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 曹鵬 張萍 洪生輝 侯秋鳳
摘? 要:針對學生建筑設計3課程作業(yè)所反饋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研究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通過提出新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計劃,完善教學方式,改進學生學習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以達到改正教師教學不足,促進學生自主式學習和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建筑設計3;作業(yè)成果;教學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4-0131-04
Abstract: Based on a series of questions gained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3 course assignment, causes for these questions shall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new teaching programs and plans shall be rai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shall be improved, so as to correct under-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3; assignment results;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蘭州鐵道學院土木建筑學院相關專業(yè)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F有建筑學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兩個五年制本科專業(yè),一個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碩士學位點①。
建筑設計是建筑學課程體系中的專業(yè)教育核心課程。我院將建筑學三年級第一學期建筑設計課程命名為建筑設計3,共 6學分,16教學周,96學時。
在建筑設計3教學構成內容里,學生作業(yè)是能夠反映學習效果的最直觀要素。建筑設計3原教學方案將學生作業(yè)分為前期準備作業(yè),中期設計過程作業(yè)和后期正圖成果作業(yè)三類。教師在對三個年級該門課程這三類作業(yè)評閱后,發(fā)現了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通過研究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調整了課程相關的教學方案,希望能夠解決現有問題,優(yōu)化教學設計,增強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一、課程原教學方案
建筑設計3包含2個公共建筑設計教學模塊,分別是文化建筑和旅游建筑。課程原有教學進程安排與國內大多數院校相一致,基本上分為“認知-構思-發(fā)展-深化-表達”五階段,在每個階段結束時,學生將會按任務書要求提交相關作業(yè)。原有教學方案如表1所示。
二、問題梳理
綜合梳理近三年學生在完成建筑設計3各階段作業(yè)的狀態(tài)與成果,發(fā)現學生在這三個階段作業(yè)普遍存在著“茫然的開始”,“緩慢的過程”,“草草的收尾”三種典型性問題。
(一)設計前期——茫然的開始
三年級的建筑設計3是學生學習建筑學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從基礎能力向綜合能力遞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二年級設計題目注重空間與形式的單純性,以及建筑內在的自然屬性,題目的背景與環(huán)境都相對簡單。三年級開始題目更多涉及建筑的社會與環(huán)境屬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城市、社會、自然和文化等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的分析、構思和設計能力。建筑設計3的設計題目基本都是源于社會實際建設項目的變更,題目的規(guī)模、復雜性、難度都上了一個臺階,而這一時期的學生尚未掌握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也就是學生總認為自己做設計尚未“找到感覺”和“沒有入門”。所以,直接面對這類題目,學生感到茫然是較為正常的。
這一階段作業(yè)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案例解析作業(yè)和場地調研作業(yè)。從學生的作業(yè)成果來看,案例解析要求學生找到相關性質與規(guī)模的已建成建筑進行分析,但學生往往只是照貓畫虎地把平、立、剖外加透視臨摹一遍,寫幾句似是而非的分析,這一階段過后,就不記得這個案例的好壞了。場地調研,學生通常是拍一堆照片,然后簡單地把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進行陳述,至于對設計是否有影響?哪方面有影響?影響有多大?自己也不能確定??梢钥吹?,學生是帶著困惑去完成這兩個作業(yè),而不是帶著問題,如何把困惑轉變?yōu)閱栴},并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消除學生“茫然”的關鍵所在。
(二)設計中期——緩慢的過程
設計中期是課程最重要的階段。以往的課程教學中,我們執(zhí)行的是“3×3”遞進循環(huán)式教學模式。所謂遞進,就是將中期階段劃分為構思、發(fā)展、深化三個逐步提高的設計過程;所謂循環(huán),是指每個設計過程都包含設計、評價、修改三個相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反復的練習來提升學生的能力。但在每個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們發(fā)現學生提交的作業(yè)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 設計進度不能緊跟教學要求
中期設計包含三個階段,對應有三次作業(yè),每一階段結束時針對每次作業(yè)均有較為具體的數量與內容要求。從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來看,個別學生在構思階段就已經出現設計進度不能緊跟教學要求的現象,主要是作業(yè)成果數量不足,或者是為了湊數作業(yè)內容不全。隨著設計進度的逐步展開,滯后于教學要求的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到教學階段4時,一度能達到學生總數二分之一,這就導致為了使學生正圖成果符合最終要求,階段5實際是教師只能全部用來專門輔導學生對前面缺項的內容進行補充完善,而不是設計的細化。
2. 作業(yè)內容不完整
作業(yè)內容是每一階段教學知識點的重要體現方式,學生只有完成相關內容,才能對知識點做到“接觸-體驗-了解-掌握”,如果學生作業(yè)中沒有此項內容或該內容不符合要求,則說明學生在學習該知識點的上述過程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了問題。在教學安排中,每一階段的作業(yè)內容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上一環(huán)節(jié)的作業(yè)是后一環(huán)節(jié)的鋪墊。通過統(tǒng)計學生中期設計過程三個階段的作業(yè),學生在階段3、階段4中多出現作業(yè)內容不全的情況,具體體現在建筑總圖設計、立面設計、剖面設計和結構設計四個方面,作業(yè)存在缺項,淺顯,錯誤等一系列問題,說明相關知識點有較多學生沒有掌握。
3. 作業(yè)深度不足,缺乏細節(jié)
學生的作業(yè)應有適當的設計深度,而深度可以反映在設計細節(jié)上。就建筑設計3來說,每個階段的作業(yè)都有一定的細節(jié)要求,如在總平面設計中,我們適當地引入了場地設計的概念,要求學生在總圖設計與表達中要遵循一定的總體布局章法,表達出符合制圖標準的內容。在階段4作業(yè)中,學生要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并優(yōu)化。在階段5作業(yè)中,學生要結合立面造型設計出合理的建筑構造,但在學生提交的作業(yè)中,這些細節(jié)往往缺項。
4. 作業(yè)中的問題反復出現
除此之外,學生設計中的某些問題在各階段作業(yè)中會反復出現。例如很多公共空間尺度不合適,如門廳尺度,樓梯尺度,衛(wèi)生間尺度,學生們對尺度大小無概念,設計很隨意,經常是教師指出問題并進行了修改,但在下一次作業(yè)中還是會出現。如不及時糾正這種現象,學生們會將問題帶至高年級乃至畢業(yè)設計中。
(三)設計后期——草草的收尾
由于前兩個階段尤其是中期階段大量問題的存在,想要一個好的設計結果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學生最后只能將未完成或未深入的成果作為最終作業(yè)提交,很多學生好的設計構思,好的想法就是在這個問題頻出的過程中消磨殆盡,最后的成果面目全非,與開始的創(chuàng)意相差甚遠,學生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最后的結果確差強人意,對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也有著不小的打擊。
三、由作業(yè)反饋出的教與學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
綜合分析判斷學生作業(yè)中的問題,我們反思了教學安排的合理性,認為首先要確保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計劃完成規(guī)定的作業(yè),掌握基本的知識點,這需要在每個階段設定一個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目標,達到此目標之后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前述的“認知-構思-設計-深化-表達”五階段教學安排中,階段劃分太寬泛,某些階段中設計主題不明確,設計目標不具體,設計內容相互重疊,設計節(jié)奏把控不準確是導致學生不能夠合理安排學習方向與重點的主要原因。例如階段2和階段3都要求學生完成平面設計,階段3和階段4都要求學生完成立,剖面設計,設計內容的反復和重疊導致學生習慣于把前面階段的內容完成無誤后再進入后一步設計內容,反正教學計劃里在后期也有對相關內容的設計安排,這就造成學生容易在某個作業(yè)內容上反復修改,無法及時向前推進,設計的滯后自然就出現了。前期拖延,后期時間不足,學生必然無法按要求達到設計的深度,更談不上什么設計細節(jié)了。
(二)學生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求學生提交課程作業(yè),無作業(yè)時的課堂時間通常會留給學生進行設計,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學生將應在課下完成的設計留在課堂上進行,容易造成作業(yè)深度和進度滯后。二是學生不是帶著成果和問題來到課堂上,沒有和老師交流討論的基礎,最終在某些教學節(jié)段上,老師不能夠及時掌控學生的設計想法和遇到的問題。后期學生會逐漸認識到自己欠賬太多,更不愿意與老師溝通,以致最終提交的正圖作業(yè)問題較多。同時,上課時間用來完成設計和制圖,最終導致教師只能在結課后批改正圖作業(yè),作業(yè)中的問題沒有機會反饋給學生,失去了一次很重要的系統(tǒng)總結歸納的環(huán)節(jié),造成學生對自身問題認識不清,并將問題帶入后期的學習中去。這一現象也在與高年級教學的老師交流中得到了印證。
四、教學改革探索
針對上述由學生作業(yè)所反映出來的表面問題和深層原因,我們做出了相對應的教學改革,希望能夠解決以上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一)調整教學進程,制定詳細教學方案
大衛(wèi)·尤曼斯在《設計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研究?》一文中提到:“建筑學校所傳授的是設計過程,因此,設計過程才應該是研究的主題”。所以,過程的調整是本次教改探索的第一步工作。受限于《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要求,我們不可能增加授課時間,所以,調整教學方案框架,將原來的較為粗放的五階段劃分為更細的階段是過程改革的主要方式。此次教學方案的調整思路在于“細分階段-確定主題-明確目標-把控節(jié)奏”。課程調整后的教學框架如表2所示。
新的教學方案將原有的五階段取消,根據每個教學模塊的8周時間確定8個教學設計主題。要求學生作業(yè)均在課下完成,每周的第1次課由學生圍繞自己作業(yè)成果,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進行講解闡述,然后安排學生互相點評,最后再由教師講評,指出學生作業(yè)中的個性問題和普遍性問題。學生相互點評也是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我們的學生在大學之前總是習慣于被動式的接受老師的傳教,怯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不斷地鍛煉自己闡述、表達的技巧與能力。由于課堂上全程需要對作業(yè)闡述與講評,學生能和老師進行較為充分的交流討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講解表達能力,也使老師對學生學習的情況能有更細致的了解。
在每周的第2次課堂上,教師會檢查學生對問題的修改情況,并對該階段作業(yè)成果總評。由表2可以看出,以前的學生作業(yè)由于各階段任務不明確,導致很多學生的設計進度反復停留在某一單項任務中,耗時太多,調整后的教學計劃學時安排均衡,階段目標明確。前一周結課后,老師帶著學生進入下一階段內容的學習,促使學生有很強的設計緊迫感,沒有按時完成的學生我們要求利用課后的時間修改完善,在規(guī)定的課下答疑時間找老師看圖。
每一個階段的課程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前后貫通。例如在作品解析階段,教師會要求學生2~3人一組尋找合適案例進行解析,到后面每個階段,同樣會結合該階段主題繼續(xù)深入解析此案例,這樣一來,學生對案例的研究不會是蜻蜓點水,而是能夠隨著設計的推進逐步深入地了解案例,并在了解的過程中學習到了案例的優(yōu)秀之處。
(二)豐富教學方式
1. 提倡“逆向工程”,向案例學習
逆向工程(又稱逆向技術),是一種產品設計技術再現過程②。在建筑學學習階段,我們可以引用這一術語及其內涵來作為學習的一種方法。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學生60%-70%都是甘肅本地生源,蘭州位于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的優(yōu)秀建筑少之又少,所以,案例是學生學習的良好對象,也是我們強調的學生自主式學習的有效途徑,老師所需要做的是教會學生尋找案例,分析案例,了解案例,學習案例的方法。所以,不單單是學生要尋找案例,老師也要選擇案例在每周課給學生來進行解析,我們選擇案例會針對學生作業(yè)中量多面廣的問題進行講解,使學生能有一個十分直觀的對比,強化對錯誤的糾正。學生作業(yè)中的問題,我們反復口頭強調多次,不如給他們分析案例是如何處理此類問題更有效果。
2. 合作式協(xié)同研究
為促進學生間相互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為便于設計前期案例研究和場地研究專題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機將學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組,每組2~3人,共同完成設計前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最終提交一份成果。為了避免濫竽充數現象,要求組內明確個人分工和任務量。最終成果將作為后期個人設計的基礎,每個人依據成果提出自己后期發(fā)展方向。在后期設計評圖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對同組其他人的設計作業(yè)給予點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3. 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每個階段我們都會給學生作業(yè)給出成績,學生在課堂中的發(fā)言也會計入到平時成績中。到最后正圖,教學班的授課老師會互換,參照畢業(yè)答辯的形式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判,學生會在答辯完成后寫出答辯記錄,作為成果的一部分統(tǒng)一存檔。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增加了平時成績的比重,更關注設計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重視師生間的交流,避免教師選擇性喜歡某類設計成果,使評價結果更客觀。
(三)學習方法的改變
建筑設計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式學習,引導學生自覺搜集資料,建立問題意識,使設計過程成為主觀的研究過程。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深化能力,訓練方法上按照多層遞進原則進行設置,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形成建筑的基本條件。學生要學習營造空間、造型、立面、場地的基本設計手法,還要了解掌握支持這些的結構、構造、材料、色彩知識,逐步形成完整的建筑設計與建造體系知識。
在這過程中,我們也在課堂上反復給學生提及建筑設計是一個綜合推進的過程,不能總是停留在某一方向上或某一環(huán)節(jié)之中,要通過研究做設計,用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做設計,直面現實中的各項制約因素,但又不能簡單順從而應該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制約條件做設計;學習結合不同學科思考問題,在開拓視野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本專業(yè)的主觀能動性,學會從建筑的各個組成內容去設計建筑,這也是要求學生逐步了解并熟悉綜合設計的理念。
總的來說,在新的教學方案中,老師應明確告訴學生在哪一階段應該達到哪種深度,利用何種方法,解決什么問題,掌握哪些知識。
(四)學生作業(yè)的變化
結合教改方案的調整以及一個年級的教學實踐,各個階段學生作業(yè)與往年相比已經發(fā)生了改觀:
設計前期階段,我們強調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要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構思,針對這一要求,學生普遍能夠完成,很多學生的最終方案成果與他前期的構思模型一致性非常高。
設計中期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對此階段各環(huán)節(jié)任務有較高的完成度,學生必須對經老師認可的設計構思方案始終貫徹下去,我們的目標不是有一個驚世駭俗或天馬行空的構思,而是要立足于各種專業(yè)知識基礎之上并能夠把方案盡可能的完善深入下去,不能遇到問題就放棄或改弦易轍。要在設計、修改的過程中逐步做到最好,好的設計不僅僅存在于構思,只要在某一方面,例如場地關系、造型立面、材質色彩等等中能有一個出彩的地方,那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作業(yè)。如果設計沒有足夠的完成度,沒有足夠的深度,你只能始終停留在一種膚淺的表面。
由于各階段教學計劃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對設計節(jié)奏把控有度,學生的設計進度基本能按照教學要求執(zhí)行。每一個教學模塊里學生能夠較為全面的完成從前期分析、調研,到具體建筑設計,再到成果表達的全過程內容。以前常出現的平面設計耗時過度,造型設計草草了事,細節(jié)設計無從談起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的最終成果作業(yè)由于前期內容充實,也有了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學生逐步認識到建筑設計是一個有舍有得,相互協(xié)調,逐步推進,綜合統(tǒng)一的過程。
五、結束語
在課程后期,我們統(tǒng)計了兩個班共44名學生對課程新教學方案的認可度,從統(tǒng)計圖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學生認可新的教學方案(見圖1)。同時,我們也對比統(tǒng)計了學生的作業(yè)成果,學生在總圖、剖面、結構等幾方面的成果有了較好的提升(見圖2)。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同樣是在96學時的情況下,課程組授課老師的教學強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由于有了學生的廣泛認可和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愿意將建筑設計3教改深入進行下去。
注釋:
①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概況http://jzxy.lzjtu.edu.cn/
②《大辭?!沸畔⒖茖W卷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學專業(yè)教育 建筑師職業(yè)實踐文獻匯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
[2]崔軼.因材施教,因材施評——基于理性思維的建筑設計教學與評價[D].天津大學,2016.
[3]許瑩瑩,蔡華,金奇志,等.網絡環(huán)境下建筑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桂林理工大學三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111-115.
[4]吳亮,于輝.基于多元環(huán)境模式的空間涵構教學探索——以三年級建筑設計教學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6(04):118-119.
[5]顧大慶.美院、工學院和大學——從建筑學的淵源談建筑教育的特色[J].城市建筑,2015(06):15-19.
[6]范文兵.探索研究型建筑教育模式——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教育特色初探[J].城市建筑,2015(06):130-133.
[7]楊曉莉,馮靜.三年級建筑設計課程之專題性與綜合性教學方法研究[J].華中建筑,2014(07):171-174.
[8]王方戟,肖瀟,王宇.本科三年級建筑設計教學中的課堂記錄及思考[J].建筑學報,2013(09):65-72.
[9]李旭,柳肅.從地域建筑文化的隱性解讀到顯性表達——建筑設計課程二、三年級相關課題的教學實踐[J].華中建筑,2012(11):174-178.
[10]葉力.有側重的建筑設計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J].華中建筑,2010(10):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