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2020年伊始,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秦博,2020)在電視臺及網(wǎng)絡平臺播出,相比同樣聚焦社會人情的系列作品《人間世》(第一季,周全,2016;第二季,秦博、范士廣、謝抒豪,2019)對醫(yī)患關系的集中關注和生死一線的人性展現(xiàn),《人生第一次》的人物、拍攝場景、故事內(nèi)容更為豐富,在故事敘述中有更積極的價值導向。《出生》《上學》《成長》《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yǎng)老》《告別》十二個篇章把常規(guī)人生的節(jié)點借助鏡頭語言得以記錄,而不同人物的個體經(jīng)歷擴大了傳統(tǒng)的視域,使得個體和社會原本的“先入之見”在不同的視域融合,彰顯了紀錄片的“歷史效果”。主體性與客觀性的相互融合,使作品的意義在時間距離和空間差異中得以凸顯。
從出生到暮年,鏡頭拼接起的人生階段在個體經(jīng)驗的碎片之外正是對整個人從闡釋學角度較為全面的理解。由于鏡頭的拍攝沉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記錄”的意義就不再是簡單的凝固和靜止,它本身展現(xiàn)著一部分具體場景,同時和流動著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互動。在這里,“人生第一次”的意義呈現(xiàn)為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交叉延伸,原有意義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意義持續(xù)生成。個人意識和社會視域融合,從他者映射到自我,社會包容了主體的差異,預示集體的走向?!暗谝淮巍背蔀槿松U釋的入口,在理解和接受中感悟人性光輝,打破既有界限,形成新的見解,達到新的藝術效果。
一、超越“前見”的視域融合
自1926年格里爾遜提出紀錄片這個概念開始,作為媒介藝術形式的紀錄片已經(jīng)走過百年。雖然國內(nèi)外沒并有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標準,但從其形成發(fā)展來看,紀錄片始終遵循真實的原則,根據(jù)自然中的現(xiàn)實選取素材,以客觀的畫面和技術手段完成“復刻”。我國紀錄片最開始結合畫面解說的形式在復刻歷史,內(nèi)容大都聚焦在國家建設、戰(zhàn)爭記憶、社會事件等方面。對于歷史的執(zhí)著使早期紀錄片往往承擔著宣教的作用。以改革開放作為分水嶺,我國的紀錄片開始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一以貫之的聲畫結合,不做虛構的時間觀念是紀錄片始終遵循的創(chuàng)作模式。過去的紀錄片成為歷史的文獻,但也是“此在”得以形成的基礎。
《人生第一次》有著嚴格的時間線索,在時間維度中把人物主體不同的生存空間漸次展開,同樣在人生不同的“第一次”中記錄著社會真實發(fā)生的事例,也通過紀錄片的方式成為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學科研究值得參考的“文獻”。這種“前見”的積累首先來自《人生第一次》的拍攝對象和主題,對于人類生存生活的關注是任何學科和理論發(fā)展必然要涉及的命題,從文藝復興到當今社會,人文主義從被投射的外在文藝作品直指的是人類本身,在認識“人”的過程中,關于“人生”和“第一次”已經(jīng)不是新鮮的話題,但正因為觀者有一定的認知,也就更能進入紀錄片的世界。當然除了對“人生”這個主題的“前見”之外,闡釋學要達到理解也離不開對紀錄片的了解。《人生第一次》延續(xù)了紀錄片一貫使用的客觀記錄的敘事策略。當然由于紀錄片也具有一般影視作品的濃縮性,尤其在《人生第一次》這樣“主題先行”的人文紀錄片中,一集大概四十五分鐘的影像,其中的故事含量可能是幾十年之久,為了使觀者能夠“浸入”其中,自然也離不開畫外音的提示和解說。了解紀錄片的內(nèi)容和形式能夠幫助后來的創(chuàng)作者開拓視域,能夠在傳統(tǒng)的“觀察”角度逐漸浸入“被觀察者”的生活,同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傳統(tǒng)的解說詞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角色,對于畫面有著絕對的控制能力,觀者的視域往往是被解說詞引領的,扮演被動接受的角色。尤其是在科普類紀錄片中,解說詞具有權威性。通常來說解說詞在紀錄片中就是推開“前見”的窗戶?!度松谝淮巍返慕庹f詞則介于權威和親和之間,緊扣主題,以人為本,在不同的視角中擴大了視域。
《人生第一次》的解說詞是借由第三方旁觀者來進行講述的,突破了原有的全知視域和導演視角,達到了內(nèi)外聚焦。除了《當兵》一集由于疫情原因?qū)а萦H自上陣以外,其他十一集都是由演藝人士講述,這些演員的選擇也和當集故事有一定的關聯(lián)。如第一集《出生》的講述人涂松巖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剛剛當爸爸不久,第二集《上學》的講述者是陪伴很多人童年生活的電視劇《家有兒女》(林叢,2005)中爸爸夏東海的扮演者高亞麟。在講述之前,演員已經(jīng)看過一遍正片,再加上他們本身的經(jīng)歷,使整個紀錄片的視域被不斷擴大。而作為觀者,對于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自己的個體感受,再加上對片子開頭講述人的簡單了解,結合正片里普通人不平凡的經(jīng)歷,視域融合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除了作品本身在歷史進程中逐漸成型、固定的絕對意義外,也要看到在視域的融合中無論哪個時代人類的情感共鳴總是有相通之處的。傳統(tǒng)由歷史的傳統(tǒng)所確認,所以它具有客觀性。作品和不同時代的解釋的歷史合而為一,規(guī)定著現(xiàn)在對作品的理解,這種“效果歷史”在觀者接受中不是封閉的,而是流動變化著。只有當視域融合于現(xiàn)在和過去、客體與主體、自我和他者,才能使紀錄片超越“前見”的束縛,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二、復調(diào)循環(huán)的完整敘事
“前見”的傳統(tǒng)性和權威性要與理解者個人的視域相融合;理解者還要把“效果歷史”達到的標準與“前見”的權威傳統(tǒng)相互滲透融合,同時也要與理解者自身、理解的社會環(huán)境相融合?!扒耙姟迸c“效果歷史”通過視域融合的連接成為一個循環(huán)體。“在通常以‘詮釋的循環(huán)(hermeneutical circle)著稱的過程中,詮釋學方法力圖把一篇文本的每一成分都納入一個完美的整體:種種個別特征在整個上下文中才可理解,而整個上下文則須通過種種個別特征才可理解?!盵1]《人生第一次》的制作從主題、人物、環(huán)境、音樂,甚至視覺包裝,可以說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在和“人生第一次”這個母題相呼應,在每一個第一次的故事中豐滿人生。雖然每一集的時長有限,但在相應的主題下會有至少兩個故事并置。十二集的故事分屬不同的環(huán)境,看似只是人生命題下的平行時空,在紀錄片的畫面中把碎片化的故事完整化。這種多結構立體交叉的對話,來自于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把互不相關的故事借助主題銜接起來。借用到闡釋學中的“復調(diào)”,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使得作品更具風格化。
復調(diào)理論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對話,在《人生第一次》這樣主題明確的紀錄片中,需要有對話。這種語言的交流一方面是聚焦對象自發(fā)的真情流露,需要他們忽略攝像機的自然表現(xiàn);另一方面由于聚焦對象的不可控,攝制是需要有規(guī)定情境的。這就有了如新聞采訪一樣的問答環(huán)節(jié)?!鞍秃战鸢颜Z言描述為人類主體在構成上根本的交互作用,把語言斷定為這樣的交互作用的媒介,并因此認為主體性是語言學的結果,雖然還是相互的和對話式的?!盵2]《人生第一次》中不僅有攝制組對片中人物的采訪,還有片中人物之間像訪談節(jié)目一般的交流。在《結婚》一章中對話來自夫妻之間的磨合、父親對女兒的囑托、老丈人給女婿傳授的經(jīng)驗,還有街頭路人對愛的宣言。不同的婚姻故事、不同的文化理念借助對話共同指向?qū)τ趷鄣睦斫?。幾乎每個篇章,采訪、自白、對話都在循環(huán)出現(xiàn),無論是處于其中的主體還是作為旁觀者的他者,借助復調(diào)也完成了自我認知的更新和發(fā)展。從更為直接的觀影感受來看,“復調(diào)循環(huán)”最為明顯的一個標志是主題曲《推開世界的門》,每當故事接近尾聲,歌曲旋律響起。重復的一首歌卻能和12個故事的意境融合得剛剛好。在圍繞“第一次”的命運思考中,困惑伴隨著求索,每個主題下的人都在圍繞譬如“結婚”“上班”這些選擇而糾結,最終的探索的過程,在“推開門”的瞬間意義和真理形成了“對話”。所謂的“效果歷史”就是在對話中呈現(xiàn)的真理,而不管推開門以后通向的是幽徑還是坦途,世界的本意已經(jīng)打開,人生的終極其實就是“在路上”。
當然復調(diào)敘事在紀錄片中也不能忽視畫面所呈現(xiàn)的細節(jié),當畫面與語言達到協(xié)調(diào)交互,故事才會更完整。每一扇門后的身影,在各自的處境和身份中都在傳達著超越語言的情感力量。借助畫面的剪切和銜接,每一個主題下的人物雖然在不同的城市、擁有各自不同的世界,但卻有著同等價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獨立意識。復調(diào)的真正意義也就是在于眾多不同的聲音和意識組成了這個統(tǒng)一的客觀世界。在“買房”一章中,一個是海外歸國的英語網(wǎng)課老師,一個是北漂數(shù)年的房產(chǎn)中介,看似沒有交集的人物卻同樣有立足北京的目標,也都想在北京買一套房。一個家境相對殷實,依靠父母就可以首付,生活壓力相對沒有那么重;一個來自農(nóng)村,買房似乎還要奮斗很多年。他們的狀況其實可以代表大多數(shù)想要買房的年輕人的狀況,對于買房的平等意識連接了他們各自的世界,但相互間并不發(fā)生融合。復調(diào)敘事保證了不同人物故事的獨立性,又在相互滲透中反映出原本真實生活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社會事件發(fā)生時的真實面貌。時間的流動讓記錄的故事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延溢,這部紀錄片既做到了復刻故事,也在創(chuàng)新的主題立意中,借助嫻熟的運鏡讓故事具有連貫性,進而透過人物的行為、語言深化主題,實現(xiàn)紀錄片的專業(yè)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群像社會的人文關懷
從當前影視藝術的發(fā)展來看,任何節(jié)目的產(chǎn)生必然要經(jīng)歷前期籌備、方案選定、推翻確定、實際拍攝、后期制作等環(huán)節(jié)。導演在拍攝《人間世》之前經(jīng)過專業(yè)的醫(yī)學培訓、深入醫(yī)院生活、給拍攝器材定制“防菌服”,當然也和醫(yī)院、病人做了拍攝許可的溝通。拍攝地點相對固定,但故事發(fā)生的隨機性加大了拍攝的難度和強度,這就需要導演蹲點式拍攝。這種專門聚焦醫(yī)患關系的作品,因其選材集中,一般稱為專題紀錄片或者醫(yī)療紀錄片?!度松谝淮巍返呐臄z自然也是經(jīng)過前期整體故事的策劃、人物地點的選擇,相比蹲點拍攝這種貼入式拍攝更有規(guī)律,也更容易協(xié)調(diào)。只不過《人生第一次》的拍攝涉及社會人群較為廣泛,地點基本上也是橫跨東西,其拍攝成品也就具有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特點。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僅有專題片的特色,同時也在縱向上順應時間的發(fā)展,把人的一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美學史上藝術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通史的寫法,順時代的次序,就各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對各種美學問題的看法,作廣泛的敘述;另一種是專史的寫法,以專題為綱,來追溯這個專題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思想家的著作中的不同提出方式和不同的解決方式?!盵3]《人生第一次》的拍攝顯然借鑒了美學原理,結合通史和專史來詮釋當代社會人群的真實生活。從時間順序上來說,這部紀錄片選取的人物跨越老中青幼,探討不同年齡階層所面臨的問題。比如《上學》中兒童的焦慮和適應;《結婚》里婚禮的籌備、關系的磨合;《告別》中必然走向的人生終點。在這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也有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展現(xiàn),就像在《上班》中,同樣是“上班”,涉及的雇傭雙方都是殘疾人,有的人上班是為了擺脫生活困境,有的人是為了幫助他人重拾生活的熱情。
對個人第一次的體驗其實也代表著社會集體普遍面對的問題?!度松谝淮巍返溺R頭總能以一個人們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展開,一個詞語、一個地點,或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就能引人入勝。以“詩歌”為切入點拍攝的《成長》表面在記錄兩個農(nóng)村孩子第一次上詩歌課的成果,其實是對農(nóng)村兒童的教育環(huán)境,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做了相對詩意的注解?!断嗍亍窂尼t(yī)院附近的一個炒菜店講述癌癥患者及其家屬的故事,曾經(jīng)受到寵愛的妻子、丈夫、兒女,為了照顧患病的家人,都在這間炒菜鋪留下身影?!哆M城》以農(nóng)村待業(yè)人員到城市打工牽扯出了家庭教育缺失、個體價值實現(xiàn)的矛盾。打破城鄉(xiāng)地域的界限,這些問題何嘗不是存在于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中。這些第一次其實正是人們生活中時時刻刻會面臨的問題。作品的意義不僅是借助美學方法揭示一部分正在發(fā)生的殘酷現(xiàn)實,更主要的是讓觀眾體會到作品所傳遞的人文關懷,特別是素材主角展現(xiàn)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勇敢的拼搏精神。
人生有很多不同的“第一次”,這樣看來人生在縱向上似乎是有無限的可能性;人生的“第一次”也很有限,每一個“第一次”的發(fā)生都在預示一個時間的節(jié)點,似乎從出生到死亡都有一個定時鬧鐘提醒人生的短暫?!度松谝淮巍凤@然不只是對社會現(xiàn)狀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對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關注。在“退休”一章中有三組來自老年大學的故事。愛跳舞的老奶奶為孫女放棄了演出的機會,在“比喜歡多一點是愛”的語言背后是奶奶接送孫女、照顧起居的點點滴滴;熱愛詩歌的失明奶奶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看不見也要寫下對老伴的愛和感激,還有他們緊緊握住彼此手的時候,無需語言,畫面說明了一切;熱愛聲樂的夫妻倆每天六點起床吊嗓子,每一首他們哼唱音樂的背后是對生活的熱愛,還有不打擾他人的禮貌,雖然鏡頭沒有刻意表現(xiàn),但唱歌時關門窗的舉動還是被記錄了下來,行為背后的細膩情感在鏡頭的追蹤中延溢,也擺脫了媒介的束縛延伸到觀者的心中。在“告別”一章中,展現(xiàn)了一些老者在生命最后留給子女的遺言,他們顯然已經(jīng)深諳世事無常,也明白生命終將消散于無形,他們不想給子女添麻煩,卻在生命的最后始終牽掛著子女。這些愛無私偉大卻也并不是理所當然,在感動之余也要懂得思考感情厚度背后的付出?!度松谝淮巍方柚浇榇罱藗鬟f溫情和善意的理解之橋,同時也在滋養(yǎng)年輕一輩的理性和智慧。當我們不斷向父母、向這個世界索取的時候,也應該懂得返哺之恩,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時追悔莫及,更要學著推心置腹、敞開心扉,以愛之火炬照亮彼此,形成思想的啟迪,情感的交流。
結語
人生初見,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出生、成長、上班……告別,一個個人生的節(jié)點就這樣在《人生第一次》中娓娓道來,似乎人的一生就這樣借由影視的力量被完成。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通過社會群體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在不斷循環(huán)的意義追問中,形成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共振。在沉浸式的體悟中,能夠逐漸從他者轉(zhuǎn)向自身,從小我到關照群體。生老病死,是自然的生存規(guī)律,是人的自主意志難以篡改的既定事實?!度松谝淮巍返墓适抡宫F(xiàn)顯然也符合時間的軌跡,在不可選擇的命運之外,還有可以選擇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沒有劇烈的沖突,也沒有刻意煽情,只是借助媒體技術再現(xiàn)了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細水長流的陪伴,真誠地付出,樂觀的態(tài)度都是《人生第一次》的敘事底色,也是生活著的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英]特雷·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2.
[2][美]哈比布.文學批評史: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M].閻嘉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564.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