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蒼勁
摘要:本文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結合實踐總結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以期通過古詩詞教學,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文化空間
在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主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基礎能力的培訓,如字詞的梳理、藝術手法的解析??陀^地說,這些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生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隨著包括信息技術在內(nèi)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內(nèi)外環(huán)境的變化,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手段需要與時俱進,以滿足教育主體更好發(fā)展的需要。新時代到來后,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高中語文要注重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要能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提升思維能力,學會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為了適應這一需要,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對古詩詞教學方法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一、重視讀寫,強調語言建構與運用
1.古詩詞音韻知識教學
古詩詞的藝術美之一就是它的音韻美。古詩詞具有較強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對之進行正確的朗讀時,人們會感受到它朗朗上口、悠揚婉轉、抑揚頓挫。達到這樣的水平,讀者需要掌握一定的音韻知識。目前,高中生對古詩詞音韻了解得還不夠多。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調整教學手段,進行古詩詞格律要素的深入解讀,讓學生掌握古詩詞音韻知識,感受到古詩詞的美。在學生了解了關于音韻的知識以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格律詩,在創(chuàng)作中去深化對音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古詩詞語言運用教學
要讓學生學會理解、創(chuàng)造古詩詞,實現(xiàn)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語言建構、運用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的時候,教師可以考慮讓學生將該詩改編成現(xiàn)代詩。在改編過程中,讓學生去理解原詩詞的精髓。為了把學生的積極性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教師可以考慮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進行組內(nèi)合作,然后進行組際分享,進行思維火花的碰撞、詩詞美的分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如筆者在教學《蜀相》一詩時,就曾要求學生模仿此詩的表達手法來描寫其他歷史人物,效果很好。
二、體察詩性,關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育思維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有很多教學點可以用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體察古詩詞的立意
中國古詩詞歷史久遠。通過古詩詞來表達心志無疑是詩人、詞作者不變的主題。
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登京口北固亭懷古》,當時,作者空懷報國之心,卻屢屢報國無門。他站在京口北固亭,望著滔滔江水,悲從心來,詩意油然而生,壯志難酬的傷痛與滿腔的愛國熱情猛烈碰撞,對當國者屈辱求和的憤慨,一起流進詞中,渾然天成。又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表達了詩人對黑暗的官場深惡痛絕、掛冠而去后的寧靜的心理。在詩中,我們看到他對田園生活熱愛的表象,更應該看到他追求高潔人生的心路。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去關注古詩詞的立意,讓他們探究詩詞作者的心路歷程。
2.體察古詩詞的結構
我國古詩詞之美,除了立意高遠、語言凝練以外,精妙的結構安排也常常讓人拍案叫絕。我國古詩詞表現(xiàn)形式豐富,有的詩詞注重首尾照應;有的詩詞則開門見山,讓讀者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拓展;有的詩詞則講究曲徑通幽、層層深入;有的詩詞重章疊句、氣勢非凡。而更多名篇則通過先景后情、卒章顯志。在教學中,一些語文老師不注重把握古詩詞的這一特點,學生難以發(fā)現(xiàn)它的美,這是很遺憾的。如教學杜甫的《登高》時,我曾這樣嘗試解讀該詩的起承轉合結構:起是破題,主要在“高遠”,頷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突出變化,尾聯(lián)將新愁舊恨進行融合,形成參差錯落、一語百情的整體畫面。如此一來,此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長年漂泊在外,卻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人生境遇,與景融為一體。
三、深入鑒賞,培育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1.鑒賞豐富多樣的意象
我國古詩詞之美還在于它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意向,但是學生的閱歷受到年齡的限制,難以感受到這種意向。這就需要語文老師來進行點撥。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教師應重點賞析西風、黃花這些點明時間的意象,向學生介紹當?shù)剡^重陽節(jié)時的民俗風情,讓學生順勢理解李清照思念親人而因景觸發(fā)的情。
2.鑒賞韻味無窮的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詩詞中呈現(xiàn)的情景融合、虛實相間、展露著生命律動的詩意空間。意境是由意象構造的,意象是有限的,而意境則不受篇幅所限。以《雨霖鈴》為例,柳永通過設想與戀人離別后的情景,“千里煙波”“暮靄”“楚天”映照著作者黯淡的心境,以虛景襯托離情。寥寥數(shù)語,將旅人前程茫茫、相會遙遙無期之情通過“景”表達出來,使離愁之深、別恨之苦躍然紙上。
意象與意境緊密聯(lián)系,教師要帶領學生在細讀意象的基礎上品味意境,教給學生以審美的眼光,還原作者從意象到意境的情感傾注過程,再結合個人的想象和聯(lián)想再現(xiàn)意境,從而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營造空間,加強文化理解與傳承
1.加強古詩詞文化知識教學
古詩詞的語言精練簡潔卻含義豐富,學生光靠自己學習,無法真正體會詩詞表達的含義。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學習詩詞的相關文化背景,以便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作者賦詩的社會背景和當時的所思所想。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作者雖然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苦難,但是當他看到了岳陽樓的雄壯美美景,家國情懷油然而生。杜甫這種愛國主義的情感,和春秋時期的屈原,以及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有著相似之處,尤其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xiàn)出詩人滿腔的政治抱負,也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此種教學方法,不但引導了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還通過自主分析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積極參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認同并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2.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習什么知識,都要首先重視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比如筆者在名句誦讀中先讓學生讀出興趣、讀出感情,接下來學生就會自然地產(chǎn)生進一步收集古詩詞名句的興趣。筆者指導學生或按名句內(nèi)容或按名句作者進行分類,完成收集工作,再組織名句背誦、用古詩詞名句豐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激勵學生,點燃他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教師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古詩詞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覺傳承古詩詞的興趣,促成文化傳承目標的實現(xiàn)。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順應新的形勢,除了教授基礎語文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之外,還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使之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潤生.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天地,2018(19).
[2]郭志賢.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古詩文教學策略———以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7(55).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