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

    2020-04-08 09:25:20曲勝秋劉艷芳銀超慧張紫怡
    關(guān)鍵詞:耕地特征

    曲勝秋, 劉艷芳, 銀超慧, 張紫怡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

    曲勝秋, 劉艷芳**, 銀超慧, 張紫怡

    (武漢大學(xué)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院 武漢 430079)

    本文從圖斑尺度探究福建省1990—2015年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 除探討耕地?cái)?shù)量變化的空間特征外, 重點(diǎn)挖掘耕地變化圖斑個體空間屬性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 旨在全面反映耕地變化情況, 為政府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耕地保護(hù)提供建議?;谕恋乩脭?shù)據(jù)和DEM數(shù)據(jù), 運(yùn)用數(shù)理統(tǒng)計(jì)和空間分析等方法, 本文從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和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3個方面開展研究。結(jié)果表明: 1)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積較1990年減少7.12%。從耕地凈變化率空間分布看, 耕地凈流失區(qū)域不斷擴(kuò)大, 但流失強(qiáng)度明顯下降。25年來全省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顯著下降, 反映耕地資源的穩(wěn)定性提高; 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在空間上呈現(xiàn)東高西低的特點(diǎn)。2)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變化圖斑的分布方向一致, 占用耕地圖斑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 而補(bǔ)充耕地圖斑空間位置有所變化, 逐步轉(zhuǎn)移到東北和東南地區(qū)。占用和補(bǔ)充耕地圖斑數(shù)量上趨于平衡, 面積上存在“占大補(bǔ)小”的問題, 形狀上補(bǔ)充耕地圖斑更規(guī)則。3)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資源呈現(xiàn)出“上山” “上坡” “背陽” “遠(yuǎn)水”和“相對集中”的趨勢。綜上, 福建省要繼續(xù)遏制東部沿海地區(qū)的耕地流失, 提高單塊補(bǔ)充耕地的面積, 并采取有效措施對海拔較低、坡度較低、向陽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優(yōu)質(zhì)耕地進(jìn)行保護(hù)。

    耕地資源; 耕地變化; 耕地圖斑; 空間格局; 福建省

    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保障, 是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戰(zhàn)略資源, 一直是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diǎn)[1-4]。改革開放至今, 我國耕地與林地、建設(shè)用地等幾種地類間轉(zhuǎn)換頻繁: 一方面受到城鎮(zhèn)建設(shè)、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和生態(tài)退耕等影響, 我國耕地資源大量流失[5-6]; 另一方面, 我國于1999年頒布《土地管理法》, 開始實(shí)行占用耕地補(bǔ)償制度, 2017年頒布《中共中央國務(wù)院關(guān)于加強(qiáng)耕地保護(hù)和改進(jìn)占補(bǔ)平衡的意見》(中央4號文件), 進(jìn)一步明確了“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hù)思路, 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國耕地資源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的進(jìn)步和農(nóng)田水利設(shè)施的完善, 也為穩(wěn)定耕地?cái)?shù)量做出了貢獻(xiàn)[7-8]。

    由于我國耕地與其他地類間相互轉(zhuǎn)移的頻繁性和復(fù)雜性, 耕地變化一直是我國學(xué)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diǎn)問題, 主要研究內(nèi)容包括: 變化趨勢與驅(qū)動機(jī)制[9-13]、耕地保護(hù)與管理方法[14-15]、質(zhì)量評價[16-19]、生態(tài)響應(yīng)[20-21]、空間格局[22-26]等, 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空間格局研究尚存以下不足: 第一, 研究內(nèi)容更多關(guān)注耕地面積變化的空間異質(zhì)性和耕地景觀格局的變化規(guī)律,對耕地質(zhì)量變化研究和耕地保護(hù)政策調(diào)整的支持有限; 第二, 研究區(qū)多選擇生態(tài)脆弱區(qū)或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省份為研究區(qū)域, 對山地丘陵地區(qū)的耕地變化關(guān)注不夠; 第三, 研究尺度較大, 從圖斑尺度開展的研究數(shù)量較少, 少有的圖斑尺度研究主要關(guān)注耕地變化圖譜特征和耕地破碎化空間特征, 對耕地變化圖斑的空間屬性特征和空間環(huán)境特征涉及較少。因此, 本文以福建省為研究區(qū)域, 從圖斑尺度開展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 探討耕地?cái)?shù)量變化空間特征, 并重點(diǎn)挖掘耕地變化圖斑個體空間屬性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一方面, 福建省是我國南方典型山地丘陵區(qū)[27], 研究成果可有效豐富山地丘陵地區(qū)的耕地變化空間格局研究, 具有一定理論價值; 另一方面從圖斑尺度挖掘耕地變化空間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 可更為全面地反映耕地變化情況, 山地丘陵地區(qū)耕地的個體屬性和自然環(huán)境直接影響耕地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效率, 進(jìn)而影響作物產(chǎn)量。研究成果可為耕地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的變化提供參考和論據(jù), 同時為政府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對何種耕地的保護(hù)和補(bǔ)充提供建議。

    1 研究區(qū)概況與數(shù)據(jù)來源

    1.1 研究區(qū)概況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部, 與臺灣省隔海相望, 陸地面積約12.4萬km2, 依山傍海, 境內(nèi)以山地丘陵為主,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福建省地形圖見圖1。福建省水系密布, 河流眾多, 全年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年平均氣溫17~21 ℃, 平均降雨量1 400~2 000 mm, 氣候條件優(yōu)越, 適宜人類聚居以及多種作物生長,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好。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預(yù)處理

    本文使用數(shù)據(jù)包括福建省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6期土地利用現(xiàn)狀數(shù)據(jù)、福建省DEM數(shù)據(jù)和福建省縣級行政區(qū)劃數(shù)據(jù)。土地利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科學(xué)院資源環(huán)境數(shù)據(jù)中心全國土地利用數(shù)據(jù)庫, DEM數(shù)據(jù)和行政區(qū)劃數(shù)據(jù)來源于地理國情監(jiān)測云平臺。首先對6期土地利用現(xiàn)狀數(shù)據(jù)進(jìn)行柵格計(jì)算獲得每5年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生成5個研究時段各縣(區(qū))和全省的土地利用轉(zhuǎn)移矩陣; 然后利用重分類方法提取研究時段補(bǔ)充耕地(其他地類轉(zhuǎn)為耕地)和占用耕地(耕地轉(zhuǎn)為其他地類)圖層, 并統(tǒng)計(jì)出相應(yīng)圖層中圖斑個數(shù)和面積; 最后借助ArcGIS 10.3軟件中坡度和坡向工具對DEM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福建省坡度、坡向圖。

    圖1 福建省地形與地理位置示意圖

    2 研究框架與方法

    2.1 研究框架

    本文從圖斑尺度, 選擇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和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3個方面分析福建省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按照縣(區(qū))對耕地變化圖斑面積進(jìn)行匯總, 選擇耕地凈變化率和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 旨在反映福建省不同地區(qū)耕地變化的幅度和耕地資源的穩(wěn)定性; 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選擇變化圖斑的空間位置分布、數(shù)量、平均面積和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 旨在反映福建省耕地變化圖斑的區(qū)位、規(guī)模、面積和形狀特征; 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選擇高程、坡度、坡向、與鄰近陸地水源和保留耕地的空間位置關(guān)系, 旨在反映耕地變化圖斑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鄰水條件和連片情況下的數(shù)量和面積分布情況。

    2.2 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

    2.2.1 耕地凈變化率

    耕地凈變化率指研究時段內(nèi)耕地凈變化量占研究期初耕地總量的比例, 該指標(biāo)可反映耕地凈流入或凈流失的幅度。計(jì)算公式為:

    式中:表示耕地凈變化率,S表示研究時段內(nèi)補(bǔ)充耕地面積, hm2;S表示研究時段內(nèi)占用耕地面積, hm2;表示研究期初耕地總面積, hm2。

    2.2.2 耕地變化動態(tài)度

    耕地變化動態(tài)度可以反映耕地資源在研究時段內(nèi)的穩(wěn)定性, 動態(tài)度越高, 說明耕地資源的穩(wěn)定性越差。計(jì)算公式為:

    式中:表示研究時段內(nèi)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 ?S表示研究時段內(nèi)耕地面積的變化量, 包括凈變化量和交換變化量, hm2;S表示研究期初耕地面積, hm2; ?表示研究時長, 年。

    2.3 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

    2.3.1 面積加權(quán)平均中心

    平均中心可以識別一組空間要素的地理中心, 用于追蹤要素的空間變化和比較不同類型要素的分布。將圖斑面積作為權(quán)重, 面積加權(quán)平均中心計(jì)算公式為:

    2.3.2 面積加權(quán)標(biāo)準(zhǔn)差橢圓

    標(biāo)準(zhǔn)差橢圓是空間分析中的重要手段, 通過標(biāo)準(zhǔn)差橢圓可以了解要素分布的方向和集散程度。將圖斑面積作為權(quán)重, 面積加權(quán)標(biāo)準(zhǔn)差橢圓計(jì)算公式為:

    式中:為面積加權(quán)標(biāo)準(zhǔn)差橢圓,和為圖斑的坐標(biāo)和坐標(biāo),為要素總數(shù),w為圖斑的權(quán)重。

    2.3.3 景觀格局指數(shù)計(jì)算方法

    參考已有研究[28-30]選擇斑塊個數(shù)、平均斑塊面積、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來反映耕地變化圖斑的規(guī)模、面積和形狀特征, 借助Fragstats 4.2軟件計(jì)算得到相應(yīng)結(jié)果。

    平均斑塊面積是景觀中某類斑塊的總面積與該類斑塊的數(shù)量比值, 數(shù)值越大, 說明單塊斑塊面積越大。計(jì)算公式為:

    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反映景觀中某類斑塊的形狀與同等面積矩形的偏差程度, 數(shù)值越小, 說明斑塊整體形狀越規(guī)則。計(jì)算公式為:

    式中:為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P為圖斑的周長, km;s為圖斑的面積, km2;為區(qū)域斑塊總面積, km2。

    2.4 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借助ArcGIS 10.3軟件, 利用分區(qū)統(tǒng)計(jì)得到耕地變化圖斑的高程、坡度和坡向特征, 利用緩沖區(qū)分析和疊置分析得到不同距離范圍內(nèi)耕地變化圖斑的鄰水特征, 利用近鄰分析得到耕地變化圖斑與保留耕地圖斑的連片特征。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

    如圖2所示,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積不斷下降, 2015年全省耕地面積為204.42萬hm2, 較1990年減少7.12%, 其中2000—2005年耕地流失情況最為嚴(yán)重, 耕地面積凈減少8.05萬hm2。2005年后耕地流失速度明顯放緩, 表現(xiàn)為占用和補(bǔ)充耕地面積的差距不斷縮小, 且占用和補(bǔ)充耕地的規(guī)模下降, 均維持在較低水平, 全省耕地資源基本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圖2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積(a)及補(bǔ)充耕地和占用耕地面積(b)的變化

    3.1.1 耕地凈變化率特征

    從圖3可以看出, 1990—1995年耕地凈流入幅度較大的地區(qū)集中在福建省北部, 而福建省東南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區(qū)耕地流失情況較為嚴(yán)重, 全省耕地表現(xiàn)出南減北增的特點(diǎn); 1995年后全省大部分地區(qū)處于耕地凈流失狀態(tài), 其中2000—2005年福建省耕地凈流失情況最為嚴(yán)重。1990—2015年除福建省西北部外全省耕地處于凈流失狀態(tài), 其中大部分地區(qū)耕地凈流失率超過2%。總體來看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凈流失地區(qū)不斷增加, 耕地變化的幅度有所下降, 東部沿海地區(qū)耕地流失問題始終較為突出。

    3.1.2 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特征

    從圖4可以看出, 1990—1995年除福建省東北部和西南部外, 全省大部分地區(qū)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超過3%, 全省耕地轉(zhuǎn)移較為活躍, 1995年開始福建省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降低, 全省大部分地區(qū)保持在3%以內(nèi), 并逐漸形成了“東高西低”的空間格局。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呈現(xiàn)“南高北低”的特點(diǎn), 東南沿海地區(qū)動態(tài)度最高, 地區(qū)耕地轉(zhuǎn)移非常活躍??傮w來看,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不斷降低并維持在較低水平, 全省耕地資源穩(wěn)定性增強(qiáng), 全省動態(tài)度較高地區(qū)始終位于東部沿海, 耕地資源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

    圖3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凈變化率空間分布

    3.2 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

    3.2.1 耕地圖斑變化的分布特征

    從圖5可以看出, 1990—2015年耕地變化圖斑的分布方向一致, 1990—2000年表現(xiàn)為“南—北”方向, 2000年后表現(xiàn)為“西南-東北”方向。補(bǔ)充耕地圖斑1990—1995年分布范圍較廣, 全省大部分地區(qū)均有較多補(bǔ)充耕地圖斑出現(xiàn), 1995年后補(bǔ)充耕地圖斑數(shù)量明顯下降, 分布范圍明顯縮小, 并逐漸轉(zhuǎn)移至東北和東南部地區(qū); 占用耕地圖斑1990—2000年分布范圍逐漸由福建省東南沿海擴(kuò)大到全省大部分地區(qū), 2000年后分布范圍縮小并穩(wěn)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qū)。由圖5可以看出, 1990—2015年福建省占用耕地圖斑分布的中心位置始終位于東部沿海, 而補(bǔ)充耕地圖斑分布的空間位置有所變化, 中心位置從福建省中部轉(zhuǎn)移至福建省東部。總體來看, 1990—2015年福建省補(bǔ)充和占用耕地圖斑的分布范圍雖有波動但總體呈縮小趨勢, 全省大部分地區(qū)耕地資源得到良好保護(hù)。

    3.2.2 耕地圖斑變化的規(guī)模與面積特征

    如表1所示, 1990—2015年占用和補(bǔ)充耕地圖斑數(shù)量明顯減少, 1995—2015年占用耕地圖斑個數(shù)始終大于補(bǔ)充耕地圖斑個數(shù), 但兩者差值縮小, 補(bǔ)充和占用耕地圖斑的數(shù)量趨于平衡。平均圖斑面積、占用和補(bǔ)充耕地圖斑平均面積25年來均有提高, 但占用耕地圖斑的平均面積始終大于補(bǔ)充耕地圖斑的平均面積, 且占用和補(bǔ)充耕地圖斑的平均圖斑面積差值擴(kuò)大,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存在“占大補(bǔ)小”的問題。

    圖4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變化

    3.2.3 耕地圖斑變化的形狀特征

    如表1所示, 25年來補(bǔ)充耕地圖斑的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波動下降, 說明耕地補(bǔ)充過程中更加注重補(bǔ)充耕地的形狀規(guī)則性; 而占用耕地圖斑的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波動上升, 說明占用耕地圖斑形狀更加復(fù)雜。對比來看, 25年來除1990—1995年外, 補(bǔ)充耕地圖斑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小于占用耕地圖斑, 說明補(bǔ)充耕地形狀比占用耕地形狀更加規(guī)則。

    3.3 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3.3.1 高程環(huán)境下的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由表2可以看出, 1990—2015年補(bǔ)充和占用耕地圖斑的海拔平均數(shù)和中位數(shù)波動下降, 說明耕地變化逐漸集中在海拔相對較低地區(qū)。對比來看, 25年來除個別時段外, 占用耕地圖斑海拔平均數(shù)和中位數(shù)均小于補(bǔ)充耕地圖斑,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呈現(xiàn)出“上山”的趨勢。

    按照J(rèn)enks斷點(diǎn)法[31]將高程劃分成0~300 m、300~600 m和600 m以上3個區(qū)間。1990—2015年耕地變化圖斑在0~300 m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最大且總體上升, 300~600 m和600 m以上的耕地變化圖斑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減小。對比來看, 1990—2015年除2010—2015年外占用耕地圖斑在0~300 m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大于同高程下補(bǔ)充耕地圖斑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 說明福建省0~300 m高程的耕地流失情況最為嚴(yán)重。

    圖5 1990—2015年福建省變化耕地圖斑空間分布圖

    S-CL: 補(bǔ)充耕地; O-CL: 占用耕地。AWAC: 面積加權(quán)平均中心; AWSDE: 面積加權(quán)標(biāo)準(zhǔn)差橢圓。S-CL: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O-CL: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AWAC: area-weighted average center; AWSDE: area-weighte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表1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變化圖斑屬性變化特征

    S-CL: 補(bǔ)充耕地; O-CL: 占用耕地。S-CL: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O-CL: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表2 1990—2015年福建省不同高程耕地變化圖斑分布情況

    S-CL: 補(bǔ)充耕地; O-CL: 占用耕地。S-CL: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O-CL: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3.3.2 坡度環(huán)境下的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由表3可以看出, 25年來補(bǔ)充和占用耕地圖斑坡度平均值和中位數(shù)均呈下降趨勢, 說明耕地補(bǔ)充更加注意地勢起伏, 同時坡度較低的耕地被占用壓力越來越大。對比來看, 1990—2015年除2010—2015年外福建省占用耕地圖斑的坡度平均數(shù)和中位數(shù)低于補(bǔ)充耕地圖斑,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呈現(xiàn)“上坡”趨勢。

    綜合考慮福建省地形特點(diǎn)和《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diào)查技術(shù)規(guī)程》, 將坡度劃分為0°~15°、15°~25°和25°以上3個區(qū)間。1990—2015年耕地變化圖斑在0°~15°坡度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最大且明顯上升, 25°以上坡度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而15°~25°坡度的占用耕地圖斑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小幅提高, 15°~25°坡度的補(bǔ)充耕地圖斑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明顯下降。對比來看, 1990—2015年除2010—2015年外0°~15°坡度補(bǔ)充耕地圖斑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小于占用耕地圖斑, 說明福建省0°~15°坡度的耕地流失情況最為嚴(yán)重。

    表3 1990—2015年福建省不同坡度耕地變化圖斑分布情況

    S-CL: 補(bǔ)充耕地; O-CL: 占用耕地。S-CL: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O-CL: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3.3.3 坡向環(huán)境下的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由表4可以看出, 1990—2015年補(bǔ)充和占用耕地圖斑位于陽坡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波動上升, 位于陰坡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對比來看, 除2010—2015年外25年來補(bǔ)充耕地圖斑位于陽坡的面積和數(shù)量比例均小于占用耕地圖斑,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呈現(xiàn)“背陽”的趨勢, 陽坡的耕地資源流失情況較為嚴(yán)重。

    3.3.4 鄰水環(huán)境下的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由表5可以看出, 1990—2015年位于陸地水源500 m、1 000 m和2 000 m范圍內(nèi)的補(bǔ)充和占用耕地圖斑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顯著上升, 說明水源附近的耕地變化活動越來越劇烈。對比來看, 25年來除個別時段外位于水源500 m、1 000 m和2 000 m范圍內(nèi)的補(bǔ)充耕地圖斑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小于占用耕地圖斑,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呈現(xiàn)“遠(yuǎn)水”的趨勢。

    表4 1990—2015年福建省坡向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S-CL: 補(bǔ)充耕地; O-CL: 占用耕地。陽坡范圍: 112.5°~247.5°; 陰坡范圍: 0°~67.5°或292.5°~360°。S-CL: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O-CL: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Range of sunny slope: 112.5°-247.5°; Range of shady slope: 0°-67.5°or 292.5°-360°.

    S-CL: 補(bǔ)充耕地; O-CL: 占用耕地。S-CL: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O-CL: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3.3.5 連片環(huán)境下的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由圖6可以看出, 1990—2015年新開墾耕地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和整塊耕地被占用的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均呈下降趨勢, 說明耕地補(bǔ)充更傾向于對原有耕地進(jìn)行擴(kuò)大, 耕地占用導(dǎo)致整塊耕地消失的情況在減少。此外新開墾耕地與最鄰近原有耕地的平均距離縮短明顯, 2010— 2015年較1990—1995年縮短176.92 m; 而整塊被占用的耕地與最臨近原有耕地的平均距離波動較大, 2010— 2015年較1990—1995年縮短37.98 m。對比來看, 25年來新開墾耕地與最鄰近耕地的平均距離始終小于整塊被占用耕地與最鄰近保留耕地平均距離,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分布更加緊湊, 呈現(xiàn)“相對集中”趨勢。

    圖6 1990—2015年連片環(huán)境下福建省耕地圖斑變化特征

    QP-EOCL: 擴(kuò)大原有耕地?cái)?shù)量比例; QP-NRCL: 新開墾耕地?cái)?shù)量比例; AP-EOCL: 擴(kuò)大原有耕地面積比例; AP-NRCL: 新開墾耕地面積比例; AD(OCL&NRCL): 新開墾耕地與原有耕地平均距離; QP-POCL: 侵占部分原有耕地?cái)?shù)量比例; QP-COCL: 侵占整塊原有耕地?cái)?shù)量比例; AP-POCL: 侵占部分原有耕地面積比例; AP-COCL: 侵占整塊原有耕地面積比例; AD(OCL&COCL): 侵占整塊耕地與原有耕地平均距離。QP-EOCL: the quantitative proportion of expanded original cultivated land; QP-NRCL: the quantitative proportion of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AP-EOCL: the area proportion of expanded original cultivated land; AP-NRCL: the area proportion of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AD(OCL&NRCL):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original cultivated land and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QP-POCL: the quantitative proportion of partly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QP-COCL: the quantitative proportion of completely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AP-POCL: the area proportion of partly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AP-COCL: the area proportion of completely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AD(OCL&COCL):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original cultivated land and completely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4 結(jié)論

    耕地變化研究不應(yīng)只關(guān)注耕地?cái)?shù)量、空間分布和景觀生態(tài)學(xué)上的變化, 耕地個體性質(zhì)和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同樣不可忽視, 這些變化為耕地質(zhì)量和產(chǎn)量變化提供參考和論據(jù), 為今后著重加強(qiáng)何種耕地的保護(hù)、補(bǔ)充耕地時應(yīng)注意那些問題提供了建議。本文在繼承現(xiàn)有耕地變化研究利用土地利用變化揭示耕地整體數(shù)量變化特征及其空間分異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 從微觀的圖斑尺度, 利用疊置分析等手段, 還重點(diǎn)關(guān)注了變化耕地圖斑個體屬性和空間環(huán)境特征,這既保證了本文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又凸顯了先進(jìn)性。本文從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和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3方面得出以下結(jié)論:

    1)耕地變化整體數(shù)量特征方面,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積持續(xù)下降, 2015年耕地總面積204.42萬hm2,較1990年減少7.12%。雖然全省耕地處于凈流失狀態(tài)的區(qū)域擴(kuò)大, 但大部分地區(qū)耕地凈流失率下降, 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維持在較低水平, 基本實(shí)現(xiàn)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福建省耕地?cái)?shù)量變化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zhì)性, 表現(xiàn)出耕地凈變化率“西高東低”和耕地轉(zhuǎn)移動態(tài)度“西低東高”的特點(diǎn), 反映出東部沿海地區(qū)耕地流失較為嚴(yán)重, 耕地資源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 東部沿海地區(qū)是福建省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建設(shè)較快地區(qū), 受經(jīng)濟(jì)活動、城市擴(kuò)張等因素驅(qū)動, 該區(qū)域耕地流失壓力較大。

    2)耕地圖斑變化屬性特征方面, 空間分布上, 25年來耕地變化圖斑的分布方向一致, 分布范圍均有不同程度縮小, 占用耕地圖斑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qū), 而補(bǔ)充耕地圖斑逐步轉(zhuǎn)移至東北和東南地區(qū)。規(guī)模上, 25年來福建省補(bǔ)充耕地圖斑數(shù)量小于占用耕地圖斑, 但兩者差距縮小, 占用和補(bǔ)充耕地圖斑的數(shù)量趨于平衡; 圖斑面積上, 25年來占用耕地圖斑平均面積大于補(bǔ)充耕地圖斑, 說明福建省耕地資源存在“占大補(bǔ)小”的問題; 形狀上, 25年來補(bǔ)充耕地圖斑面積加權(quán)平均形狀指數(shù)小于占用耕地圖斑, 說明耕地補(bǔ)充更注重圖斑形狀的規(guī)則性, 便于開展機(jī)械化耕作。

    3)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方面, 通過對比耕地變化圖斑在不同環(huán)境下數(shù)量和面積比例, 發(fā)現(xiàn)25年來福建省耕地資源呈現(xiàn)“上山” “上坡” “背陽” “遠(yuǎn)水”和“相對集中”的特點(diǎn)?!吧仙健?“上坡” “背陽”和“遠(yuǎn)水”給耕地生產(chǎn)帶來不利影響: 耕地海拔變高可能會給農(nóng)民下田勞作帶來不便, 并增加灌溉的難度; 耕地坡度變大會增加耕地水土流失風(fēng)險; 位于背陰面的耕地增加, 耕地光照條件變差, 不利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 影響作物產(chǎn)量; 耕地過于遠(yuǎn)離水源會提高耕地灌溉成本, 增加利用地表水灌溉農(nóng)田的難度。而耕地“相對集中”對發(fā)揮規(guī)模經(jīng)濟(jì)、開展機(jī)械化作業(yè)和節(jié)約農(nóng)民田間轉(zhuǎn)移的通勤成本等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 福建省耕地保護(hù)工作仍需加強(qiáng), 尤其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要協(xié)調(diào)好城市發(fā)展與耕地保護(hù)的關(guān)系, 采取有效措施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對海拔較低、坡度較低、向陽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優(yōu)質(zhì)耕地的保護(hù)。其次在耕地補(bǔ)充中避免“占大補(bǔ)小”的問題, 盡量提高單塊補(bǔ)充耕地的面積, 同時在選址時綜合考慮海拔、坡度、臨水等因素, 保證補(bǔ)充耕地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效率。

    但需要指出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一, 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圖斑變化特征主要反映不同環(huán)境下耕地變化圖斑數(shù)量和面積差異, 對變化圖斑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個體屬性差異關(guān)注不足; 第二, 本研究只考慮自然環(huán)境因素, 今后在環(huán)境特征分析中可加入社會經(jīng)濟(jì)環(huán)境維度; 第三, 本研究對耕地變化空間格局的成因沒有進(jìn)行探討, 后期要補(bǔ)充對空間格局形成的驅(qū)動力分析。

    [1] 歐名豪, 王坤鵬, 郭杰. 耕地保護(hù)生態(tài)補(bǔ)償機(jī)制研究進(jìn)展[J].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9, 40(3): 357–365 OU M H, WANG K P, GUO J.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farmland protec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9, 40(3): 357–365

    [2] LIU L, LIU Z J, GONG J Z, et al. Quantifying the amount, heterogeneity, and pattern of farml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of farmland policy[J]. Land Use Policy, 2019, 81: 256–266

    [3] 程維明, 高曉雨, 馬廷, 等. 基于地貌分區(qū)的1990—2015年中國耕地時空特征變化分析[J]. 地理學(xué)報, 2018, 73(9): 1613–1629 CHENG W M, GAO X Y, MA T, et al.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in China based on geomorphologic regionalization during 1990-2015[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9): 1613–1629

    [4] 孫聰康, 徐俊麗, 余敦, 等. 多尺度下崇義縣耕地質(zhì)量空間分布差異特征研究[J].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xué)報(中英文), 2019, 27(4): 601–612 SUN C K, XU J L, YU D,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t different scales in Chongyi County[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9, 27(4): 601?612

    [5] 劉濤, 史秋潔, 王雨, 等. 中國城鄉(xiāng)建設(shè)占用耕地的時空格局及形成機(jī)制[J]. 地理研究, 2018, 37(8): 1609–1623 LIU T, SHI Q J, WANG Y, et a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occup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Trends, geography, and driver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8): 1609–1623

    [6] 曹雪, 金曉斌, 王金朔, 等. 近300年中國耕地?cái)?shù)據(jù)集重建與耕地變化分析[J]. 地理學(xué)報, 2014, 69(7): 896–906 CAO X, JIN X B, WANG J S, et al. Reconstruction and change analysis of cropland data of China in recent 300 yea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7): 896–906

    [7] 許麗麗, 李寶林, 袁燁城, 等. 2000—2010年中國耕地變化與耕地占補(bǔ)平衡政策效果分析[J]. 資源科學(xué), 2015, 37(8): 1543–1551XU L L, LI B L, YUAN Y C, et al. Changes in China’s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evaluation of 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policy from 2000 to 2010[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8): 1543–1551

    [8] 陳美球. 耕地保護(hù)的本質(zhì)回歸[J]. 中國土地, 2017, (4): 12–14 CHEN M Q.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J]. China Land, 2017, (4): 12–14

    [9] 吳厚純, 王成軍, 費(fèi)喜敏. 浙江省耕地?cái)?shù)量變化的因素分解分析[J]. 浙江農(nóng)林大學(xué)學(xué)報, 2015, 32(6): 933–939WU H C, WANG C J, FEI X M. Factor decomposition study of farmland change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2015, 32(6): 933–939

    [10] 楊洋, 麻馨月, 何春陽. 基于GlobeLand 30的耕地資源損失過程研究——以環(huán)渤海地區(qū)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xué), 2016, 30(7): 72–79 YANG Y, MA X Y, HE C Y. The loss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lobeLand 30: A case study of Bohai Rim[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6, 30(7): 72–79

    [11] 曾永年, 靳文憑, 王慧敏, 等. 青海高原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耕地流失及其評價[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xué)報, 2013, 29(21): 214–222 ZENG Y N, JIN W P, WANG H M, et 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 in eastern part of Qinghai Plateau[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3, 29(21): 214–222

    [12] 黃瀅冰, 南卓銅, 徐啟恒, 等. 珠三角典型地區(qū)耕地流失特征及機(jī)制分析——以1988年~2013年快速城市化的東莞市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5): 44–55 HUANG Y B, NAN Z T, XU Q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arable land loss in Dongguan[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 26(5): 44–55

    [13] 周翔, 韓驥, 孟醒, 等. 快速城市化地區(qū)耕地流失的時空特征及其驅(qū)動機(jī)制綜合分析——以江蘇省蘇錫常地區(qū)為例[J]. 資源科學(xué), 2014, 36(6): 1191–1202 ZHOU X, HAN J, MENG X,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cropland los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are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91–1202

    [14] 朱道林. 嚴(yán)格規(guī)范補(bǔ)充耕地國家統(tǒng)籌[J]. 中國土地, 2017, (3): 6–8 ZHU D L. Strictly regulate and supplement the national planning of cultivated land[J]. China Land, 2017, (3): 6–8

    [15] 王健, 朱道林, 陳正. 國家統(tǒng)籌補(bǔ)充耕地機(jī)制研究[J]. 中國土地, 2017, (8): 27–29WANG J, ZHU D L, CHEN Z. Research on the state’s coordination of supplementary farmland mechanism[J]. China Land, 2017, (8): 27–29

    [16] 徐志超, 于東升, 潘月, 等. 長三角典型區(qū)占補(bǔ)耕地土壤肥力的時段特征[J].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 2018, 29(2): 617–625XU Z C, YU D S, PAN Y, et 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fertility of crop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in the typical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29(2): 617–625

    [17] 沈建國, 王忠, 李丹, 等. 余杭區(qū)新墾紅壤耕地肥力特征及地力評價[J]. 土壤通報, 2018, 49(1): 55–60 SHEN J G, WANG Z, LI D, et al.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ly reclaimed red soils in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8, 49(1): 55–60

    [18] CHEN Y P, WU J H, WANG H, et al. Evaluating the soil quality of newly created farmland in the hilly and gully reg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9(5): 791–802

    [19] 王婕, 魏朝富, 劉衛(wèi)平, 等.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區(qū)耕地質(zhì)量潛力測算[J]. 西南大學(xué)學(xué)報: 自然科學(xué)版, 2018, 40(7): 122–132WANG J, WEI Z F, LIU W P, et al.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quality-improvement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hilly area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0(7): 122–132

    [20] 史洋洋, 呂曉, 黃賢金, 等. 江蘇沿海地區(qū)耕地利用轉(zhuǎn)型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wù)價值變化響應(yīng)[J]. 自然資源學(xué)報, 2017, 32(6): 961–976 SHI Y Y, LYU X, HUANG X J, et al. Arable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its response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change in Jiangsu coastal area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7, 32(6): 961–976

    [21] 唐秀美, 潘瑜春, 劉玉. 北京市耕地生態(tài)價值評估與時空變化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8, 39(3): 132–140TANG X M, PAN Y C, LIU Y. Evalu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in Bei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8, 39(3): 132–140

    [22] 陳昌玲, 張全景, 呂曉, 等. 江蘇省耕地占補(bǔ)過程的時空特征及驅(qū)動機(jī)理[J]. 經(jīng)濟(jì)地理, 2016, 36(4): 155–163 CHEN C L, ZHANG Q J, LYU X, 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cropland occupation and supplement in Jiangsu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4): 155–163

    [23] 張麗娟, 姚子艷, 唐世浩, 等. 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全球耕地變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間格局[J]. 地理學(xué)報, 2017, 72(7): 1235–1247ZHANG L J, YAO Z Y, TANG S H,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the global cultivated land since the 1980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7): 1235–1247

    [24] 譚永忠, 何巨, 岳文澤, 等.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diào)查前后中國耕地面積變化的空間格局[J]. 自然資源學(xué)報, 2017, 32(2): 186–197 TAN Y Z, HE J, YUE W Z, et al. Spatial pattern chang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7, 32(2): 186–197

    [25] 呂曉, 史洋洋, 黃賢金, 等. 江蘇省土地利用變化的圖譜特征[J].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 2016, 27(4): 1077–1084 LYU X, SHI Y Y, HUANG X J, et al. Geo-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4): 1077–1084

    [26] 張瑜, 王天巍, 蔡崇法, 等. 干旱區(qū)耕地景觀格局碎化特征及社會經(jīng)濟(jì)驅(qū)動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4): 179–184 ZHANG Y, WANG T W, CAI C F,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and the socioeconomic drivers in the arid area[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6, 23(4): 179–184

    [27] 王佳韡, 伍世代, 王強(qiáng), 等. 南方山地丘陵區(qū)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監(jiān)測預(yù)警技術(shù)方法探討——以福建省為例[J]. 地理科學(xué), 2019, 39(5): 847–856WANG J W, WU S D, WANG Q, et al. Early-warning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sou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A case study of Fujia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5): 847–856

    [28] 劉春雨, 劉英英, 丁饒干. 福建省新型城鎮(zhèn)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耦合分析[J].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 2018, 29(9): 3043–3050 LIU C Y, LIU Y Y, DING R G. Coupling analysis between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29(9): 3043–3050

    [29] SUN B, ZHOU Q M. Expressing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farmland change in arid lands using landscape metric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6, 124: 118–127

    [30] 黃婷, 于德永, 喬建民, 等. 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景觀格局變化對土壤保持能力的影響[J]. 資源科學(xué), 2018, 40(6): 1256–1266 HUANG T, YU D Y, QIAO J M, et a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Xilingol League, Inner Mongolia[J]. Resources Science, 2018, 40(6): 1256–1266

    [31] 李維佳, 馬琳, 臧振華, 等. 基于生態(tài)紅線的洱海流域生態(tài)安全格局構(gòu)建[J]. 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18, 40(7): 85–95 LI W J, MA L, ZANG Z H, et 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based on ecological red line in Erhai Lake Basin of southwster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8, 40(7): 85–95

    Spatial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

    QU Shengqiu, LIU Yanfang**, YIN Chaohui, ZHANG Ziy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arguments for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yield,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 at the patch level.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in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d spatial attribute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map spots, 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This research considered three aspect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the spatial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map spots,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map spots. Based on the DEM data and land use data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patial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Fujian Province decreased by 7.12% from 1990 to 2015.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t change rate, the number of districts in which cultivated land was at a net loss state in Fujian Province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0-2015, while the intensity of los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from 1990 to 2015, the dynamic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ferhad been a significant decline,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Furthermore, high spots of dynamic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fer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low spot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2)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the occupied and supplemented cultivated land change patches in Fujian Province remained the sam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0-2015. The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while the position of the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gradually shifting to the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regions of Fujian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0-2015, the number of occupied and supplemented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in Fujian Province became more balanced. The area of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while the shape of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was more regular than that of occupied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3)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showed trends of “elevation rising” “slope rising” “shifting to shady slope” “away from water” and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0-2015. In summary,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Fujian Province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First of all,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restrict the los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Secondly, if conditions permit, the area of each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increased as much as possible.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with lower elevation, lower slope, and better light and irrigation condition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change; Cultivated land plaque; Spatial pattern; Fujian Province

    F301.2

    10.13930/j.cnki.cjea.190653

    曲勝秋, 劉艷芳, 銀超慧, 張紫怡.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J].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xué)報(中英文), 2020, 28(4):587–598

    QU S Q, LIU Y F, YIN C H, ZHANG Z Y. Spatial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0, 28(4): 587–598

    * 國家重點(diǎn)研發(fā)計(jì)劃項(xiàng)目(2017YFB0503500)資助

    劉艷芳, 主要研究方向?yàn)閰^(qū)域規(guī)劃和經(jīng)濟(jì)地理研究及地理信息應(yīng)用工程研究。E-mail: yfliu610@whu.edu.cn

    曲勝秋, 主要研究方向?yàn)橥恋刭Y源與土地管理。E-mail: qsq1919@163.com

    2019-09-25

    2020-01-06

    * This study was founded by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2017YFB0503500).

    , E-mail: yfliu610@whu.edu.cn

    Sep. 25, 2019;

    Jan. 6, 2020

    猜你喜歡
    耕地特征
    抓住特征巧觀察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hù)法
    保護(hù)耕地
    北京測繪(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hù)補(bǔ)貼支出
    新型冠狀病毒及其流行病學(xué)特征認(rèn)識
    如何表達(dá)“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耕地時節(jié)
    抓住特征巧觀察
    線性代數(shù)的應(yīng)用特征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15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成人免费视频www|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欧美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videossex国产| 亚洲成人一二三区av| 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高清|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韩国av在线不卡|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 丝袜脚勾引网站|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美女内射精品一级片tv| 狠狠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 成人午夜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各种免费的搞黄视频|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夫妻午夜视频| 麻豆乱淫一区二区| av在线亚洲专区| 男女边摸边吃奶| 日韩av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国产| 丝瓜视频免费看黄片| 黄色一级大片看看|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一级a做视频免费观看| 热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7|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日日撸夜夜添|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av在线观看美女高潮| 欧美高清成人免费视频www|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国产亚洲5aaaaa淫片|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更新|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免费黄频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在线高清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国产av新网站|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久久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欧美日韩视频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二| 能在线免费看毛片的网站|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鲁丝片午夜精品| 欧美潮喷喷水|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a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精品一区蜜桃| 亚洲精品一二三|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久久久|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有码人妻一区|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国产男女内射视频| 男女边吃奶边做爰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av| 午夜福利视频精品|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久热久热在线精品观看|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九色|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老师上课跳d突然被开到最大视频| av在线亚洲专区| 99re6热这里在线精品视频| 在线看a的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简卡轻食公司| 亚洲在久久综合| 国内揄拍国产精品人妻在线| 热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7|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看a级黄色片| 亚洲av一区综合|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久久久久精品性色|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av在线老鸭窝|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午夜福利片|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永久免费av网站大全| 夫妻午夜视频| 极品教师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看|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男女无遮挡免费网站观看| 亚洲精品自拍成人| 嫩草影院新地址| 18禁动态无遮挡网站| 欧美区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三级黄色| 51国产日韩欧美| 秋霞伦理黄片|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永久视频网站| 国产 一区精品|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色5月婷婷丁香| 亚洲性久久影院|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激情五月婷婷啪啪|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videossex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一级毛片黄色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av国产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强制内射视频|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免费看a级黄色片|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高清中文字幕av| 亚洲精品国产av蜜桃| 亚洲性久久影院| 国产亚洲5aaaaa淫片|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片特级美女逼逼视频|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超碰av人人做人人爽久久|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人妻 亚洲 视频|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亚洲av.av天堂| 成人无遮挡网站| 狠狠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 看免费成人av毛片|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一本色道久久久久久精品综合| 性插视频无遮挡在线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九色|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6这里有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精品一区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老妇女一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熟女电影av网|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亚洲av中文av极速乱| 亚洲婷婷狠狠爱综合网|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电影网站 |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孕妇| a级毛色黄片|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欧美精品videossex|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老妇女一区| www.色视频.com|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视频区图区小说| 国产成人91sexporn|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av卡一久久|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在线观看| videossex国产| 亚洲av在线观看美女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午夜福利视频精品| 涩涩av久久男人的天堂|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 一区精品| 一二三四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美女午夜福利|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22中文网久久字幕|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片|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亚洲综合精品二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少妇丰满av|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黄色视频在线播放观看不卡| 国产免费又黄又爽又色|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亚洲精品日本国产第一区| 看黄色毛片网站|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中文乱码字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男男h啪啪无遮挡|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三级黄色| 一级黄片播放器|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免费av毛片视频|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 亚洲av在线观看美女高潮|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5aaaaa淫片| 中文欧美无线码| 搡老乐熟女国产|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av在线亚洲专区| 一本—道久久a久久精品蜜桃钙片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免费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爽| 只有这里有精品99|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男女无遮挡免费网站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男女|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一集|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青春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深夜a级毛片|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免费不卡的大黄色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秋霞伦理黄片| 婷婷色综合大香蕉|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玫瑰| 秋霞在线观看毛片| 亚洲在久久综合| 七月丁香在线播放|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 |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晚上一个人看的免费电影| 在线看a的网站| 日本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人妻少妇| 两个人的视频大全免费| 麻豆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www.色视频.com| 国产 精品1|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在线观看人妻少妇|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中文欧美无线码| 久久6这里有精品| 亚洲精品日本国产第一区| 91精品国产九色| 国产毛片a区久久久久| 欧美xxⅹ黑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国产精品蜜桃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黄片wwwwww|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直男gayav资源| 免费观看av网站的网址|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在线观看片| 亚洲av成人精品一二三区| 99热全是精品|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岛国毛片在线播放| 舔av片在线| 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亚洲国产最新在线播放|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亚洲av一区综合| 啦啦啦在线观看免费高清www|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更新| 少妇人妻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露脸久久av麻豆|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老女人水多毛片| 成人黄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免费看a级黄色片|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二区国产|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亚洲精品一区蜜桃| 成人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 一二三四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99久久人妻综合|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卡|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二区国产| 校园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丝袜脚勾引网站| 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本二区三区精品| www.av在线官网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60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av国产精品国产| 91狼人影院|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极品少妇高潮喷水抽搐| 日韩伦理黄色片| 国产中年淑女户外野战色|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94久久精品| 免费黄频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综合精华液| 国产中年淑女户外野战色| 老司机影院毛片| 亚洲综合色惰| 51国产日韩欧美| 三级经典国产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 免费看av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波多野结衣巨乳人妻| 亚洲天堂av无毛|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xxx大片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欧美日本视频| 在线观看三级黄色| 直男gayav资源| 国产精品无大码|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久精品94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欧美xxⅹ黑人|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男的添女的下面高潮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亚洲av男天堂| 国产精品蜜桃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少妇猛男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电影| 久久99精品国语久久久|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午夜日本视频在线| 毛片女人毛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成年av动漫网址|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三级国产精品片| 麻豆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少妇的逼水好多|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系列 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成人| 精品人妻熟女av久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2019免费版|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黄片美女视频| 69人妻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久久|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二区|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孕妇| 永久网站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18|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卡戴珊不雅视频在线播放| 黄色配什么色好看|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精品| 久久鲁丝午夜福利片| 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嫩草影院精品99|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伦理片在线播放av一区| 综合色av麻豆|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少妇人妻 视频|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 91狼人影院|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偷精品视频| 成人国产麻豆网| 婷婷色av中文字幕| 国产黄频视频在线观看| 简卡轻食公司| 国产免费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男人和女人高潮做爰伦理|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王馨瑶露胸无遮挡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av网站的网址|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看a的网站|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黄片无遮挡物在线观看| 如何舔出高潮|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亚洲精品国产av蜜桃| 少妇人妻 视频|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秒播厂| 黑人高潮一二区| 午夜免费观看性视频| 听说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高清|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一级片免费看久久久久| 黄色日韩在线| 亚洲精品影视一区二区三区av| 女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久久6这里有精品|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不卡|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 男女边摸边吃奶| 久久久久网色| 国产高潮美女av|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一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日日啪夜夜撸| 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 深夜a级毛片| 91精品国产九色|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久久久精品综合| 黄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777米奇影视久久| tube8黄色片|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麻豆乱淫一区二区|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18禁裸乳无遮挡动漫免费视频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精品久久国产蜜桃|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丰满|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伦理黄色片|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电影网站 | 青春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小蜜桃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高清| 色吧在线观看| 极品教师在线视频|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成人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丝袜脚勾引网站|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av.在线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免费av不卡在线播放| 毛片一级片免费看久久久久| 另类亚洲欧美激情|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五月开心婷婷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久热久热在线精品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一本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末码|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青春草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丝袜喷水一区| 深夜a级毛片|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 国产男人的电影天堂91|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18|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h片| 成人欧美大片| 午夜激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色吧在线观看| 成人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av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