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蘭 李錫云
摘 ?要:我國國民體質健康調查研究顯示:我國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嚴重不足,許多青少年在運動能力發(fā)展突增期沒有一個有效的行為干預措施。因此,本文從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方面對青少年缺乏體育鍛煉進行探究,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此提高社會對體育價值的認識、完善體育考試成績評定、提高家長體育認知、提高青少年的體質水平,培養(yǎng)青少年自控、勤勞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青少年 ?體育鍛煉 ?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2(a)-0165-02
國內外部組織對青少年的年齡階段不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界定青少年年齡在14~44歲、國家統(tǒng)計局界定青少年的年齡在15~34歲,而在我國青少年體育研究中,將年齡分布為小學到中學和輟學的學生年齡在6~17歲之間。青少年階段是個體向成人生活方式轉變的時期,其行為具有可塑性,這個時期的學生進行適當?shù)母深A可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F(xiàn)從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4個方面綜合青少年體育運動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為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提供科學的方案。
1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情況分析
1.1 1985—2010年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動態(tài)分析
青少年肺活量歷年變化呈下降趨勢;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xiāng)村,青少年超重的檢出率逐年上升[1]。超重檢出率增長最大的是城市男孩,其次是城市女孩、農村男孩和農村女孩。速度、力量、耐力從整體上呈現(xiàn)下降趨勢,尤其是耐力素質下降較為明顯。
1.2 2010—2015年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動態(tài)分析
身高、體重、腰圍、胸圍等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不斷提高[2];2010年肺活量呈上升拐點后,繼續(xù)呈現(xiàn)上升趨勢;營養(yǎng)狀況持續(xù)改善;鄉(xiāng)村青少年蛔蟲感染率持續(xù)降低;中、小學生體質呈現(xiàn)穩(wěn)定、積極的趨勢。
2 ?影響青少年體育鍛煉因素分析
2.1 社會因素
2.1.1 社會“重文輕武“消極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屈辱的歷史。清末民初中國被外族踐踏,甚至被冠上“東亞病夫”恥辱,一想起這段歷史,纏繞在國人心頭,經(jīng)久不散?!皷|亞病夫”不僅指中國人體質弱、體育落后,還有國衰之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文輕武”。其中“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是現(xiàn)代社會賦予體育人頭上的一頂帽子。這種屈辱性的歷史問題造成如今的偏見,1945年9月2日,中國勝利后,大力推廣了全民體育運動,國人的體質不斷提升,慢慢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屈辱。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體育的價值正在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體育鍛煉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體育人摘掉“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帽子時候是值得探究的。
2.1.2 社會生活影響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現(xiàn)代進程的加快,交通便捷,有汽車、地鐵、公共汽車、地鐵等,上下樓梯有了電梯,因此青少年運動的機會少,運動量遞減,造成了體質健康的下降。此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被稱為精神“鴉片”的現(xiàn)代網(wǎng)絡游戲不斷崛起,轉移了大量青少年的注意力,過度放縱許多青少年進入網(wǎng)絡游戲,嚴重阻礙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2.1.3 社會轉型的影響
社會人口流動增強與社會階層多元分化是我國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客體,也是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留守兒童還有農民工子弟,在這種社會流動大的背景下,青少年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必然會受到不利影響。
2.2 學校因素
2.2.1 教育體制的不完善
在多數(shù)學?!案叻终撚⑿邸钡娜瞬排囵B(yǎng)模式影響下,體育課被文化課占用,學校把高升學率作為評定辦學水平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指標,“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只停留在了口號上。此外,學校追求教學進度,傳授內容超出了青少年學生的承受能力,這讓青少年學生們不得不通過課外時間進行學習,因此,缺乏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
2.2.2 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和組織能力的欠缺
體育課程主要由教師課程價值取向、體育課堂情況、課堂興趣及學生氛圍對學生鍛煉動機、價值和認知產生作用,并最終對青少年學生體育行為產生影響。
2.2.3 體育基礎設施缺乏
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的體育設施包括:在家附近可進行體育鍛煉的體育設施、學校體育課相應的體育設施、課外體育活動應有的體育設施。城鎮(zhèn)學校的體育設施比農村學校的設施相對較多,農村體育設施極度缺乏,幾乎每個村只有1~2個老年人活動中心,農村住房大多又比較分散,極度影響了青少年進行體育運動。相關研究表明,沒有運動場地肯定是大多數(shù)年輕人缺乏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導致青少年的運動不足似乎是由于沒有充分利用小空間進行體育鍛練。
2.3 家庭因素分析
2.3.1 家庭結構變化
中國式、少子女、核心化的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智力發(fā)育,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卻讓孩子倒在終點線前。離異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家庭等與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關系。
2.3.2 家長缺乏正確的健康觀和體育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模范”。良好的品行必定會幫助家庭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而沒有體育意識的家庭必定會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好的習慣,堅強的毅力、長久的幸福感都來自父母。有的家長缺乏了正確的健康觀念,認為只要子女身體沒有疾病、傷病、疼痛就是健康的。一些家長寧愿讓孩子“吃藥”,也不愿意看著孩子“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