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價值體現,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課程,二者是內容與方法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內容與途徑。當前應充分借助全社會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時刻,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與教學創(chuàng)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9-0078-03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cour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The two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metho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but also a content and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presen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moment in which the whole society cultivates and practice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reform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當前我國政治生活的最大公約數?!靶枰覀儗诵膬r值觀的認定作支撐”[1]。當代大學生是先進生產力的接觸者,是各種社會思潮的親臨者,大學生的思想既活躍又復雜多變。歷史的責任與時代的豐富多彩性決定了大學生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最重要群體,青年階段價值觀的塑造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性決定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成為宣傳、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課堂。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動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邏輯上呈現出積極的互動關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意識形態(tài)制高點的主渠道
國家規(guī)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以歷史為縱貫線,闡述近現代中國人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幫助大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與法律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主要講解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闡述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主要講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在不同時期取得的偉大成果,闡述當代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成就與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內容就是講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國家、民族與人民的解放,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與取得的豐碩成果,講解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背景下國家與社會應具備的品質、公民應具備的素質。這一邏輯關系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主課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合理地論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核心內容、邏輯基礎、發(fā)展脈絡、文化淵源與現實條件,才能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地位。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隨著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與交鋒,隨著思想意識多元多樣與多變,我國的指導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西方社會一系列后現代思潮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價值選擇等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置疑,而這其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與建設成就等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的挑戰(zhàn)更大。具有濃烈個人主義色彩的西方社會思潮更容易吸引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能否在堅持自己嚴密的邏輯體系的基礎上,對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新變化做出自己的解答;能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充實自己的理論內容,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能否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不但能夠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更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通性
(一)價值主體的一致性
“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社會與個人的有機統一。無論從歷史發(fā)展的縱向來看,還是當前國家建設的任務與目標來看,個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施者與享有者,具體的人是價值追求的邏輯起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張揚與踐行歸根到底需要社會每一個具體的人的行動與遵守。同時具體的人又是價值追求的邏輯歸宿。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文明和諧,民族的振興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都是為具體的人服務的,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我們的人民享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出發(fā)點是現實具體的人,馬克思在批判唯心主義抽象的人性論與形而上學靜止的人性論,特別是在批判黑格爾絕對人性論與費爾巴哈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上提出現實的人是理論探討、社會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盵2]
而《綱要》、《概論》與《基礎》邏輯出發(fā)點與歸宿就是現實的中國人應追求的生活狀態(tài)與品質。由此可見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實的具體的人是二者共同追求的價值主體。
(二)價值內容的一致性
價值體現為一種關系屬性,因此價值內容可以轉化為價值客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這種內在規(guī)定性是滿足主體需要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3]。因此“二十四字”的價值規(guī)定就成為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要求。而馬克思最初就認為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公正、不平等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勞動者只有出賣自身勞動力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終將會被“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聯合體所取代?!毒V要》課就是講解國家與民族解放、人民群眾自身解放與追求幸福生活的艱難歷程與偉大成就;《概論》課闡釋國家富強、民主、文明與和諧的建設歷程,就是講解社會與老百姓生活富裕的歷程;《基礎》就是講解富強的國家、繁榮的社會的公民的基本素質與要求。
(三)價值目標的一致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國家、社會與個人的一種價值坐標,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信念,外化于大學生的一種行動,幫助大學生在了解馬克思主義具體含義,在實踐中自覺抵制各種個人主義思潮的誘惑,在保持個性的同時不失犯,在堅持選擇中不失錯,在張揚中不失內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法律觀的教育,讓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程與實踐,明確當代大學生應具有的時代責任感。從而引導與幫助大學生在內心深處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對統一性”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需要科學的價值觀引領、示范與規(guī)范,即需要在全社會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學科的性質與歷史地位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承擔起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借此機會,積極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進自身的教學改革與教學創(chuàng)新。
(一)在教學主體上,要堅持教師為主與學生為本的統一
教師是進行教學活動的第一主體,是教學效果與否的第一責任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嫻熟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更具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學科的特殊性導致在某種程度上人格魅力要重于知識的儲備,原因在于要求學生信仰的理論,教師至少自己不能反對;要求學生做到的東西,教師至少自己不能做不到;要求學生理解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就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者。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正能量,言傳身教、率先垂范、為人師表。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的師德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組織重視、制度保證,如學科建設、人才建設、福利保障與成才成長政策等根本性的外在條件建設外,還有一個教師自身建設問題。特別是當外在條件的建設在一定時期內并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時,就特別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高尚的風格。需要教師自身在加強理論的學習、加強業(yè)務能力的提高、加強情商溝通能力的提高等之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即辯證法去分析當前存在的一切現象與問題,不僅要看某種體制機制是什么,關鍵要看這種體制機制正做什么,以及將來它會努力做什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三省:我要傳播什么,我用什么傳播,我要怎樣傳播。我要傳播什么,是幫學生立言、立志與立行;我用什么傳播,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體系的理解與內化;我要怎樣傳播,是對各種問題、思潮的比較、綜合后引導學生、開發(fā)學生。教師要自覺地擔當起教學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文化的傳播者、心靈的熏陶者、人格的示范者、魅力的影響者的責任。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要體現主體性與客體性的高度統一與融合,師生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F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遇到一系列問題的原因在于當代大學生自我中心意識的膨脹、大學生個人意識的張揚、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淡薄。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叛逆性。甚至有許多大學生會出現種種思想困惑與心理問題,這只是個別現象。教師每年都會面對新生代大學生的出現,不變的是自己的責任心、愛心與良心,變得的是與時俱進的欣賞觀點。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正確面對學生的變化,正確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正確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習慣以及追求目標。尊重學生、尊重差異,以正確的方式疏導、引導,以忘年交的情懷展開與學生的交流、交往。在充分了解學生在想什么、玩什么、關心什么、討論什么、擔心什么、反對什么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到實處。
(二)在教學內容上,堅持科學性與群眾性(價值性)的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抽象與具體的統一、政治制度與公民社會的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精神內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精神與教學方法,為此需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與群眾性(價值性)的統一。只有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性,才能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只有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群眾性(價值性)才能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論歸宿。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中,既存在著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定性為歷史決定論的科學主義路線,也存著存在主義、分析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等把馬克思主義定性人性論的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路線。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的曲解,這些曲解不僅造成了支離破碎的馬克思主義,也造成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誤解。造成了許多教師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規(guī)律。這主要體現在《原理》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只是當成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來講解,具體體現為講課的內容主要集中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但是如果講課內容只放在唯物論與辯證法,就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性(價值性)[5]。這種忽略不但降低了馬克思的人格魅力,也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效應。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門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中,既要講解這門課的理論背景、理論體系與核心理論觀點,即要把這門課的科學性講深、講透之外,還需要提煉出這門課的理論實質與理論服務點與理論歸宿,即這門課的價值含義、價值追求、價值評價與價值標準。思想政治理念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結合既有效地進行了意識形態(tài)外在內容的教育,也進行了個人價值觀塑造與追求、社會建設與國家發(fā)展等意識形態(tài)內在本質的教育。
(三)在教學方法上,堅持理論的灌輸與實踐的體驗的統一
灌輸理論來源于革命導師列寧,在列寧看來工人階段由于自身的歷史條件不太可能獲取先進的革命意識,只能通過外部的宣傳與講解,才能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同樣道理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面對稍縱即逝的網絡虛擬世界、面對紛至沓來的思想思潮,既興奮又迷茫、既喝彩又困惑。而處于困惑、迷茫的許多大學生并不會積極主動地分析與對比一種理論的所以然,這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含義、科學內容與價值追求等理論的灌輸,但這并不是傳統滿堂灌的灌輸,是讓學生充分參與的一種灌輸。因此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梢圆捎们榫敖蝗诜ā⒂懻摲?、案例分析法、主題分析法、專題辯論法、學生講解法與社會調查法。在堅持學生課堂參與的同時,還要積極擴大學生的課外實踐,應通過學生課外實踐的體驗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百聞不如一見,理論的抽象性只有通過具體實例的體驗才能增強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只有廣闊的社會舞臺,火熱的社會實際才能增強大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消化與踐行。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性與思想理論課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融性與互補性,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要積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與教學改革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需要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與科學的方法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華章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幾個理論誤區(qū)[J].學術論壇,2014(8):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