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敏 萬笑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我國肺癌數(shù)量和致死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而常用的化療、手術、放療等手段具備一定程度的毒副性和侵入性[1-2]。研究顯示[3],肺癌化療后的副反應、病情蔓延和不良癥狀明顯多于其他癌癥,其中乏力、呼吸困難、咳嗽等核心癥狀群高達50%~90%,且相互關聯(lián),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zhì)量。癥狀管理教育(SME)基于癥狀管理理念,逐漸應用于慢性病癥狀患者減緩病情進展,提高自我認知和管理水平[4],能有效改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狀況、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zhì)量等,但對肺癌化療患者核心癥狀群的改善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討SME對肺癌化療患者核心癥狀群的改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4例臨床表現(xiàn)出癥狀群的肺癌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我院經(jīng)組織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肺癌;均存在咳嗽、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群;處于化療階段且生存預期≥12個月;年齡≥18歲;有基本閱讀、理解及交流能力,意識清晰。排除標準:發(fā)生轉(zhuǎn)移灶;合并嚴重感染、心肝腎嚴重器官等疾??;患精神病史、認知功能障礙等;或家屬任何一方不愿參與本次研究。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21~76歲,平均(55.79±10.1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及以上16例;有吸煙史22例,無吸煙史15例。觀察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24~78歲,平均(56.29±11.7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及以上15例;有吸煙史23例,無吸煙史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基礎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護理;霧化吸入,出現(xiàn)痰液淤積或呼吸道感染時,給予霧化吸入10~15 min;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家屬督促戒煙,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出院后定期復查、隨訪等。觀察組實施癥狀管理教育護理,通過中英文文獻檢索,收集“癥狀管理教育”“肺癌化療核心癥狀群”等相關文獻207篇,經(jīng)閱讀刪選、滾雪球方式和精讀后,納入12篇文獻。再結合獲取的觀察組病歷、相關臨床信息進行評估,得出核心癥狀體驗為乏力、呼吸困難、咳嗽,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癥狀管理教育措施,即如何進行信息指導、信念強化和行為指導,形成初步癥狀管理教育干預框架和方案。接著,邀請專家和醫(yī)護小組共同對干預方案進行評估、預實驗,反復修改,確定該教育措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潛在效果后,應用于觀察組。具體實施措施,見表1。
表1 癥狀管理教育干預方案
1.3 觀察指標 (1)核心癥狀指標評估。選取癌癥治療相關疲勞功能評估量表(FACIT-F)[5]對疲勞功能進行評分,包括身體情況、社會家庭情況、情緒、功能狀況以及附加關注5個維度,共4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逆向條目反向計分,得分范圍0~52分,得分高低與疲勞程度成正比。采用呼吸困難量表(CDS)[6]評估呼吸困難程度,包含費力感、焦慮感和不適感3個維度,12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逆向條目反向計分,得分范圍0~48分,得分越高,呼吸困難程度越大。選取2015年發(fā)布的《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7]評估咳嗽嚴重程度,含日間和夜間咳嗽積分2部分,每部分劃分為4個等級,表明咳嗽頻率、強度和生活質(zhì)量受影響水平。(2)生活質(zhì)量水平指標評估。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制定的生命質(zhì)量核心量表(QLQ-C30)[8]評估癌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狀況,關注功能領域和癥狀領域兩方面,各方面單項條目以Likert 5級法計分按照計分要求將各維度分數(shù)標準優(yōu)化后,各維度得分范圍為0~100分。功能維度評分越高說明功能越好,癥狀維度分數(shù)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3)自我癥狀和行為管理標準評估。選擇Lorig等人編制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9]對自我癥狀和行為管理進行評估,包括與醫(yī)師溝通(3個條目)、認知性癥狀管理和實踐(6個條目)、運動鍛煉(6個條目)3個維度,前兩個維度各條目以Likert 6級(0~5分)計分,后一個維度各條目以Likert 5級(0~4分)計分,各維度得分和總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干預后核心癥狀和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乏力、呼吸困難、夜間咳嗽核心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功能領域、癥狀領域以及總體生存質(zhì)量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核心癥狀和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分,
2.2 兩組自我癥狀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癥狀管理行為中與醫(yī)師溝通、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運動鍛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肺癌化療核心癥狀群是指因化療導致骨髓抑制加重,白細胞、血小板嚴重降低,免疫力低下、出血、感染等系列不良事件。文獻報道[10-11],睡眠障礙、疲乏、疼痛、焦慮等是肺癌化療常見癥狀,且多以癥狀群形式存在,其發(fā)生率高達85.2%,這些癥狀群復雜多樣、持續(xù)時間長,帶給患者嚴重困擾。而癥狀管理教育采用控制咳嗽、針灸療法、呼吸節(jié)奏訓練、健康教育等持續(xù)的臨床管理,改變患者生活方式、自護能力,增強護理目標導向,提高照護質(zhì)量。
癥狀管理教育是針對癌癥核心癥狀群新興干預模式,是根本解決思維問題的工具,通過概念框架、制定手段設計和干預實施,傳遞教授癥狀管理方法,提高可預見問題解決能力[12]。采用信息支持、信念強化以及行為指導教育管理方案,為患者提供疾病專業(yè)知識和預了解信息,強化管理信心,經(jīng)視頻、圖片等手段,指導患者塑造有意義的癥狀管理行為,減少錯誤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癥狀管理教育可顯著改善患者乏力、呼吸困難、夜間咳嗽等核心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葉華清[13]研究也驗證了該結論。醫(yī)護人員明確面臨癥狀的每項核心問題,提出專業(yè)化指導,保障護理層序性,降低核心癥狀群發(fā)生率,減少護理漏洞。此外,觀察組與醫(yī)師溝通、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運動鍛煉等自我管理行為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邵茜茜[4]也指出,醫(yī)護人員進行癥狀管理,可及時消除患者疑惑,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正確認知,使整體護理水平獲得巨大改善。
綜上所述,癥狀管理教育有利于肺癌化療核心癥狀群改善,減輕乏力、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群,改善不良心理,提高生活質(zhì)量和自我管理水平,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