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雷
摘? 要:通過考察“A著NP”作主要謂語的句子發(fā)現(xiàn),“A著NP”句主要表使動義,有時也可以表示為動、意動、對動等多種語義。結構上,“A著NP”不需要完句手段即可完句;僅使動義“A著NP”中的“著”才能用“了”替換。通過與“V著NP”的比較發(fā)現(xiàn),兩類句式都有不同的語義,而使動義是共有的。但是使動義的“V著NP”都表增長性持續(xù);而使動義的“A著NP”只有一部分表增長性持續(xù)。
關鍵詞:“A著NP”;“V著NP”;使動義;均質性;增長性關系
一、引言
通常認為,形容詞加“著”帶賓語的結構具有使動義,其中的形容詞也被認為是活用做了動詞。例如:
(1)a.滿街亂竄的三輪電動車和快遞小哥們的汗水一道,便捷著市民的現(xiàn)代生活。(光明網,2016-11-18)
b.它強迫學生去通曉一大堆無用的、累贅的、死板的知識,這種知識閉塞著青年的頭腦。(BCC語料庫)
c.簡單機械的訓練逼仄著學生的思維。(耿紅麗《初中課堂教學中開展“EEPO”教學方式的應用研究——以包頭市包鋼實驗中學為例》)
d.文學、書畫、攝影、音樂、舞蹈、集郵等各種文體娛樂活動在這里充實著人們的日常生活。(BCC語料庫)
e.清清的河水碧綠著山谷,吸引成百上千的人來河里游玩。(瀘州作家網,2009-10-09)
這類“A著NP”中的形容詞具有致使義。從“A著”后面還能帶賓語可以看出,這類結構中的形容詞是最像動詞的一類。正因如此,這類形容詞的詞性一直存在爭議。但是這類“A著NP”與同樣表使動義的“動結式+著+NP”(以下簡稱“V著NP”)在語義和結構上是有區(qū)別的,有必要對“A著NP”進行單獨研究,不能與“V著NP”合為一類。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考察單獨作謂語的“A著NP”結構,不包括像“紅著臉、彎著腰”這類可以作狀語或是必須要用完句手段才能完句的“A著NP”。另外,文中所涉及的形容詞,只要在正常情況下是形容詞的就將其歸入“A著NP”進行研究。宛新政認為,詞的致使義要在一定的句法格式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1]。例如像“豐富”這樣的形動兼類詞,有了表使動的動詞義也是在這一結構中由于高頻使用而固定下來的。事實上,這一結構中更多的是像“便捷、閉塞”這樣的典型形容詞。
二、“A著NP”的語義和結構特征
(一)“A著NP”的語義特征
例(1)的五個例句中的“A著NP”均表使動義,意思是“使NP變得A”,如:“使市民的現(xiàn)代生活變得便捷”“使學生的思維變得逼仄”“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充實”。但這一結構并非只有這一種功能,試看以下句子:
(2)a.歸鴉在風林中哀鳴,似乎也在悲傷著人間的離別。(古龍《七種武器之孔雀翎》)
b.今生今世,我或者不能再看見你,但我將永遠寶貴著你所給我的記憶,我的夢魂或者還會飛渡大西洋,和你時時相見。(蘇雪林《棘心》)
c.我們擁有著揮霍不完的青春,好像自己永遠都不會老似的刻薄著那些年長的女子。(《深圳晚報》,2011-12-04)
d.它力圖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卻又在真實的思索中散漫著淡淡的宗教迷霧。(CCL語料庫)
這組句子中的“A著NP”,a是為動義,即“為人間的離別而悲傷”。b是意動用法,即“認為你所給我的記憶很寶貴”。c是對動的用法,即“對那些年長的女子很刻薄”。d中的“散漫”作為形容詞,在句中意為“分散,不集中”,“散漫著淡淡的宗教迷霧”意思是“散布著淡淡的宗教迷霧”。它類似于普通動詞的主動態(tài)用法,不屬于使動、意動、為動、對動中的任何一類。由此可見,一旦形容詞帶上賓語,它也可以和動詞一樣,有不同的用法。崔樹幟指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不僅直接鮮明地表示出動作、行為和變化的結果,而且還隱含著動作、行為和變化的過程和狀態(tài)”[2]。事實上,無論是形容詞的哪種用法,由于結構中有表“狀態(tài)持續(xù)”的“著”,因此句子的狀態(tài)持續(xù)義都是存在的。
那么,“A著NP”的狀態(tài)義表達的是什么狀態(tài)呢?通過對“A著NP”的句式轉換,我們可以看出形容詞的語義指向。例如:
(3)a.在地鐵站、公交站和辦公樓、小區(qū)門口,這些人人可使用的共享單車便利著“最后三公里”的出行。
→……“最后三公里”的出行很便利。
b.它力圖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卻又在真實的思索中散漫著淡淡的宗教迷霧。
→……,在真實思索中,有些散漫的宗教迷霧。
c.我悲愴著莊華貴的遭遇,他像寶玉一樣,也許一生將難逃那遠去的愛人的陰影。
→我為莊華貴的遭遇而感到悲愴,他像寶玉一樣,……
在例(3)這組句子中,a句是使動用法,“便利”指向的是“著”后的“出行”;b句雖然是主動態(tài)的用法,但是“散漫”畢竟是形容詞,修飾的是“著”后的“宗教迷霧”;c句是為動用法,“悲愴”指向的是主語“我”。
由此可見,雖然“A著NP”作主要謂語時可以有多種類似于動詞的用法,但就其語義特征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為動用法的“A著NP”需單獨歸為一類,表達的是“主語因為NP而處于A的狀態(tài)”;其余的“A著NP”是一類,表達的是“NP處于A的狀態(tài)”。從結構上看,“A著NP”似乎有很強的動作性;但是從語義上來說,“A著NP”的動作性并不強,主要還是強調主語或賓語的狀態(tài)。
(二)“A著NP”的結構特征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與“著”共現(xiàn)一般需要完句成分①的輔助。郭銳從時間參照理論的角度指出,帶有體標記“著”的句子一般是內部時間參照[3]。例如:
(4)a.*他聽著音樂。
b.他聽著音樂寫作業(yè)。
(5)a.*他看著電影。
b.他看著電影睡著了。
(6)a.*正討論著。
b.正討論著,有人通知要去開會。
(7)a.*外面下著雨。
b.外面下著雨呢。
(8)a.*他抽著煙。
b.他抽著煙呢。
例(4)~(6)中的a句由于“V著”之后沒有再接表示后續(xù)事件的小句,導致無法提供內部時間參照,因此,句子不完整;而b句則提供了后續(xù)事件,有了內部時間參照的成分作為完句手段,所以符合語法。例(7)、例(8)中的b句在a句的基礎上加了語氣詞“呢”就使句子變得合法了,這是因為雖然帶“著”的句子一般要有后續(xù)事件,但是處于外層的“呢”提供了外部時間參照,這就不再要求“V著”句提供內部時間參照了。也就是說,“呢”可以把“V著”的內部時間參照要求轉化為外部時間參照要求。
不過,“A著NP”結構的特點之一就是它不需要完句成分就可以獨立成句,而大部分的“V著NP”反而不行。例如:
(9)a.我仿佛是這場浩劫中幸存的孤魂,(獨自)哀傷著人類的不幸。(BCC語料庫)
b.紫藤花兒不多了,葉影斑駁著長廊,陣風吹過,恍如隔世。(BCC語料庫)
c.她們像長者一樣拍著她的肩膀。(鐵凝《哦,香雪》)
d.*他跑著步。
在例(9)這組句子中,a、b兩句是“A著NP”,沒有時體助詞、沒有副詞、沒有處所短語等完句手段,就可獨立成句。a句去掉副詞“獨自”也不影響句子的合法性。而c句中的“V著NP”若是刪去了表方式的“像長者一樣”,句子就不完整了。d句則直接不能完句。這表明,“A著NP”句并不遵循時間參照的規(guī)定,也說明它所描述的并不是某一具體的事件,因為若是事件則一定涉及到時間,那就必須遵守時間參照的規(guī)定。同時,還從側面說明了不能將這一結構中的形容詞簡單地作為動詞處理。
再看“著”與“了”之間的替換情況:
(10)a.滿街亂竄的三輪電動車和快遞小哥們的汗水一道,便捷著/了市民的現(xiàn)代生活。
b.歸鴉在風林中哀鳴,似乎也在悲傷著/*了人間的離別。
c.我悲愴著/*了莊華貴的遭遇,他像寶玉一樣,也許一生將難逃那遠去的愛人的陰影。
d.今生今世,我或者不能再看見你,但我將永遠寶貴著/*了你所給我的記憶,我的夢魂或者還會飛渡大西洋,和你時時相見。
e.它力圖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卻又在真實的思索中散漫著/*了淡淡的宗教迷霧。
從例(10)各句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表使動義的“A著NP”可以“著”“了”互換,其他的都不可以。這是因為只有使動義才能表達使賓語發(fā)生某種變化,或呈現(xiàn)某種(變化后的)狀態(tài)。使動的語義與詞尾“了”表狀態(tài)改變的語義相符,所以在此情況下,“著”“了”可以互換。而其他意動、為動、對動等用法均不涉及狀態(tài)的改變,因此,“著”不可以用“了”替換。
此外,在語義上,a句“便捷著市民的現(xiàn)代生活”和“便捷了市民的現(xiàn)代生活”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前者強調結果持續(xù),后者強調狀態(tài)變化,兩者都有從“不便捷”到“便捷”的語義。
綜上,“A著NP”在結構上可以不需要完句手段即可獨立結句;只有表使動義的“A著NP”中的“著”才能與“了”互換且語義沒有發(fā)生較大變化,其余的“A著NP”均不可以互換。
三、“V著NP”的語義和結構特征
(一)“V著NP”的語義特征
王媛從事件語義學的角度,對可以與“著”共現(xiàn)的動結式進行了考察,總結出了兩類能與“著”共現(xiàn)的動結式類型:一是指稱動態(tài)的量級變化,并且量級上的變化不能有具體的量的限制,這時“著”標記的是不斷發(fā)生的重復性事件的持續(xù);二是指稱動結式事件所造成的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這時“著”標記的是靜態(tài)的狀態(tài)持續(xù)。而且無論在哪種情況下,“著”都要求與之共現(xiàn)的動結式結構具有均質性[5]。例如:
(13)a.而這樣的文學,當然不僅有助于文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效地拓寬著文學向世界化總體格局發(fā)展的廣闊前景。
b.有一種看法說,全球化縮小著國與國的不平等。(《人民日報》,2000-01-04》)
c.很快他就扎下了根,由負責一個小欄目開始一點點擴大著勢力范圍。(BCC語料庫)
(14)a.若若瞪大著眼,為剛剛四目相連的剎那驚心不已。(衛(wèi)小游《狐女若若》)
b.學生們沐浴在陽光下,相互配合協(xié)同一致,放松著身心。(《寧夏日報》,2018-04-09)
c.他一切事務都搞得很講究,不論是上午的早餐,下午兩點的中餐,五點半的晚餐和八點鐘的夜餐,餐桌上都擺滿著一盤一盤的新鮮熟肉和其他佐餐小菜。(CCL語料庫)
例(13)表示重復性的量級變化,且具有使動義。比如,a句“拓寬……廣闊前景”的事件并沒有變化的量上的限制,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子事件都具有“拓寬前景”的性質,而并不關注前景變化到怎樣的程度。因此,具有均質的持續(xù)性可以用“著”。例(14)表示靜態(tài)的狀態(tài)持續(xù),沒有使動義。a句的“眼睛”是處于“瞪大”的狀態(tài),不關注事件變化的過程,所以是均質的持續(xù),可以與“著”共現(xiàn)。
因此,“V著NP”結構可以表示動態(tài)的重復性量級變化,也可以表示靜態(tài)的狀態(tài)持續(xù)。前者有使動義,后者沒有使動義。
(二)“V著NP”的結構特征
根據王媛的分類[5],我們發(fā)現(xiàn),表示量級變化類的“V著NP”結構前需要方式副詞、處所詞組或進行體“在”的修飾,否則接受度會降低甚至不合法。表示靜態(tài)狀態(tài)義的“V著NP”也大多需要有處所詞或后續(xù)小句來完句。例如:
(15)a.喬尼慢慢地升高著飛機的高度。
→*喬尼升高著飛機的高度。
b.在拍片過程中,阿甘的劇組人員不斷加深著對上海、特別是對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了解。
→*……劇組人員加深著對上海、特別是對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了解。
c.很快他就扎下了根,由負責一個小欄目開始一點點擴大著勢力范圍。
→*很快他就扎下了根,由負責一個小欄目開始擴大著勢力范圍。
(16)a.若若瞪大著眼,為剛剛四目相連的剎那驚心不已。
→*若若瞪大著眼睛。
b.他一切事務都搞得很講究,不論是上午的早餐,下午兩點的中餐,五點半的晚餐和八點鐘的夜餐,餐桌上都擺滿著一盤一盤的新鮮熟肉和其他佐餐小菜。
→*不論是上午的早餐,下午兩點的中餐,五點半的晚餐和八點鐘的夜餐,擺滿著一盤一盤的新鮮熟肉和其他佐餐小菜。
其次,雖然“V著NP”中的“著”可以用“了”代替,但是表示量級變化類的“V著NP”結構在語義上會發(fā)生變化,如例(17);而表示靜態(tài)狀態(tài)義的卻不會發(fā)生變化,如例(18)。
(17)a.機會鴻溝在拉大著孩子們之間的距離。 (網易,2018-08-20)
→機會鴻溝拉大了孩子們之間的距離。
b.科學不斷提高著人們的生產能力和生活質量,提高著人們認識自然和戰(zhàn)勝自然的能力。(《人民日報》,2000-03-31)
→科學提高了人們的生產能力和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和戰(zhàn)勝自然的能力。
c.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百度除了忙著在與知名企業(yè)結盟外,也在不斷為開發(fā)者、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降低著接入門檻。(TechWeb,2018-04-20)
→……,也為開發(fā)者、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降低了接入門檻。
(18)a.若若瞪大著眼,為剛剛四目相連的剎那驚心不已。
→若若瞪大了眼,為剛剛四目相連的剎那驚心不已。
b.學生們沐浴在陽光下,相互配合協(xié)同一致,放松著身心。
→……,放松了身心。
c.他一切事務都搞得很講究,不論是上午的早餐,下午兩點的中餐,五點半的晚餐和八點鐘的夜餐,餐桌上都擺滿著一盤一盤的新鮮熟肉和其他佐餐小菜。
→……,擺滿了一盤一盤的新鮮熟肉和其他佐餐小菜。
當“著”換成“了”時,例(17)同樣需要刪除前面的修飾語部分。語義上,用“著”的句子表達的是獲得動結式所具有的終結性的內部過程;用“了”的句子表達的是已經獲得了動結式所具有的終結性結果。而例(18)可以用“了”直接替換“著”,并保持句子其他部分不變。在語義上,用“著”的句子表達的就是動結式所具有的動作結果的持續(xù);用“了”的句子表達的是動結式所具有的動作結果的實現(xiàn),語義上的變化并沒有例(17)那么大。
綜上,“V著NP”句需要完句手段的輔助才能使句子完整。將“著”替換為“了”時,使動義的“V著NP”在語義上會發(fā)生變化,而非使動義的“V著NP”則保持基本語義不變。
四、“A著NP”與“V著NP”的比較
“A著NP”和“V著NP”這兩個結構都是多義的,共同具有的語義是使動義。從“X著NP”和“X了NP”是否合法來看,“V著NP”不論是表使動義還是非使動義,“V著NP”和“V了NP”都是合法的;而“A著NP”只有表使動義時,“A著NP”和“A了NP”才是合法的,非使動義的“A著NP”不存在“A了NP”這樣的結構。從“X著NP”和“X了NP”的語義是否改變來看,使動義的“V著NP”轉換為“V了NP”時語義會改變,而非使動義的則不會改變;使動義的“A著NP”既有改變語義的情況,也有不改變語義的情況。二者之間的異同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非使動義的“A著NP”不能轉換為“A了NP”。由于體標記“了”的語義限制,“X著NP”中的“著”能被“了”替換的條件是“X著NP”需要具備結果義。因此,表使動義的“V著NP”和“A著NP”都可以轉換為“V了NP”和“A了NP”。而非使動義的“V了NP”能成立是因為謂詞V是動結式,動詞本身就包含了結果義。但是非使動義的“A著NP”中的形容詞并沒有結果義,都是典型的性質形容詞,所以不能與“了”搭配。
值得注意的是,使動義的“V著NP”轉換為“V了NP”后語義會發(fā)生變化,而使動義的“A著NP”則不一定會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表使動義的“V著NP”句表達的是增長性持續(xù),而“A著NP”句則不一定。
所謂增長性是指謂詞和題元(theme)之間的一種關系,即隨著謂詞所指稱的事件的演進,事件所涉及的參與角色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的過程,這種變化可以體現(xiàn)為性質、位置或狀態(tài)等的改變[5]。如:“抬高著物價”蘊含著“物價越來越高”的意思,“便捷著市民的生活”蘊含著“生活越來越便捷”的意思,“拓寬著前景”蘊含著“前景越來越寬”的意思。不過,“斑斕著心靈”卻沒有“心靈越來越斑斕”的意思,而是指“她的畫筆使心靈變得斑斕”,呈現(xiàn)的是一個結果狀態(tài)。
因此,表增長性持續(xù)的句子,用“了”替換“著”后語義會改變,句義不再蘊含“越來越”的語義;而不表增長性持續(xù)的句子,用“了”替換“著”時,句義基本不變。例如:
(20)a.減緩著中國潛在的創(chuàng)新步伐≠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chuàng)新步伐
b.緩和著這很不融洽的氣氛≠緩和了這很不融洽的氣氛
c.加劇著能源的不斷消耗≠加劇了能源的不斷消耗
d.葉影斑駁著長廊≈葉影斑駁了長廊
我們需要回答的是,為什么“V著NP”以及一部分“A著NP”會有“越來越”的語義。王媛討論了動結式與“著”共現(xiàn)的情況,認為“著”所表達的是這些動結式結構所指稱的事件不斷重復發(fā)生的均質性的過程。若“V+NP”的過程不是均質的,或者是不能被重復的,就不能進入“V著NP”句中[5]。例如:
(21)a.*他們抬高著一架鋼琴。
b.*他們拓寬著那條道路。
雖然“抬高一架鋼琴”具有持續(xù)性,可以說“他們正在慢慢地抬高一架鋼琴”。但是在抬高的過程中,鋼琴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抬高一架鋼琴”不具有均質性,不能與“著”共現(xiàn)。同理,b句也是不合法的,但是如果將b句“著”后的賓語改為抽象名詞,“拓寬著+NP”是可以成立,如例(13a)。這是因為“抽象對象在空間上的界限是模糊的、不確定的,這種空間上邊界的不確定性會造成整個動結式結構在時間維度上的不確定性,這樣跟動結式對應的時間軸可以只是一個瞬間,也可以延展為一個過程”。因此,只要這個過程是均質的,就可以與“著”共現(xiàn)。例如:
(22)a.一面甩著右手,似乎在一點一點地甩掉(*著)舊傷的疼痛。
b.國有石油公司的壟斷地位正在被一點一點地打破(*著)。
c.他們在一點一點地拓寬(著)想象的空間。
d.他們在一點一點地抬高(著)物價。(引自王媛,2011:113例72-73)
例(22)中,a、b兩句中的動結式是非均質的。如“舊日的疼痛”可以分析為由若干事件構成的整體,其中各事件的狀態(tài)在逐一被改變,因此可以受“一點一點地”修飾。但是“甩掉的舊日的疼痛”是一件件發(fā)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具體事情,各個子事件都具有不同的性質。因此,整個結構并不是均質的。c句和d句中的動結式是均質的。如c句并不是說“想象的空間”所指稱的對象的某一些部分在逐漸拓寬,而是說想象的空間這一整體的維度在不斷地變化著。因此,這里“想象的空間”所指稱的是一個整體?!巴貙捒臻g”之所以可以能出現(xiàn)在進行體中,是因為隱含了重復性的操作。由于重復發(fā)生的“拓寬空間”的事件并沒有變化的量上的限制,所以這類動結式是均質的,可以與“著”共現(xiàn)。
從王媛的解釋可以看出,使動義的“V著NP”必定具有“越來越”的語義蘊含。首先,動結式的補語形容詞是具有量級變化的,如“高、寬”。而沒有量級變化的形容詞,如“破、掉”就不能與“著”共現(xiàn)。
其次,因為NP所指稱的對象被看作一個整體,且整個事件具有重復性的特征,所以具有量級變化的謂詞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量級會越來越高,而不是保持不變。因此,使動義的“V著NP”才有“越來越”的語義。而非使動義的“V著NP”表達的是靜態(tài)狀態(tài)義,是狀態(tài)完成后的持續(xù),不具有重復性,謂詞不具備量級的變化。如“擺滿著各種商品”,“滿”這個狀態(tài)達成了,就結束了,不會再有更進一步的變化了?!暗纱笾邸币彩峭?,雖然補語形容詞是一個具有量級變化的形容詞,但是組成動結式后并沒有量級變化,“瞪大眼”就是結果,眼睛不會不斷地無限制地變大,只會保持在“大”這個狀態(tài)上。因此,非使動義的“V著NP”沒有“越來越”的語義,轉換成“V了NP”自然語義也不會有變化。
再看“A著NP”。表示某個時點上的持續(xù)的“A著NP”有可能含有“越來越”的語義,而表示無限延續(xù)的“A著NP”一定沒有。例如:
(23)a.這里的水,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余秋雨《都江堰》)
b.她立在樓梯口,專注地握著手電筒,一級級明亮著老人腳下的梯板。(池莉《細腰》)
c.艾蒿種植基地積極吸納附近村莊村民就業(yè),統(tǒng)一培訓,統(tǒng)一管理,小小艾蒿蓬勃著村民脫貧的希望。(《孝感日報》,2018-04-17)
例(23)中,a句只表無限持續(xù)義。b句c句表達的是具體某個時點上的持續(xù),但b句沒有“越來越明亮”的含義,而c句有“越來越蓬勃”的含義。這可以用能否插入“一點一點地”進行判斷。比如“一點一點地踴躍著喧囂的生命”不能成立,而“一點一點地蓬勃著村民脫貧的希望”是可以的。
從句法上看,蘊含“越來越”含義的結構都可以與“在”共現(xiàn),反之則不行。從語義上看,能蘊含“越來越”語義的“A著NP”,也像動詞那樣具有類似的重復性特征。例如:
(24)a.對于安防行業(yè)而言,高新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使得公安部門能夠更快使用智能技術破獲案件,而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身份識別方式也在便捷著我們的生活。(中安網,2019-02-22)
b.何為風雅?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豐富著這個詞的內涵。(趙麗宏《說風雅》)
c.消費社會、讀圖時代、大眾狂歡、文學末路,這一切都在逼仄著電視藝術的天地。(于淼《電視詩歌散文的審美化生存之思》)
(25)a.*這里的水,……在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b.*她立在樓梯口,專注地握著手電筒,一級級在明亮著老人腳下的梯板。
c.*……小小艾蒿在蓬勃著村民脫貧的希望。
例(24)能與“在”共現(xiàn),語義蘊含“越來越”;例(25)不能與“在”共現(xiàn),語義不蘊含“越來越”。例(24)能與“著”共現(xiàn)的原因與“V著NP”一樣,將NP所指稱的抽象事物看作一個整體,不去考慮抽象事物所包含的具體的子事件。比如(24b)的NP,“這個詞的內涵”指的是“風雅”所包含的內容,而這些個內容在不斷地被豐富著。句子并不關注豐富了什么內容,而是關注“內容在不斷地豐富”這一狀態(tài)。如果將某一個內容的增加看作一個事件的話,那么“豐富這個詞的內涵”則是一個瞬間實現(xiàn)的事件。多個這樣的子事件,不斷重復發(fā)生,就會使得“風雅”這個詞的內涵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每一個子事件都具有“使這個詞的內涵變豐富”的性質,而且沒有量上的限制,不會豐富到一定程度就不允許再豐富了。因此,處在重復義解讀下的這一結構是具有均質性的,能與“著”共現(xiàn)。例(25)中的NP無法被看成是為由多個子事件構成的一個整體事件,內涵單一,不能被重復。
綜上,“V著NP”表達的都是增長性持續(xù),蘊含“越來越”的意義;而只有能與“在”共現(xiàn)的“A著NP”才能表達增長性持續(xù)。
本文以“A著NP”作主要謂語的句子為切入點,分析了這類句式的多種語義和結構特征。筆者認為,“A著NP”句主要表使動義,當形容詞是表達情緒的形容詞時,“A著NP”可以表示為動義,此外,還可以表達意動、對動等多種語義。但由于“著”的作用,整個結構表達的仍是“處于A的狀態(tài)”這一核心語義。結構上,“A著NP”不需要完句手段即可完句;僅使動義“A著NP”中的“著”才能用“了”替換。通過與“V著NP”的比較發(fā)現(xiàn),兩類句式都有不同的語義,而使動義是共有的。同時,使動義的“V著NP”都蘊含著“越來越”這一語義,即為增長性持續(xù);而使動義的“A著NP”只有一部分為增長性持續(xù)。
參考文獻:
[1]宛新政.試論現(xiàn)代漢語使動句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崔樹幟.現(xiàn)代漢語形轉使動詞的句法語義考察[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郭銳.漢語謂詞性成分的時間參照及其句法后果[J].世界漢語教學,2015,(4).
[4]Tsai,W.T.Dylan.Tense Anchoring in Chinese[J].Lingua,2008,(5).
[5]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續(xù)性語義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 Zhe(著)NP” and “V Zhe(著)NP”
Zhou Jinl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sentences with “A zhe(著)NP” as the main predicat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oints out that “A zhe(著)NP” mainly expresses the causative meaning, and it can also expresses many other meanings. Structurally, “A zhe(著) NP” does not need completion means to complete a sentence; only “zhe(著)” in causative structure can be replaced by “l(fā)e(了)”. Compared with “V zhe(著) NP” ,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se two types of sentence patterns have different semantics, they both have causative meaning. However, the“V zhe(著)NP” of the causative meaning shows continuous growth, while only a part of the “A zhe(著)NP” shows continuous growth.
Key words:“A zhe(著)NP”;“V zhe(著) NP”;causative meaning;homogeneity;incremen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