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冰
摘要:德育一直是我國教學當中的重點,尤其是我國進行了新課改之后,在教學當中滲透德育育就成為了每一個教師的教學任務。小學作為我國教育的啟蒙階段,是進行學生德育的關鍵時期。其中小學語文更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之一,對于小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品質以及思想意識,為小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道德品質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德育的重要性也在逐漸提升。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于德育的滲透,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內容當中進行德育的滲透,這也是所有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自身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法,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達到滲透德育的教學效果,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進行道德品質以及思想意識的建立。筆者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如何進行德育滲透有一定的教學心得,希望在這里進行分享之后可以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更好地滲透德育。
鉆研教材,培養(yǎng)愛國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有許多文章當中蘊含著德育思想,對于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語文教材進行認真的鉆研,合理地利用教材來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愛國品質。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就會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找到文章當中的核心思想以及表達的道德品質,通過教材內容來幫助小學生培養(yǎng)堅強愛國的品質。例如,筆者在進行《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的教學時,會針對文章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挖掘文章當中所要表達的精神以及道德品質。筆者會提問:為什么這5位八路軍戰(zhàn)士要將敵人引上狼牙山?為什么寧死也不投降?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閱讀,體會到狼牙山五壯士們?yōu)榱巳嗣駹奚约旱纳峒簽槿司?,領悟到狼牙山五壯士保家衛(wèi)國、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對于學生幼小的心靈產(chǎn)生極大的震撼,筆者借此可以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宣揚,幫助小學生建立起堅強、愛國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精神,將德育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進行結合,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基礎。
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情感
往往通過課本以及教師的講解并不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不利于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滲透。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則使得教師有著更多的教學方式以及渠道,對于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滲透有著很大的幫助。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對于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和共鳴都有著很大的幫助,有利于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滲透。筆者就經(jīng)常在教學當中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來讓學生體驗到震撼的視覺效果,并且對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及學習積極性都有著很大的幫助。例如,筆者在進行《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教學時,會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父愛或許不像母愛一樣滋潤著每一個孩子,但是父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會在關鍵時刻保護每一位孩子的安全。這樣的視覺震撼效果會幫助小學生于父愛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家庭情感,加深小學生的親情體會。所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將德育有效地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
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也是進行德育的關鍵性人物。小學語文教師如果想要將德育教育良好的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就需要在教學當中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這樣學生才會模仿和學習,建立起正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筆者在進行日常的教學當中,對于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會嚴格要求,以防止自己的舉止影響到學生們的行為。而且筆者對于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會全力以赴的去做,言必信、行必果,將德育良好的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例如,筆者在進行教學時不會喝水、不會坐下,這些都是對于學生的尊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尊重并且知道尊重他人。筆者也會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相處,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些都是德育的滲透,都可以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幫助。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德育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就需要以正確的教學思維和方法進行教學,否則無法有效地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劉永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德育理念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
[2]趙穎穎.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與融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7).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竹料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