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敏
摘要: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他們在理解、感悟作品的過程中,學會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閱讀探究。其一般流程為“激趣—引領(lǐng)—自讀—自悟—分享—再讀”,使學生在享受讀書快樂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涵養(yǎng)。
關(guān)鍵詞:課外“悅”讀 ?閱讀方法 ?閱讀興趣 ?閱讀質(zhì)量
閱讀可以啟迪人的智慧。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喜歡上讀書,甚至把讀書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是我們從教者一直追求和探討的課題。
筆者曾就學生課外閱讀進行多次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為100多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
1.課外閱讀的時間不多
我們的學生在校時間為5~6小時,課堂花去4小時,星期六、星期天的時間還被課外補習班占用,學生可用來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
2.課外閱讀的興趣不濃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百分之六十的學生不喜歡讀書。如今有聲有色的視頻、震撼刺激的音響等,其吸引力遠遠勝于書籍,讓學生覺得讀書枯燥而無趣。
3.課外閱讀的方法不懂
學生不喜歡讀書,關(guān)鍵是不知道怎么讀書、有書讀不進去,或者一本書花了大量時間去閱讀,卻沒什么收獲。特別是非故事類書籍,學生閱讀困難更大。一般要求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量為140~150萬字,如果以每本書30萬字計算,則需要閱讀五本書,每個學年度就要讀一或兩本書。這一任務看似容易完成,但對于一般學生而言,卻很難。
4.課外閱讀的習慣不好
調(diào)查顯示,堅持每天讀書1小時的學生只占總?cè)藬?shù)的13%。很多學生拿起書最多是翻看插圖,如果找不到其所好,這本書便被永久擱置,更不談摘、抄、誦、批注等。
5.課外閱讀的書籍不豐富
到了中高年級,擺在孩子們書桌前的書,逐漸被《××作文選》《小學生××作文集》等替代,詩詞、世界名著、科普讀物、民間故事等大批優(yōu)秀書目被拋棄。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思考,總結(jié)出以下對策,力爭讓課外閱讀變成課外“悅”讀。
一、想方設(shè)法點燃學生們的讀書欲望
學生們對一件事的熱衷度、參與度取決于其對事物的興趣愛好。愛好愛好,只有愛,才有動力去參與。因而在引領(lǐng)學生課外閱讀前,應想盡一切辦法點燃學生讀書的欲望。
1.課堂推薦引發(fā)閱讀興趣
利用課堂時間閱讀名著中的“精彩片段”,誘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介紹書中故事的前因,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介紹一些優(yōu)秀作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從而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在課內(nèi)閱讀中介紹相關(guān)課外讀物,吸引學生們自發(fā)去閱讀。例如在上部編六年級上冊課文《少年閏土》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向?qū)W生推薦:聰明勇敢、天真爛漫的少年閏土之后過得怎么樣呢?想知道就去讀一讀魯迅的作品《故鄉(xiāng)》吧。
2.設(shè)計閱讀空間激發(fā)閱讀興趣
圍繞“讀書”這一主題召開班會,討論、設(shè)計布置教室,讓學生自己動手,設(shè)計自己的閱讀空間。如:在墻壁上張貼好書推薦;教室設(shè)立閱讀角;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教室設(shè)立藏書柜,讓學生們“捐出”一兩本自己的藏書,豐富班級藏書。不同種類的圖書,既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又拓寬了他們的閱讀范圍。班級藏書柜每天定時開放,便能營造一種“書非借不能讀”的緊迫感。每每課下,教室里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同學或倚在窗戶邊,或靠在墻角處讀書。
學生回家可動手布置自己的書房:采購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動手給書籍分類標號,整理歸納出自家圖書目錄……學生們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享受書籍的芬芳,體驗閱讀的快樂。
3.名人榜樣激發(fā)閱讀興趣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都愛讀書,如孔子愛讀書,乃至“韋編三絕”,呂蒙愛讀書終成三國名將,張衡愛讀書、愛鉆研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華羅庚愛讀書成為享譽世界的數(shù)學家,高爾基愛讀書成為世界級大文豪等??梢韵?qū)W生分享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歷史名人們愛閱讀的故事,告訴其這些名人的成就得益于讀書,給學生們樹立榜樣,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向上,愛上閱讀。
二、教師引領(lǐng),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質(zhì)量
學生課外閱讀如果沒有質(zhì)量,就只能是走馬觀花、湊湊熱鬧而已。在學生們讀書的過程中,除了他們自讀自悟外,教師也要進行適當?shù)囊I(lǐng),讓學生們學會邊讀書邊做批注,同時掌握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比如怎樣精讀、略讀,如何跳讀、瀏覽等。
1.“圈圈點點、讀讀寫寫”激發(fā)興趣,磨煉意志。
圈圈點點。圈畫優(yōu)美語句、格言警句、精彩的修辭等,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橫線、波浪線、著重號等)標出,這樣做使學生們在讀書時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做到讀書“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
讀讀寫寫。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覺養(yǎng)成邊讀、邊想、邊寫的好習慣。比如:文章的精彩之處可以大聲誦讀、背誦;讀完一篇文章之后要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太理解、讀書的過程中有怎樣的感受,可以將這些思考動筆寫一寫,做上批注。養(yǎng)成做批注、寫讀書記錄卡等習慣,對于提高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感將大有裨益。
2.掌握技巧,提高效率
拿到一本新書該如何快速有效閱讀,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到了高年級,在拿到一本新書時,要培養(yǎng)學生首先去讀目錄、序言、梗概等的習慣,這樣便能了解讀本的大體內(nèi)容,看看讀本適不適合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讀的書籍。在閱讀一篇文章時,逐漸培養(yǎng)學生讀題,跳讀,找出中心句、重點段,理順文章結(jié)構(gòu),把一句話概括為一個詞,把一段話概括為一句話的能力。要讓學生在長期的自讀自悟中養(yǎng)成習慣,提高速度,掌握技巧,在課外閱讀中變得聰明起來,成為會讀書的智者。
3.品味賞析,走進經(jīng)典
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都喜歡讀卡通畫、通俗故事,因為這類圖書淺顯易讀,閱讀無障礙,不用多思考。這類閱讀可以有,但絕對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內(nèi)容。經(jīng)典名篇中的許多詞、句、段有畫龍點睛之妙,在閱讀中反復誦讀、仔細推敲,通過換詞、換句比較等方法去品味作者的獨具匠心,在細讀、賞析、揣摩、感悟、積累中走進經(jīng)典,才能真正豐富學生們的文化底蘊,提升其修養(yǎng)。
三、交流展示,共享閱讀的快樂
這是增加學生堅持課外閱讀動力的環(huán)節(jié)。小學生都喜歡展示自我、表現(xiàn)自我,當他們讀書有了收獲之后,我們應該想方設(shè)法讓他們展示、交流讀書成果。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課堂上讓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讀書收獲,分享閱讀的快樂,其方式多樣。如晨讀課時朗誦優(yōu)美篇章,課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可請學生上臺講趣味故事、分享時政、解說自然科學常識等。
還可以開辟一個“課外閱讀展示臺”,用以展示學生的手抄報、文章剪貼集和讀書筆記等讀書成果?;蛘吲e辦課外閱讀知識大賽、講故事大賽、詩詞大賽、課外閱讀方法交流會……
總之,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讓學生們在對話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讀書方法,還可以讓每位參與閱讀的個體獲得成功的體驗,讓課外閱讀變成課外“悅”讀。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