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洲
摘要:電視專題片兼具紀實性與時效性的特質讓受眾更易接受這一電視播出形式,歷史題材電視專題片也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仡櫸覈鴼v史題材電視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歷程,不難看出其中包含的時代烙印。而今的歷史題材專題片早已開始更加追求“可視性”與“故事性”,這就涉及到歷史題材專題片創(chuàng)作方法的轉變。而專題片《辛亥》在融合既有創(chuàng)作方式與創(chuàng)新表現手法上均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不失為歷史專題片制作的一種新思考。
關鍵詞:電視專題片? 創(chuàng)新? 《辛亥》? 歷史題材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162-02
《辛亥》是北京電視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推出的大型電視專題片。該片以一種磅礴的氣勢,全新的呈現和講述方式,令觀眾耳目一新。其從容又不乏深刻地影像敘述,使之在一眾同類專題片中脫穎而出。作為歷史類電視專題片,《辛亥》借助豐富的本土化資源,不斷探尋故事化和問題性的敘事手段,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間,探索電視專題片敘事方式的可能。
一、微觀視角,微末敘事
作為專題片的《辛亥》擁有一個宏大厚重的展現主題。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專題片,常以著名歷史人物或歷史發(fā)生地為切入點,借由它們放大歷史厚重感與加深文化內涵。盡管這種做法使得相關歷史信息及家國情懷得以充分表達,但歷史本身就是疏離于現代生活的遙遠記憶,宏大視野下的敘事更易令受眾加深隔離感。
《辛亥》在這方面的處理上做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嘗試。一反宏大敘事傳統(tǒng),立足于微觀視角,采用微末敘事的手法,娓娓道來,成就了紀錄片的真實性與藝術魅力。該片從清末民初時期各階層邊緣人物作為著手點進入主題,以歷史親歷者的身份,從細微的角度去看待20世紀初的革命風云。這部專題片沒有以往解讀歷史時全知視點的那種高高在上,而是透過最普通的人去訴說掩藏在歷史風云滌蕩背后的歷史細節(jié)。讓激揚的辛亥革命變?yōu)橛袦囟?、有情感的家長里短,拉近了跟觀眾的距離。
歷史不該是干澀的講述。這部專題片對準了大背景下個體人物與事件的命運糾葛,通過平民視角,探討個體與歷史整體的關系。既完整展現了辛亥革命的過程,又展現不同性情的人。以平常視角切入,一葉知秋,處處皆風云。
二、獨特的敘事時空
“紀錄片作為人類傳播文化的一種記錄方式和表現方式,其自身魅力就在于‘以事實說話的方式,敘述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文明史。盡管紀錄片敘述中不虛構情節(jié),但并不排斥情節(jié)化敘事”[3]。影像是敘事的藝術,專題紀錄片也需要通過戲劇化的方式組接和剪輯鏡頭,將零散的鏡頭集中,有節(jié)奏有思考地排列在一起,達到在一定的時空中講一個故事的目的。因此敘事時空是一部紀錄片、專題片作品進行組織或者結構必不可少的要素。
專題片當中的時間主要包括被講述事件的時間和講述行為本身的時間兩個方面。對于歷史題材專題片而言,由于大多缺乏可直接獲取的影像資料,畫面單調的狀況時有發(fā)生,從而一定程度影響了作品的觀賞性。面對過去的歷史,影像必須越過時間、空間相統(tǒng)一這一準則。而進入歷史的方式就是以今人的視角去回望歷史,因此時空交錯式的創(chuàng)作結構就成為了歷史專題片剪輯制作時的多數選擇。
而《辛亥》相較于以往的歷史類專題片通過講述加影像將影片時空割裂的方式,在敘事上完成了時空的統(tǒng)一。全片沒有現代鏡頭,無論是講述者或是歷史重現,都盡力還原當年的風貌。以往旁白解說的部分通過真人演員扮演歷史人物的自我講述來完成,從形式上靠近真實歷史,消除了時而過去,時而現在的疏離感。更偏向于故事片的表現手法,但也更利于受眾的持續(xù)性觀看。于是,在《辛亥》這部專題片里,時間自始至終停留在1911年,空間則統(tǒng)一在辛亥年的北京城內。
在具體呈現內容上,《辛亥》采取了目前較普遍使用的故事化手法,并且做的更為徹底,即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用曲折有趣的故事傳遞信息,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睛。例如在第二集《標靶》中,武昌起義的準備作為大故事背景出現,中間著重又記錄講述了北京城內皇族內閣的兩次會議,袁世凱在隱居處安裝秘密電臺,練武場士兵的反映等零散的小故事。通過不同人物的行為動作去構成一個完整而立體的歷史舞臺。同時,影片在敘事節(jié)奏上有著精準把控。專題片需要創(chuàng)作者依據自己的設想對故事時間進行一定有預謀的剪輯安排,并調整每個片段的敘事時長,使得影片產生一定的節(jié)奏,讓敘事變得更生動。事實上,由于受到歷史事件的形態(tài)所限,歷史類專題片在敘事節(jié)奏上比一般的專題片要快。歷史題材紀錄片需要大量歷史材料和文獻進行整合,敘事節(jié)奏相對緊湊。《辛亥》在這一點上同樣做出了改變。攝制組走訪了國內頂級歷史學者、查閱了萬余張歷史圖片、幾千分鐘的影像素材,為制作影片做好了完全的資料準備。但這些資料最終無一以實物形式出現在影片中。制作團隊掌握的大量真實資料成為了再現歷史的資本,在整部影片中沒有出現歷史資料文獻的具體模樣,但是創(chuàng)作者將資料融入了人物講述與故事還原當中。例如制作團隊搜集到了當時真實人物的書信信札,將書信內容用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避免了直接呈現文本的干澀,又最大限度地豐富了內容細節(jié)。在整個敘事節(jié)奏的把控中,《辛亥》在故事演繹里適時地插入歷史人物自述,故事節(jié)奏較快,敘述部分較緩,在一快一慢的穿插中,達到整體敘事節(jié)奏的有張有弛。
當歷史專題片呈現影像探索特征后,故事性的加入以及文獻資料搭配再現情景,也就是所謂的專題片戲劇化。在反映真實歷史的專題片中融入戲劇化元素,故事化的操作,令影片擺脫說教色彩,懸念叢生,更具觀感沖擊力。
三、情景再現的創(chuàng)新使用
目前紀實藝術與劇情藝術的交織的趨勢造就了紀錄片制作手法的創(chuàng)新?!扒榫霸佻F就是紀錄片語境中體現新歷史主義觀念之歷史敘述的主觀性最典型的事例,主要運用真人扮演的方式彌補歷史影像匱乏的缺陷,其影像本質則是電影化的攝制方式在紀錄片上的體現”[4]。在近幾年的歷史類專題片發(fā)展中,情景再現的形式可被歸納為四類:講述與影像、情景再現、人物扮演和技術再現。
在《辛亥》中,這四種手法被整合在了一起,創(chuàng)造了渾然一體的視聽觀感。在保持故事化和疑問性的前提下,影片制作方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合作,啟用了一批專業(yè)話劇演員飾演歷史真實人物。敘事情節(jié)上依舊保持上原有模式下情景再現的方式,用畫面演繹,特效制作來最大程度還原演繹歷史原貌,但人藝演員群體卻不出現在這一層面的情景再現中,他們的作用發(fā)揮在二次再現里。
所有由專業(yè)演員飾演的歷史人物并不參與某一具體事件,他們出現的形式無一例外為端坐鏡頭前安靜地訴說故事,通過“打破第四面墻”的形式近距離地講述自己角色的經歷。被扮演者作為歷史親歷者來講述,代替了傳統(tǒng)意義的旁白或畫外音。并且,被選擇出鏡的歷史人物也無一例外地為民國外交家、民國時評家、清朝官員、民國報人等歷史見證人,而口述的內容來自書信、日記、回憶錄、新聞報道、時評等,均為一手歷史證言。模擬親歷者口述的手法還原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以獨特的話語方式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現場。這樣的處理避免了單調旁白解說帶來的音畫剝離感,以人物帶動故事,加深了觀眾的參與感,從而提高了影片的觀賞性。被模擬的歷史人物并非是當年的顯赫、風云人物,他們多數是游走在時代邊緣的記錄者,以細節(jié)切入,從小觀大,也更加強了講述的客觀性。
情境再現與技術再現相結合。當被扮演的人物講述自己或時代的小故事時,通過技術復原或刻意調色的反映社會百態(tài)的舊影像就會悄然在一旁烘托氣氛。例如,由民國報人陶菊隱講述愛新覺羅·載濤擅長槍械,畫面里出現隱約的身穿皇族服飾之人把玩槍械器具的場景。時隱時現,用比較隱晦的方式呈現場景,講述人為主,內容畫面為輔,人物扮演與情境再現有機融合。
四、結語
敘事呈現上融合創(chuàng)新的《辛亥》構造了前所未有的電視專題片模式,營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元的歷史影像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辛亥》最大限度地為反映當時的真實提供了可能,提供了一個可感知、可感受的影像化語境。其在敘事上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勇敢的挑戰(zhàn),在顛覆大眾對專題片認知的同時,拋出了極富新意的制作模式,值得同類電視專題片研究借鑒。
參考文獻:
[1]曾一果,張春雨.當代歷史紀錄片的“新歷史敘事”[J].電視研究,2008,(12).
[2]周蘭.紀錄片——影像對歷史的傳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3]楊旦修,張婷.試論紀錄片敘事修辭美學[J].社會科學論壇,2008,(10).
[4]韓長江.情景再現與歷史紀錄片創(chuàng)作[J].視聽,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