增大,種植的作物生育進程延緩,生育期延長,主要性狀及產量相應降低,降低程度玉米大于胡麻,且降幅逐漸增大。二次應用的玉米產量較一次新膜的減產7.3%、三次應用的玉米較二次利用的減產13.2%;三次利用的胡麻畝產較二次利用的減產4.6%、四次利用的較三次利用的減產10.1%。
第三,半干旱不保灌區(qū)地膜多次利用以頭茬新膜玉米—二茬殘膜玉米—三茬殘膜胡麻的三次利用模式為理想的節(jié)本高效少免耕輪作種植制度,種植成本較低、經濟效益最佳。利用三次年均成本279.33元,較利用二次降低15.42元;年均產量可達469.5kg,雖較四次利用減產3.1%,但雖較二次利用增產16.7%;年均產值與年均收益分別達到1 053.86元與759.11元,較四次利用分別增加35.57元與28.48元、較二次利用分別增加0.9元與16.32元;產投比達到3.78元/元,較利用四次增加0.04元/元、較利用二次處理增加0.2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