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漸
俄羅斯的強國之路肇始于彼得大帝在位時期,而彼得與俄國軍隊“雄起”的決定性時刻,在1709年6月的波爾塔瓦城外到來。
從17世紀末葉到18世紀初,歐洲東北部的霸主乃是北歐國家瑞典。在30年戰(zhàn)爭之后,擁有不可思議力量的瑞典軍隊席卷了波美拉尼亞、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以立于不敗之地的姿態(tài)將波羅的海變成了“瑞典的內湖”。
1697年,年輕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登基,那一年他只有15歲。幼君上位,加上瑞典帝國在人口數量上的天然劣勢(到18世紀初只有150萬人,相比之下,俄國有800萬人),使得瑞典的對手丹麥、波蘭和俄國的統(tǒng)治者都認為,對瑞典實施報復的良機到來了。三國君主一致認定,應該在查理十二世能夠充分掌握瑞典軍隊的控制權之前,對瑞典展開快速打擊。于是丹麥、波蘭和俄國組建了一個名為“北方聯盟”的三國同盟,于1700年2月開始了反攻瑞典的戰(zhàn)事,史稱大北方戰(zhàn)爭。
然而三國同盟的成員很快就發(fā)現,他們嚴重誤判了年輕對手的膽略和軍事天才。查理十二世不僅在國王的位置上坐得很穩(wěn),而且深得軍心。查理分別向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波蘭撒克遜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發(fā)出了戰(zhàn)書,而且這位年輕的國王將會延續(xù)瑞典首領親自參戰(zhàn)的悠久傳統(tǒng),他計劃按照丹麥-波蘭-俄國這一順序依次擊敗敵人。
彼得大帝肖像畫
查理十二世不愿分兵,所以他的計劃是集中部隊一次擊敗一個敵人。他首先在1700年夏天揮軍輕松擊敗了丹麥人,不過之后他的計劃就有點趕不上變化了。波蘭和俄國同時行動,當波蘭的撒克遜軍隊在利沃尼亞包圍里加的同時,俄國軍隊則包圍了愛沙尼亞的納爾瓦。
查理的軍隊于1700年10月1日在利沃尼亞的佩爾瑙登陸,然后直指受困的里加,波蘭的撒克遜軍隊不敢直攖其鋒,匆匆撤離利沃尼亞。于是查理十二世決定隨即解救陷入困境的納爾瓦駐軍,這樣一來,查理十二世便要提前與俄國人對峙了。
查理將要面對的新對手,同他一樣堅定而強悍,他就是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比查理年長10歲,生得人高馬大,和查理一樣喜歡通過親臨戰(zhàn)地的方式來激發(fā)部屬的斗志。雖然和過去幾場戰(zhàn)事一樣,訓練不足的俄國軍隊還無法與瑞典的老兵相提并論,不過彼得一世已經在按照西歐軍隊的樣式建立一支新的模范軍隊。在常備部隊之外,彼得還組建了一支精英衛(wèi)隊,這支部隊就將成為全軍征募、裝備和訓練的藍本。
波爾塔瓦戰(zhàn)役的全景畫
1700年11月21日,似乎是戰(zhàn)無不勝的瑞典軍隊在一場暴風雪中突襲納爾瓦的俄軍設防營地,受到意外打擊的俄軍大敗虧輸,幾乎被全部消滅。在重新控制了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之后,查理十二世又回到了他既定的方略上,他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里多次擊敗波蘭軍隊,然后才把注意力轉向了俄國。
納爾瓦的災難發(fā)生時,沙皇彼得身在莫斯科,這件事反倒進一步激發(fā)了他的強軍夢想。在納爾瓦之役后的數年時間里,彼得相繼招募了將近14萬名士兵,大大提升了俄軍的實力。
1708年1月,查理十二世率領大軍入侵俄國。這位瑞典的勇士國王計劃直取莫斯科,推翻彼得一世的統(tǒng)治。彼得的應對之道則是以空間換時間,在瑞典軍隊向東進軍的過程中,沙皇收縮主力,不斷派出小股騎兵對瑞典軍隊實施襲擾,以拖慢其進軍莫斯科的進程。
從1708年3月到6月,查理的軍隊在明斯克西北部扎營3月,一則肅清周邊的小股俄軍,二則等待補給縱隊到達。在瑞典軍隊恢復前進后,一支數量可觀的俄軍終于展開了正面阻擊,兩軍在6月3日交鋒,是為霍洛辛戰(zhàn)役。這一仗的勝利者仍然是瑞典人,不過失利的俄軍在兩位元帥鮑里斯·謝列梅捷夫和亞歷山大·緬席科夫的帶領下從容撤退,并沒有像在納爾瓦時那樣投降,這顯然是俄軍戰(zhàn)斗力提升的一個信號。
俄國幅員遼闊,對于任何入侵者來說,漫長的補給線都是一個大問題。查理大軍在東進過程中就時常供應不足,為此瑞典國王命令利沃尼亞瑞典軍隊的指揮官卡爾·萊文豪伯特將軍征集盡可能多的火藥和軍需,然后在第聶伯河西岸與他的大軍會合。
整個7月,查理都在徒勞地等待著萊文豪伯特的到來,后者盡管準備了充足的物資,但是由2000輛馬車組成的綿延幾百千米長的輜重隊列,卻是前進緩慢。查理十二世開始變得不耐煩,他在8月初令大軍轉向烏克蘭,希望在這片天然大糧倉里為他的軍隊找到充足的食物,當然他并沒有放棄占領莫斯科的計劃,而是“推遲”了這一計劃。
南下烏克蘭的過程中,瑞典國王與扎波羅日的哥薩克首領赫特曼·馬澤帕結成了聯盟,后者承諾向瑞典軍隊提供輔助人員、食物以及寶貴的火藥。而當查理行進在哥薩克的領地中時,瑞典軍隊的主力與萊文豪伯特軍隊之間的距離又進一步拉大了,這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彼得一世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在瑞典人現出破綻后,彼得從莫斯科派出一支由8000人組成的快速縱隊,令其以強行軍姿態(tài)前進,從而于1708年9月28日至29日在萊斯納亞成功地攔截住了萊文豪伯特的輜重隊。經過一番交戰(zhàn),俄國人摧毀了瑞典人的所有馬車和大炮,這場戰(zhàn)斗也是俄國軍隊第一次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戰(zhàn)勝瑞典軍隊。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采取強硬手段壓制與查理合作的哥薩克人,他向扎波羅日多處要地投入兵力,并且在11月2日放火焚毀了扎波羅日的首府巴圖林,經此打擊的哥薩克人不敢再與瑞典人合作,這意味著查理十二世失去了就地補充火藥的機會。
時光進入1709年春季時,戰(zhàn)場上的形勢已轉而有利于俄國一方。雖然久懸于外,查理十二世仍執(zhí)著于擊敗彼得一世的念頭,他拒絕了部下暫時向波蘭轉移的提議,也不打算在原地等待原定于夏末抵達的瑞典援軍。瑞典國王渴望進行一場漂亮的正面戰(zhàn)斗,一舉打倒彼得和他的軍隊。
1709年5月1日,查理親率2.5萬人的瑞典軍隊主力包圍了俯瞰伏爾克拉河的重要商業(yè)小鎮(zhèn)波爾塔瓦。在分出部分兵力圍困當地后,瑞典人的主要兵力在波爾塔瓦外圍駐扎,在那里等待沙皇彼得的軍隊到來。波爾塔瓦是彼得的必救之地,6月初,他的軍隊開始在伏爾克拉河東岸集結,陸續(xù)到來的兵力達到8萬人之眾,對當面的瑞典軍隊占據了明顯的數量優(yōu)勢。
對瑞典人來說雪上加霜的是,他們的國王查理在波爾塔瓦以南視察時,被一發(fā)流彈擊穿了左腳掌,結果全軍的指揮權只得移交給了卡爾·古斯塔夫·雷恩斯基爾德元帥。國王的扈從在兩匹戰(zhàn)馬之間架起了一具擔架床供查理十二世使用,雖然他能以這樣的方式和軍隊在一起,但卻無法展現他的指揮才能了。至于雷恩斯基爾德,他雖然是一位能干的將領,但卻缺乏他的國王所具備的那種魄力和膽識。
帶隊沖鋒的彼得一世
1709年6月19日,彼得一世率軍越過伏爾克拉河。雖然兵力占優(yōu),彼得并不急于求成,他命令部屬在波爾塔瓦北面精心構筑陣地。按照沙皇的要求,俄軍在一條南北向的軸線上建成了6座彼此間隔300米的堡壘,然后又在這些堡壘北面的垂直方向上構建了另外4座輔助堡壘,大部分堡壘配有300名士兵和兩門大炮,而其中位置最正中的那座則配備了1000名士兵。
經過數日相持,瑞典人于6月27日凌晨4時開始發(fā)動全線進攻。瑞典軍隊分為5路縱隊,卡爾·羅斯將軍指揮的中路縱隊進攻俄軍的一系列堡壘,總指揮雷恩斯基爾德指揮的兩路縱隊在堡壘以東推進,萊文豪伯特帶領的另外兩路縱隊則在堡壘以西攻擊前進。
雷恩斯基爾德元帥所構想的乃是分進合擊的戰(zhàn)術,他要求三路人馬很快能夠合兵一處,在壓制堡壘的同時,一舉攻破彼得的大本營。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的這一構想并沒有能夠很充分地傳遞給羅斯和萊文豪伯特,至于躺在兩匹駿馬之間的查理十二世能夠發(fā)揮的作用,自然也是微乎其微的。
羅斯完全不理解雷恩斯基爾德的構想,他揮動部下一再沖擊俄軍最堅固的那座堡壘,而不是尋求與自己的主帥會合。實際上,他在這場進攻中只需要壓制堡壘中的俄軍即可,并不是非要拿下堡壘不可。
羅斯在90分鐘里對俄軍堡壘發(fā)動了3場沖鋒,結果全部歸于失敗,導致其4000兵力足足折損了一半。6時過后,俄軍各堡壘的火力開始集中轟擊羅斯的部隊,迫使這路瑞典軍隊轉入就地防御。隨后,彼得一世調動步兵和龍騎兵一舉包圍了羅斯所部,雷恩斯基爾德派出了一支部隊前去幫助羅斯脫困,但救援部隊無法打穿俄軍的包圍圈。在經歷了一場使用長矛、刺刀和燧發(fā)槍的搏斗后,羅斯在上午9時過后舉起了白旗投降。
中路縱隊的敗滅對瑞典人來說自然是一記痛擊,不過戰(zhàn)斗還在進行,假如東西兩路人馬會合,雷恩斯基爾德將能夠集中可觀的兵力,一舉攻入俄軍的主要營地。這位瑞典主帥相信,一旦闖入俄軍的營地,那么營地內部的狹窄空間就將抵消俄軍在人數上的優(yōu)勢,也將使其無法發(fā)揮機動優(yōu)勢。在納爾瓦,瑞典人就是采取這樣的戰(zhàn)法取得了成功,現在雷恩斯基爾德相信他還可以再來一次。
俄軍騎兵和瑞典騎兵拼殺的場面
不過,瑞典軍隊畢竟剛剛在俄軍堡壘面前失去了一支完整的縱隊,雷恩斯基爾德對于進攻俄軍營地的行動必須做出重新部署。這樣在上午9時過后,波爾塔瓦戰(zhàn)場上的交戰(zhàn)雙方暫時進入了一種對峙的狀態(tài)。
彼得一世這時來到了第一線,排在第一列的俄軍士兵有1.4萬人之多,第二列的后備部隊也有1萬余人。彼得在第一列的24個步兵營之間穿插部署了35門輕型野戰(zhàn)炮,以此作為對步兵陣列的有力支撐。在步兵的兩翼,分布著身穿鮮綠色制服的俄軍騎兵,至于沙皇本人,他騎著一匹沙黃色的阿拉伯良種馬,與步兵陣列中精銳的諾夫哥羅德團在一起。
上午10分,瑞典人重新發(fā)起了進攻。雷恩斯基爾德向他的部下發(fā)令:“你們必須勇猛攻擊敵人,以在陛下軍隊中服役的榮譽武裝自己吧!”按照他的命令,鼓手敲響了進攻的信號,以紀律嚴明著稱的瑞典步兵端著上了刺刀的燧發(fā)槍向前推進,瑞典騎兵則活動在步兵陣列的兩翼,提防俄軍可能的反擊。
與當時西歐的步兵相比,瑞典和俄國的步兵團仍然保留著數量可觀的長槍兵,兩支軍隊的步兵營都由1/3的長槍兵和2/3的燧發(fā)槍手組成。相形之下,查理十二世的瑞典軍隊還高度依賴刺刀這種冷兵器的沖擊震懾力。如果在戰(zhàn)場上實現突襲效果,拼刺刀這一戰(zhàn)法固然非常有效,但如果面對的是準備充分的敵人,上刺刀沖鋒就是一種冒險的策略。
雖然聲勢顯赫,但實際上雷恩斯基爾德能夠投入進攻的一線兵力只有5000余人,把俄軍的兩道陣列加在一起,則后者在人數上占據著將近5:1的優(yōu)勢。很顯然,瑞典人面臨的是一項無比艱巨的任務,不過雷恩斯基爾德和萊文豪伯特都認定,只要在俄軍戰(zhàn)線的某一段打出缺口,整支敵軍就會隨之土崩瓦解。
瑞典人向前進擊時,兩道陣列之間的俄軍大炮開始轟鳴,多處堡壘中的火炮也加入了這場火力協奏,炮彈接二連三落地在瑞典步兵的人群中,一批又一批戰(zhàn)士被打倒在地。而受制于火藥儲備不足的困擾,瑞典方面的炮兵難以做出像樣的回應,戰(zhàn)場上的火力優(yōu)勢完全掌握在了俄軍手中。
不過,雖然俄軍的近距離炮擊破壞了瑞典陣列的完整性,也令其傷亡嚴重,但是瑞典步兵還是勇氣不減,頂著俄軍的炮擊和燧發(fā)槍齊射向前沖擊。排在陣列右側的瑞典近衛(wèi)軍打得最為勇猛,他們在俄軍的第一陣列中打出了一個缺口,接著開始與第二列中的俄軍步兵交戰(zhàn)。
這本來應該就是雷恩斯基爾德和萊文豪伯特所期待的決定性時刻,但是戰(zhàn)場上的形勢卻依舊對瑞典人不利,因為另一側占據上風的是俄軍士兵,瑞典人的左翼因承受不住俄軍的壓迫而開始后退。
瑞典人的右翼向前壓,左翼卻向后退,于是便形成了一個可供俄國人利用的大缺口。一直在鼓舞著諾夫哥羅德團士氣的彼得一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戰(zhàn)機,他當即命令位于中心位置的俄軍步兵沖向這個缺口。
危急時刻,雷恩斯基爾德指望著由卡爾·克羅伊茨少將率領的瑞典騎兵能夠穩(wěn)定住步兵左翼的危局,但是由緬席科夫帶隊的俄國龍騎兵壓倒了克羅伊茨的騎兵。當彼得開始向瑞典人的左翼投入優(yōu)勢兵力時,查理十二世、雷恩斯基爾德和萊文豪伯特都同樣在驚慌中束手無策。
俄軍的大炮和火槍橫掃射瑞典的步兵和騎兵,追隨查理十二世征戰(zhàn)多年的老兵們紛紛倒下。為了掩護步兵的撤退,一隊大約50名精銳的瑞典近衛(wèi)騎兵發(fā)起了自殺式沖鋒,但是他們很快就被蜂擁而至的俄軍步兵包圍,騎手們或被刺刀刺中,或被從馬鞍上拖了下來,失掉了最后的榮譽。
萊文豪伯特策馬向前,試圖對部隊做出些許調整,但他什么也做不了。后來他寫道:“我乞求、威脅、詛咒和毆打,但一切都是徒勞的?!庇捎谑∫呀谘矍?,查理十二世只能離開戰(zhàn)場,到了那時,隨同他進入戰(zhàn)場的衛(wèi)隊只剩下3名成員還活著。
國王離場后,瑞典軍隊全面瓦解,現場統(tǒng)帥雷恩斯基爾德被生擒,只有萊文豪伯特設法逃脫了追捕。瑞典人在波爾塔瓦戰(zhàn)役中遭受了重創(chuàng),共有7000人戰(zhàn)死或負傷,還有3000人淪為俘虜。在此役中獲勝的俄軍,亦有4500余人傷亡。
戰(zhàn)役結束后,查理十二世仍表示他可以收集大軍的剩余力量,而他此后也確實從各處哨所、外圍警戒線和攻城部隊中拼湊出了1.5萬名瑞典士兵和6000名哥薩克人。但是這支軍隊畢竟無力再戰(zhàn),他們在萊文豪伯特的帶領下一路向南撤退,查理十二世最終逃往奧斯曼帝國避難,而損兵折將的瑞典軍隊及萊文豪伯特不久后向尾隨而至的俄軍投降。
負傷后的查理十二世最終逃入了奧斯曼帝國
勝利后的彼得大帝
波爾塔瓦戰(zhàn)役是大北方戰(zhàn)爭的重要轉折點,俄軍所獲得的決定性勝利,令其一勞永逸地擺脫了強敵瑞典的威脅。波爾塔瓦是俄國沙皇由彼得一世蛻變?yōu)楸说么蟮鄣年P鍵點,同時標志著俄國作為大國在歐洲舞臺上的崛起。
此后,通過1721年簽署的《尼斯塔德條約》,俄國從瑞典手中獲得了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的控制權,俄國就此成為這一地區(qū)的主導國,并將一度使波羅的海成為“俄國的內湖”。而在輸掉了波爾塔瓦戰(zhàn)役后,瑞典就此從歐洲一流軍事強國的地位上滑落下來,就此不復往昔輝煌。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