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明
摘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是語文新課標的理念。作為鎮(zhèn)級教研員,在新課程改革工作中,深深減受到必須加強學習,在轉(zhuǎn)變觀念上,在教學方法上狠下功夫。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渠道,現(xiàn)以三篇課文為例,談?wù)勛约旱奶剿骱退伎肌?/p>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標;語文教學
一、以情導學,品讀感悟
《豐碑》這篇課文敘述了風雨交加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于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表現(xiàn)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zhì)。文中直接描寫軍需處長的只有第7自然段,而用了較大的篇幅描寫了將軍的情感變化。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脈絡(lu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zhì)。例如,可以先出示“大雪紛飛、冰天雪地、狂風呼嘯、衣衫單薄、艱難地前進”等詞語,讓學生根據(jù)這些詞寫一段話,感覺環(huán)境的惡劣。然后讓學生讀文中一、二自然段,找出將軍思索著的句子,明白嚴峻的考驗指什么,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再讓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找出最后一句話: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讓學生改為陳述句,質(zhì)疑:為什么說勝利一定屬于這樣的隊伍?學生認真讀書,從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中找到答案。學生找出描寫將軍和軍需處長的語句。讀一讀,說一說自已體會到什么?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體會,此時不只是將軍崇敬軍需處長,學生對軍需處長也很崇敬。將軍久久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這一問題又把學生內(nèi)心的感情推向高潮,對軍需處長的自責與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是呀,這千言萬語化作一個崇高的軍禮,讓我們一起為這位偉大的紅軍戰(zhàn)士默哀致敬。
此時無聲勝有聲。軍需處長成了一座矗立的豐碑,它是戰(zhàn)士們心中的豐碑,鼓舞戰(zhàn)士們奮勇前進,它也是我們心中的豐碑,指引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shè)我們偉大的祖國。從將軍到軍需處長,到戰(zhàn)士們,我們看到的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堅定”、“勇敢”、“視死如歸”、“舍己為人”等贊揚之詞從學生口中脫口而出。此時勝利屬于這樣的隊伍已不言而喻了。
二、體現(xiàn)個體,培養(yǎng)語感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進行了反駁,為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學習目標:第一,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了解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樣機智反駁、維護齊國尊嚴的。第四,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是怎樣有條理的表達內(nèi)容的。
文中三個故事情節(jié)清楚、簡單,學生一讀就了解。從這些故事上,學生也能粗淺地感受到晏子的聰明機智,能言善辯。這樣教學任務(wù)也不能說沒有完成,但這種教學是走馬觀花式的,學生根本不用與文本對話。更談不上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了。因此我認為教學本文時可以挖掘晏子的三處閃亮之辭,體會晏子的性格,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稍O(shè)選了如下環(huán)節(jié):面對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么說的,找出來讀一讀。
你認為晏子的這些語言中,哪幾句話最精妙,最有份量,加上著重號。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yè),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讀一讀這些句子,假設(shè)你是楚王,聽了晏子的這些話,能說什么呢?估計“楚王”不能說什么,從而引出三個“只好”??梢婈套邮莻€怎樣的人?這時學生肯定會有許多要贊揚的話。文中晏子的性格,智慧已化為學生的智慧,這也為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故事表演莫定了特質(zhì)基礎(chǔ)與精神食糧。這正是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創(chuàng)設(shè)條件,主動建構(gòu)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動”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是閱讀教學的需要。學生作為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他們對文本的感悟、體驗是以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的。例如,學習《烏塔》這篇課文,該文寫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當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對烏塔獨自一個人外出旅游這件事說點自己的看法。
生:烏塔自理能力強。例如,說話間,她已經(jīng)穿好了黑T恤、牛仔褲、白球鞋,從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
生:烏塔關(guān)于觀察分析,有經(jīng)濟頭腦。例如,她告訴我:“羅馬很熱,街上小攤賣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貴,你要到超級市場去買?!?/p>
生:烏塔熱情、活潑。例如,她一見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問我玩得怎樣,又問我從哪里來,馬上拿糖給我吃。
生:烏塔自我保護意識強。例如,她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
生:烏塔有愛心,有責任感。例如,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給家里的人買禮物。
生:做事有條理,有計劃。例如,為這次旅行,她準備了整整三年,讀了很多有關(guān)這些國家的書籍。……
此時,學生的心與“烏塔”交融在起了。烏塔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在他們身上悄然開溫。學生走進文本跳出文本,獲得知識又受到情感的熏陶。
生:我佩服烏塔,也羨慕烏塔,她的父母信任自己的的孩子,讓她一個人出遠門。茂名森林公園我都沒有去過。
他這一說,很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了對自己生活的不滿。
生:我們在一年級就學過鷹媽媽對孩子說:山那邊的風景很美,自己去吧。小鷹,學會了飛翔。我們這里的山很美,我們只能遠遠地看著,大人們總是告誡我們,不許去,不許去,山上有蛇。
生:我們只想站在池塘邊看看水笑的樣子,聽聽魚兒說話的聲音,可大人們總是三令五申,不許到池塘邊玩,會掉下去的。……
孩子們說的都是實話,我們確實在培養(yǎng)一朵朵溫室的花,看起來危險的地方不許到,看起來危險的事情不許做。孩子們口中的“大人們”也指我們教師??!在這樣的語文課上,我還能再說什么呢?再說下去不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嗎?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fā),精心設(shè)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jié)構(gòu),充分創(chuàng)設(shè)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李夢玲.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才智,2018(20):70.
[2]李婷婷.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7(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