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桐
摘要:宋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經(jīng)濟基礎的雄厚為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動力,美術作品在這一時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變化,本文通過對宋代宮廷畫院和士大夫階級的論述,探析兩者對宋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的變化的影響。
關鍵詞:宋代美術? 宮廷畫院? 山水畫? 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035-02
宋代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吸收了隋唐五代的部分藝術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畫和花鳥畫,相比唐代有了極大的突破和飛越。對其后世的美術作品的發(fā)展尤其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也影響了整個中國美術史的走向。
在剖析宋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前,首先要對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等制度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美術作品追根究底是作為藝術的一個子環(huán)節(jié),藝術的發(fā)展和變化必然是和這一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道德等等各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休戚相關。宋代的建立結束了中原地區(qū)近六十年的動亂,重新開啟中原地區(qū)大一統(tǒng)的格局。因此,宋代的執(zhí)政者在看清戰(zhàn)亂對于國家和百姓的危害之后,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正是由于這樣的大背景下,美術作品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迎來了巨大的機遇,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一、宮廷畫院的影響
史料記載,在宋代建立之前的五代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設立了宮廷畫院。宋代的宮廷畫院由統(tǒng)治者直接掌控,進入宮廷畫院的畫家都會被授予“翰林”“侍詔”的官職,等同于科舉考試入仕的官員。通過這樣的方式,吸納全國各地大量的優(yōu)秀畫師。畫院要以描繪帝王貴族肖像與宮廷生活為主要任務,而且凡有重大活動,宮廷畫院的畫師需要實景進行描繪。
北宋的建立,打破了原來的封建割據(jù),使得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同時,以帝王對代表的統(tǒng)治階級對于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宋代對于文人士大夫的優(yōu)待也前所未有的。這種自上而下的“社會風氣”很快便席卷全國,在宋初建立不久后整個社會便充滿了文化氛圍。孕育其中的宋代美術,在經(jīng)歷動亂變遷后開始復蘇。早期,宋代的美術作品的風格大體上繼承了五代所遺留下的風格。但和五代不同的是,因為宋朝初期的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使整個社會表現(xiàn)出一片和諧安定的景象,不同于五代時期的動蕩社會,宋代的社會整體更加安逸舒適,其中作為能夠影響整個社會風氣變化的貴族們,已經(jīng)不在滿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在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情況下開始最求精神上的需要。而美術作品作為極為重要的一種精神生產(chǎn),毫無疑問首先得到了貴族們的青睞。帝王和整個士大夫階級對書畫的認可,并且對詩文書畫的愛好逐漸的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在這樣條件下,宋代宮廷畫院的建立,一方面是承襲舊制,另一方面其實是為了更好服務統(tǒng)治階級。
提及宮廷畫院,不得不說使其達到鼎盛局面的宋徽宗趙佶。宋徽宗趙佶對宋代宮廷畫院的倡導和支持遠遠超過歷代帝王,不僅如此趙佶本人在書畫上還有非常高的造詣,對于美術作品他有著較高的鑒賞能力。宋徽宗趙佶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的是昏聵無能,割地賠款的亡國之君,但就藝術而言,趙佶在宋代美術的發(fā)展中都是著重要作用的。首先,宋代宮廷畫院被他推到一個發(fā)展的巔峰并且還形成了完整的院體畫風格,其次,他編撰的宣和書譜,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古書典籍。終其一生,在政治領域里碌碌無為的他卻在書畫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但在書法層面自創(chuàng)瘦勁硬挺鋒芒畢露的“瘦金體”,還留下了技法精湛的《瑞鶴圖》這樣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
兩宋變遷時期,尤其是從宋徽宗到高宗南遷這時間段里。宮廷畫院的制度日趨完備,甚至畫院考試都納入科舉考試之列,以攬?zhí)煜庐嫾?。足見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對美術的推崇。隨著宮廷畫院的地位越發(fā)崇高,其對廣大民間畫家的吸引力也是愈發(fā)加強,大量的民間畫家希望通過考取宮廷畫院畫師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同時,大量的民間畫師進入宮廷畫院后,宮廷畫院逐漸的開始不再局限于僅僅服務于宮廷,開始關注平民的生活,開始將繪畫素材的選取轉移到宮廷以外。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就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了。張擇端作為一名宮廷畫師,卻因為這幅風俗畫而流傳千年,風俗畫雖然沒有山水畫的意境深遠,也沒有花鳥畫的抒情寫意。但就這幅作品而言,《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透過它,我們可以非常直接的看到當時宋代的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清明上河圖》囊括了當時商業(yè)、手工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各種信息。張擇端為什么能夠將清明時節(jié)的汴京城描繪的這么傳神?為什么偏偏是一名宮廷畫師創(chuàng)作了這幅作品?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藝術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應。源于民間的張擇端,經(jīng)歷了宮廷以外的生活,他對民間社會有著他自己的體驗,那段在進入宮廷前的歲月反而成就了他。如果換做是一名世襲制的宮廷畫師,世代皆在宮廷內服務皇家貴族,那么是絕不會創(chuàng)作出《清明上河圖》這樣如此真實反映普通大眾的美術作品。
宮廷畫院的蓬勃發(fā)展,直接從上層制度方面開啟了這個時期的引藝術潮流,通過宮廷畫院的建立和各種制度設計,能夠很直接反映了當時的帝王審美取向和喜好標準,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行之”,一旦宮廷畫院中的某種藝術風格或者某幅美術作品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就會引發(fā)更多的人爭相效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宮廷畫院的內畫師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傳遞出的信息不僅僅畫家自己的感悟還有對統(tǒng)治階級思想的揣度和迎合。
二、文人士大夫階級的影響
如果說宮廷畫院是從制度上直接影響了整個宋代美術的藝術風格,那么文人士大夫階級對宋代美術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宋代的士大夫階級毫無疑問是歷朝歷代中待遇最高的。《宋論》中記載,宋太祖曾留下三條遺訓,其中一條便是“不殺士大夫”。也就是說,在宋代除非是犯了謀逆的大罪,士大夫階級都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這樣的尊崇地位使得士大夫在民間擁有極高的威望,足以帶動一定的民間風氣。民間對士大夫階級從眾,使得美術作品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就像是形成了一股藝術思潮,凡是士大夫們推崇的、所喜好的,必然會帶動整個社會共同追求。
宋初的士大夫們,帶著對國家的殷切希望,對自己仕途的抱負,對整個社會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意氣風發(fā)的態(tài)度。所以,在宋初的美術作品中,被他們所認可和喜愛的更多的是一些描繪大山秀水的波瀾壯闊、蒼勁挺拔。此外,還以為北宋時期的都城在北方,整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偏北,因此,北宋美術作品多為蒼勁挺拔的高山,富麗堂皇的建筑。北宋著名畫家范寬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圖》便是如此,蒼俊的高山巍峨頂立,矗立在畫面正中,幾乎占據(jù)了畫面近半的位置,氣勢磅礴,雄渾壯闊之感撲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細看之下,山頭上的灌木叢密布其中,郁郁蔥蔥,相互疊印。在山丘和巖石之間,有著一群形色匆匆的馱隊,靜態(tài)的畫面仿佛給你動態(tài)的場景呈現(xiàn),悠遠空曠的山谷中似乎還能聽見急行的腳步聲和馱馬呼吸聲。一旁的瀑布細如銀絲,奔騰而下,水與石的撞擊聲回蕩在山谷間,整幅畫面描寫極為真實??坍嫵隽松绞纳n勁雄渾和空谷的深遠悠長。
兩宋變遷之后,整個國家的政治地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影響下,士大夫們的心態(tài)和追求也發(fā)生著轉變。繪畫中心從北方轉移到溫婉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畫風從北宋時期的雄渾壯偉轉化為雅秀,有南宋四家之稱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一改北宋山水蒼涼雄渾的藝術風格,結合南宋的地理位置,開啟了山水畫的新篇章。這其中,被譽為“馬一角,夏半邊”的馬遠和夏圭可謂是南宋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兩位人物,“一角”“半邊”是這個時代背景的產(chǎn)物。所以,即使夏圭所創(chuàng)作的同樣是山水畫,并且景物描繪的也是同樣的壯美,但卻早已不是北宋山水畫所表現(xiàn)出的氣勢壯闊的景象,通過夏圭的作品,我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蕭瑟冷漠,清幽寂寥,隱約的能夠察覺到一絲絲悲傷和憂愁。
三、結語
宋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的產(chǎn)生和變化都離不開宋代的宮廷畫院和士大夫階級,宮廷畫院吸收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畫師名家,將美術從官方的角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士大夫階級則是利用他們在民間的影響力,讓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對美術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和追求,更為重要的是,士大夫階級影響了宋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的變化以及整個社會對于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的選擇。通過對宋代宮廷畫院和士大夫階級的了解,能夠使我們更深層次的學習宋代的美術作品,這對我們認識和探索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