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重
(河南省駐馬店市精神病醫(yī)院 精神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受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生存環(huán)境改變,及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等因素影響,失眠患病人數明顯增多,且呈逐年升高趨勢,已成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1]。目前臨床治療原發(fā)性失眠患者多采用口服藥物,雖然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常常達不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需繼續(xù)探尋一種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管理辦法[2]。本文納入收治的80 例原發(fā)性失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后開展對照研究,目的為探討藥物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研究對象共80 例,研究開展時間為2016年5 月至2018 年11 月,所有患者入院后經相關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失眠。采用隨機數表法將80 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實驗組中,男 26 例;年齡 40~78 歲,平均 (61.60±7.90) 歲 ; 女 14 例 ; 年 齡 38~80 歲 , 平 均(62.11±7.82) 歲;病程 7~60 d,平均 (14.30±4.26)d。對照組中,男22 例;年齡36~75 歲,平均 (63.02±7.22) 歲;女 18 例;年齡 37~80 歲,平 均 (62.60±8.03) 歲 ; 病 程 7~45 d, 平 均(15.60±4.88)d。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資料對比,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勞拉西泮片(生產廠家:泰國大西洋制藥廠,批準文號:H20090002)口服給藥,根據患者病情和個體特征調整用藥劑量,初始劑量為2 mg/d,分次服用,單日最大劑量不超過10 mg,伴焦慮等其他癥狀患者可適當增加劑量或使用頻次,2 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療程。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認知行為治療,具體:①認知干預,對原發(fā)性失眠患者開展睡眠衛(wèi)生教育,加強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睡眠障礙的發(fā)生原因及危害,糾正不良睡眠習慣,指導患者調節(jié)自身睡眠,作息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日堅持體育鍛煉,睡前不進食、不過多飲水,餐后處于飽腹狀態(tài)時不可睡眠;②行為干預,行為干預又可分為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和放松療法三個方面,刺激控制療法主要內容包括囑咐患者在出現(xiàn)睡意時即刻上床休息,臥床后若20 min 內仍未入睡,可在房間內開展簡單的運動促進睡眠,睡前不要想復雜問題、打電話或玩手機,期間盡量不進食飲水,次日按時起床,保證作息規(guī)律,白天不要午睡。睡眠限制療法內容包括,囑咐患者及家屬記錄患者每周睡眠時間總長,計算每日睡眠時間,制定計劃睡眠時間,在每日平均睡眠時間上增加10~20 min,后再次連續(xù)記錄患者1 周睡眠總時長,記錄單日臥床時間,若單日睡眠時間超過總臥床時間的85%,則適度降低或調整清醒臥床時間,訓練目的即縮短患者清醒臥床時間,提高睡眠驅動力,以提升患者整體睡眠質量。放松療法即指導患者在睡前完全放松身心,放空思緒,腦中不想其他事情,保證在15 min 內入睡。兩組患者均治療兩療程,總治療時間為8 周。
①治療前后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定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癥狀越重;②治療前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估患者睡眠狀態(tài),總分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③治療后記錄兩組患者平均入睡時間、實際睡眠時間和臥床時間并比較。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HAMA、HAMD 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兩項評分結果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A、HAMD 評分結果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A、HAMD 評分結果比較(,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 HAMA治療前17.80±3.66 17.55±3.73 0.415 0.561治療后6.50±2.10 8.93±3.11 5.694 0.000 HAMD治療前18.03±3.88 17.89±3.72 0.338 0.652治療后6.11±2.09 8.44±3.42 4.695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 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PSQI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結果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結果比較 (,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治療前16.30±3.11 16.05±3.29 0.774 0.315治療后3.22±1.20 6.42±2.93 7.154 0.000
兩組治療后睡眠情況比較,實驗組入睡時間和臥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實際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睡眠情況分析 ()
表3 兩組治療后睡眠情況分析 ()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入睡時間/min 16.30±5.11 25.66±7.60 8.601 0.000臥床時間/min 26.96±8.44 39.88±12.10 7.159 0.000實際睡眠時間/h 6.55±1.93 5.10±1.30 4.612 0.001
失眠患者常常具有以下認知行為特征[3-4]:①應激性生活事件;②人格特征:如抑郁、癔癥、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情緒不穩(wěn)定等;③認知特征:失眠癥患者往往缺乏睡眠感覺.對入睡時間估計過長,對睡眠時間又估計過短,不良的自我暗示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④睡前的狀態(tài)性焦慮。認知行為療法把考察和治療的重點放在人的內在的認知結構上,并把它看作是制約、調整、改變人們行為的關鍵。原發(fā)性失眠近年來發(fā)病率有明顯升高趨勢,目前臨床多采用口服藥物治療。但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長期服用藥物的失眠患者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質量,但可能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還有藥物不良反應風險[5],故如何提升原發(fā)性失眠患者治療效果成為眾多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
此次試驗共納入研究對象80 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以及藥物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入睡時間、實際睡眠時間和PSQI指數改善同樣優(yōu)于對照組,證明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原發(fā)性失眠患者治療中確有較佳效果。認知行為療法的特點是通過糾正患者不良睡眠習慣來改善睡眠質量[6]??刂拼碳?、睡眠限制和放松療法是常用的管理辦法,通過上述干預行為,提高患者睡眠欲望,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依賴或耐受性,不能長期使用,另外藥物殘留還可能對患者第二天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了解原發(fā)性失眠發(fā)生的原因,開展認知行為干預,能有效解決失眠患者的核心問題,即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睡眠習慣,同時結合科學的松弛療法輔助患者放松身心,相較于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持續(xù)時間更長,起效更加穩(wěn)定,無藥物治療的成癮性和副作用,應用前景廣闊[7-8]。
綜上所述,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原發(fā)性失眠,能顯著提升患者睡眠質量,糾正負面情緒,延長睡眠時間,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