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潤雨
摘要:“意”與“勢”是王夫之的詩學理論著作《姜齋詩話》中兩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并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船山認為,“意”是具體而形象的情理的結合體,“勢”則是藝術區(qū)別于科學的主觀能動性。二者關系,即為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現實生活中的客觀規(guī)律性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王夫之;姜齋詩話;意;勢
《姜齋詩話》是王夫之晚年所撰的詩論著作。王夫之,生于萬歷四十七年,卒于康熙三十年,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批評家之一。《姜齋詩話》,是王夫之的重要文學理論研究專著,論述其文學理論主張,概括其詩論理論內涵,體現其審美觀念及文化意識,具有極豐贍的思想內容和極高的美學價值。本文擬就書中所論,就其有關意、勢方面的話題進行分析探討。
一、《姜齋詩話》中作為詩學研究術語意義上的“意”
《中山詩話》云:“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盵2]“以意為主”是古代中國詩話的熟悉話題。船山重拾,絕非拾人牙慧,必有其個人含義。《姜齋詩話》論“意”:“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盵1]又有:“以意為主,勢次之?!盵1]王氏評高啟的《涼州詞》:“詩之深遠廣大與夫舍舊趨新也,俱不在意?!痹u郭璞《游仙詩》:“以意為主之說,真腐儒也?!盵3]又有:“唐人以意為古詩,宋人以意為律詩、絕句,而詩遂亡?!盵3]這又如何理解呢?
曹毓生認為,前者是對立統一的思想感情,是情理的結合。后者則是出離情感的,赤裸抽象的。[4]羅思美認為前者是極具情味,有意興和藝術感染力的,后者是純粹的思想理念,情味全無。[5]此處并非矛盾。前者是船山贊成的,是具體形象、感性與理性的融合。后者是他否定的,是抽象概念化、不加情感的??梢娡跏蠈υ姼璞举|的真知灼見,也把詩歌同其他文體加以區(qū)分。
二、《姜齋詩話》中作為詩學研究術語意義上的“勢”
“勢”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生命化美學特征。王概以勢論畫:“故所貴者取勢。合而觀之,則一氣呵成。深加細玩,又復神理湊合,乃為高手。然取勢之法,又甚活潑,未可拘執(zhí),必須上求古法,古法未盡,則求之花木真形。”[6]得勢有理,由理傳情。劉勰亦云:“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圓者規(guī)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7]
王氏與前人及其哲學觀中皆不同?!鞍讯ㄒ活}、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似,求詞采,求故實,如鈍斧子劈櫟柞,皮屑粉霏,何嘗動得一絲紋理?以意為主,勢次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盵1]可見求形模、比似、辭采、故實,都不能撼動詩歌一絲紋理。它們靜止而固定,勢則是情態(tài)婉轉的生意流動。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币弧皠荨弊忠酥?。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1]此處是藝術別于科學的主觀能動性。船山此處論述,揭示了藝術性和非藝術性的本質區(qū)別。
船山有云:“勢者,意中之神理也?!薄吧窭頊惡蠒r,自然恰得”[1]何謂“神理”?“神于詩者,妙合無垠”[1],須得“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1]他對岑參的“花迎劍佩”大加贊賞,“差為曉色朦朧傳神”。[1]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不斷探索事物內在的生命本質,才可傳神。
王氏云理:“凡言理者有二:一則天地萬物已然之條理,一則健順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盵3]這是王夫之作為哲學家所闡釋的理,在其詩論中,“蘇子瞻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體物之工,非沃若不足以言桑,非桑不足以當沃若,固也。然得物態(tài),未得物理?!抑藏玻淙~蓁蓁。灼灼其華,有蕡其實。乃窮物理。”[1]得物態(tài),窮物理。主觀與客觀镕合一片,詩歌更加靈動。綜上,“勢”并非單調表現手法。它生于客觀世界,由創(chuàng)作者之“意”染上主觀色彩,是點染詩歌意境的神筆,是力穿筆墨的強大生命力。
三、《姜齋詩話》中“意”“勢”之間的關系
張少康先生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意和‘勢的關系,即是‘立意和‘取勢關系”。[9]二者關系,即為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現實中的客觀規(guī)律性的關系。王夫之明確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必須要“以意為主,勢次之”。重勢輕意,難免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棄意取勢,作品的內核會一片荒蕪。意勢之間,實乃同生共伴,相輔互成。
他評崔穎《長干行》,“墨氣四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盵1]明白如話,疏疏淡淡,并無修辭。不過是男女間對白,卻讓人感受到意境的流淌,如同當場目睹。取材尋常,但作者精準捕捉到了其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性并自然表達,如無“勢”,這種意境基本上無法得到。
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對審美意象的論述百花齊放,但想將藝術的審美性同真實性統一,沒有唯物主義思想難以做到,這是王氏的不同之處,船山始終不渝的唯物主義思想,正是其詩論的優(yōu)點。王氏詩論在重視文藝批評的同時,也高度重視文學創(chuàng)作。在意勢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作品既有現實真實性,又不落形式主義的窠臼,二者間的關系,正是在辯證法下的對立統一。
參考文獻:
[1]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夕堂永日緒論外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清)何文煥. 歷代詩話 六一詩話至中山詩話. 1770.
[3]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4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2
[4]曹毓生.略論王夫之詩論中的“意”“勢”及其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4):46-52.
[5]羅思美.王夫之論詩“以意為主”說[J].棗莊師專學報,2000(01):46-50.
[6]芥子園畫傳[M].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580.
[7]劉勰著;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 上.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0.06.
[8]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08.
[9]周阿紅,閻真.船山詩論“俱以意為主”與“俱不在意”新探[J].文化與詩學,2017(01):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