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熊
魏建功(1901—1980),字天行,筆名建攻、文貍、山鬼等,海安西場(今海安市城東鎮(zhèn)西場街道)人。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語文教育家,曾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古典文獻專業(yè)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等職,著有《古音系研究》。1941年與黎錦熙、盧前主持編修《中華新韻》。1946年赴臺推行國語,任主任委員,1948年冬回北大任教。1950年出任新華辭書社社長,主編《新華字典》,參編《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等。1980年2月病逝于北京。
“乙丑科狀元”
魏建功5歲入西場玉成公小學讀書。10歲入如皋初級師范兼附屬高等學校,受繆文功等老師影響,對語言文字學尤為喜愛。1914年考入南通省立第七中學(今江蘇省南通中學)。1918年秋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乙部俄文班,因突發(fā)肺炎未能入學。1919年秋再次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乙部英文班。魏建功入學北大后,師從錢玄同、沈兼士、馬幼漁、劉半農(nóng)等名師,攻讀文字學、音韻學。因天資聰穎,學習勤奮,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全班第一。魏建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1919年,參加學生干事會;1920年,參加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任臨時書記;1922年,組織如皋平民社、江蘇清儀社,組織北大戲劇實驗社,參加北大讀書會,任二年級干事,參加北大歌謠研究會,積極收集整理歌謠,任《歌謠》周刊編輯;1924年,參加研究所國學門風俗調(diào)查會、方言調(diào)查會;1925年,參加清室善后委員會,任辦事員,發(fā)表《打倒國語運動的攔路虎》,博得“打虎小將”的美稱;畢業(yè)前夕,寫作《致國文系教授會書》,提出改革學科組織的辦法,在國文系引起很大震動,國文系隨后進行了課務大調(diào)整。9月,魏建功以各科學習成績在全班33個學生中名列第一的成績畢業(yè)留校任教,被沈兼士贊譽為“乙丑科狀元”。
“自章太炎、錢玄同之后在音韻學方面獨樹一幟的,唯建功一人而已”
魏建功1929年在北大國文系執(zhí)教后,一邊講授語言、文字、訓詁、中國聲韻學概要、古音系研究等課程,一邊從事音韻學研究。其間發(fā)表了多篇音韻學方面的論文。1929年,他在《國學月刊》(一卷一期)發(fā)表《古音系上的大辯論——〈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引起的問題》,在《國學季刊》(二卷四期)發(fā)表《古陰陽入三聲考》。1930年,他在《北大學生》(第一期)發(fā)表音韻學論文《陰陽橋》。1931年,他在《國語周刊》(第六十期)發(fā)表了《論漢字聲韻轉(zhuǎn)變研究之旨趣》。1935年,魏建功集教學研究之成果,出版了《古音系研究》。此書大大超過了曾經(jīng)作為古音韻學研究高峰的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古音韻學論著,成為融貫中西學術(shù)思想、充滿嶄新精神的精品之作。此后曾被用作高校的音韻學教材。
沈兼士在該書序中這樣評價:“建功此作,于古音之歷史與對象,縱橫搜討、論列鮮明,能將前人貴古賤今重文輕語之積習一掃而空,誠快著也。……余知此書一出,于音韻訓詁之應用方面,必將推陳出新,更多發(fā)明,豈徒古音系本身問題得以解決而已哉?”柳亞子更是贊曰“自章太炎、錢玄同之后,在音韻學方面獨樹一幟的,唯建功一人而已。”
臺灣國語推行者
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日本占據(jù)臺灣后,強行推行“皇民化”教育,禁止臺灣民眾使用母語。幾十年后,臺灣中年民眾和青少年只會說日語,讀日文書。1943年,中英美蘇開羅會議之后,國民政府開始考慮戰(zhàn)后臺灣接收問題,決定抗戰(zhàn)勝利后由魏建功率隊赴臺推行國語。1946年1月,魏建功領(lǐng)銜赴臺,組建“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親自任主任委員,主持國語推行工作。他通過建組織、定原則、在各縣市設(shè)立國語推行所、在電臺開設(shè)國語講座、辦報刊、開展競賽等措施,全面完成了臺灣國語推行工作。1948年底,魏建功婉拒臺大校長莊長恭的讓其擔任文學院院長之邀,回北大任教,迎接北平解放。
對魏建功在臺灣推行國語的至偉之功,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原副館長舒乙1994年曾這樣評價:“到了臺北,一下飛機,遍地的臺灣‘國語聲,親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聽到的口音大不一樣,大有‘到家了的感覺。……全島2000萬人會說北京音的‘國語,真是一大奇跡……原來有一批從大陸過去的語言學家,早在抗戰(zhàn)勝利之后,就到了臺灣,抱成一團,拼死拼活地干,硬是用‘國語把臺灣的語言徹底地人工地改造了,把日語的影響從根兒上加以鏟除,實現(xiàn)了語言上的大統(tǒng)一。語言,在這兒,出人意料地,成了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堅強的紐帶;而語言學則是祖國統(tǒng)一這一偉大實踐的天然的先行者。”
“滄海歷波濤,新字典長傳百世”
在中國,說起《新華字典》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新華字典》的主編是誰。這本字典的主編就是魏建功。
對古文字頗有研究的魏建功,認為中國古今的字典不是大眾化的,普遍存在翻檢困難、注釋難懂的通病。早在建國前夕,他就萌發(fā)了全面修編中國傳統(tǒng)字典的想法。1948年底,他邀請周祖謨、吳曉鈐、張克強、金克木等人商討,決定編制一本小字典,并將《編輯字典計劃》寄給上海開明書店征求意見。葉圣陶看后認為計劃很好,表示可以接受出版,由于葉圣陶被調(diào)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字典出版工作被擱置。1950年,葉圣陶建立新華辭書社,決定聘魏建功擔任新華辭書社社長,編輯《新華字典》。經(jīng)過2年多的艱苦工作,《新華字典》于1953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主編單位署名“新華辭書社”。此后《新華字典》再版13版,其中人教版2版,商務版11版,總印數(shù)突破6億冊?!拔母铩敝校缎氯A字典》被周恩來總理作為國禮送給來華訪問的摩洛哥國王,演繹了“小國送大書,大國送小書”的時代佳話。
《新華字典》以其對字典注音準確、釋意精當、義項取舍合理得到全國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被譽為“國典”。著名學者朱樂耕贊為“小字典,大學問”。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撰寫魏建功挽聯(lián)時,用“滄海歷波濤,新字典長傳百世”肯定了《新華字典》對后世的影響。1998年版《新華字典》曾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和第三屆國家辭書類特別獎。2016年榮獲“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北大古典文學專業(yè)的創(chuàng)辦者
1958年2月9日至11日,國務院學科規(guī)劃委員會召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立和制定規(guī)劃的會議。新成立的古籍整理小組由19人組成,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出任組長,魏建功是委員之一。為了培養(yǎng)古籍人才,會議決定在北京大學開設(shè)古典文獻專業(yè),由齊燕銘、翦伯贊、吳晗、金燦然、魏建功等人負責籌備。北京大學召集中文、歷史、哲學三系領(lǐng)導和資深教授研究決定,古典文獻專業(yè)設(shè)在中文系,學制5年?;I建古典文獻專業(yè)的重擔自然而然地落在魏建功的肩上。魏建功親自擔任古典文獻教研室主任,主持擬定教學方案:以讀古文、學專業(yè),提高古籍閱讀能力為主體,以文字、音韻、訓詁和目錄、版本、??睘閮梢?,三者相輔相成。魏建功還先后調(diào)來學生吳競存任教研室秘書、陰法魯任教研室副主任。
1959年暑假,古典文獻專業(yè)首批招收本科生30名,研究生5名。魏建功親自擔任5名研究生的導師。授課的專任教師有魏建功、陰法魯、裘錫生、吳競存、向仍旦等8人,校內(nèi)外著名學者王力、游國恩、馮友蘭、俞平伯、王重民、任繼愈、顧擷剛等。古典文獻專業(yè)第一屆本科生于1964年畢業(yè),當時分配到中華書局的有12人。此后每屆都有畢業(yè)生分配到中華書局工作,更多的分配到高等學校和圖書館工作。古典文獻專業(yè)從1959年創(chuàng)辦到1966年停辦,魏建功始終擔任教研主任。他為北大古典文獻專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古典文獻專業(yè)第一屆畢業(yè)生,現(xiàn)任北大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的孫善欽教授在《魏建功先生與古典文獻專業(yè)》一文中寫道:“先生不負眾望,以他精湛的學術(shù)思想和廣博的學識把古典文獻專業(yè)真正辦成了一個反映本學科規(guī)律,具有豐富學術(shù)內(nèi)涵的專業(yè),填補了高等學校學科建設(shè)的一個空白?!?962年,首屆畢業(yè)研究生、寧波大學教授金濤回憶說:“古典文獻專業(yè)‘文革前入學的幾屆本科生和研究生,后來大多成了古籍整理出版研究和高校有關(guān)專業(yè)的業(yè)務骨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古籍整理、研究、出版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魏先生在這方面功不可沒,值得我們永久紀念。”
(責任編輯: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