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睿 周文姬 肖苑紅 周彩燕
靜脈輸液是新生兒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但由于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低體質量兒的靜脈管腔小、四肢末梢循環(huán)不良、血管呈網狀分布,在靜脈輸液的過程中血管易滑動,且新生兒不易固定無主動配合能力等原因,靜脈輸液過程中易發(fā)生輸液外滲,進而導致局部疼痛、炎癥、感染及組織壞死,嚴重者甚至致殘[1-2]。同時,新生兒因為自身抵抗力弱、皮膚敏感度低,對表皮痛感不敏感,對輸液外滲不能及時回應,一旦發(fā)生輸液外滲,其后果較成人更為嚴重[3]。本研究通過對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情況進行調查,探討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風險因素,以期為預防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 300例靜脈輸液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自出生臍帶結扎起≤28 d;②根據癥狀、體征和臨床診斷,均滿足靜脈輸液的標準。③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昏迷、驚厥以及急危重癥新生兒;②無明確滲漏原因者。其中男852例,女448例,日齡3~20 d、平均日齡(16.65±1.81)d,體質量1.6~3.1 kg、平均(2.83±1.01) kg。
①收集新生兒一般資料,包括新生兒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是否為早產兒(胎齡<37周)。②觀察并記錄新生兒靜脈輸液[4]相關情況、血管充盈情況,置管材質、置管部位(手臂、頭皮和腳背)和穿刺護士工作年限等。
本研究1 300例靜脈輸液新生兒中,發(fā)生靜脈輸液外滲200例(15.38%)。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外滲組與未外滲組在早產、輸注藥物、血管彈性、置管材質、穿刺部位,穿刺護士工作年限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早產、輸注藥物、血管彈性、置管材質、置管部位、穿刺護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3-4。
本調查結果顯示,本組有200例(15.38%)患兒發(fā)生靜脈輸液外滲,此結果與文小艷等[5]研究相似,提示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發(fā)生風險高。外滲組與未外滲組間在早產、輸注藥物、血管彈性、置管材質、穿刺部位,穿刺護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早產、輸注藥物、血管彈性、置管材質、穿刺部位、穿刺護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獨立影響因素。分析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可歸納為3個方面。①藥物因素。由于新生兒的腎臟調節(jié)酸堿平衡力和酸化尿液能力不足,藥物中會常規(guī)加入堿性藥物,造成血管壓力上升和血管擴張,同時為防止新生兒的顱內出血,輸液會加入甘露醇等高滲性藥物,會刺激血管痙攣、收縮,增加輸液外滲的可能性[6-8]。②操作因素。部分護理人員穿刺技術不熟練,出現反復多次置管造成血管內膜的損傷,致血管壁彈性下降,靜脈萎縮變硬、變細,發(fā)生靜脈輸液的外滲[9-11]。③機體因素。新生兒血管管腔纖細,置管血管不充盈,也增加了置管的難度[12-13]。因此,為降低新生兒靜脈輸液的外滲風險,要做好以下方面的預防措施:①加強護士靜脈穿刺的技術培訓,尤其是對工作年限<5年護士應重點培訓,以提高護士對靜脈輸液新生兒的護理水平;②護士除熟練掌握置管技術外,還應避免選擇血運差、彈性差的血管,以及在一條血管反復置管或長時間輸液等;③置管成功后妥善固定針頭,以免針頭脫落或刺破血管,應用注射泵控制輸液速度;④新生兒置管后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重點監(jiān)測早產兒輸液情況,以及時發(fā)現置管異常狀況并作出有效的處理。
表1 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單因素分析 (n=1 300)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表4 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風險因素Logistic回歸性分析
綜上所述,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概率高,一旦發(fā)生,危害巨大,若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醫(yī)療糾紛,因此需要護理人員針對風險因素進行監(jiān)測和干預,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并提高置管技術,出現輸液外滲后,及時發(fā)現和處理,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