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
(貴陽市第六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11)
隨著學術界對直腸癌的手術解剖、分子病理學的性質以及轉移方式認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再加上腹腔鏡手術的廣泛應用,很多低位直腸癌患者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具有了保肛的機會。但是吻合口漏依舊是直腸癌手術之后一種非常常見的并發(fā)癥。吻合口漏形成的因素相對復雜,和腫瘤特征、手術人員的操作方式以及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1]。雖然當前無法更加深入的明確和與直腸癌手術之后是否會產生吻合口漏,但是對直腸癌手術之后吻合口漏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CT 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式,其有著簡單便捷、分辨率高、準確性高、價格低等優(yōu)勢。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研究直腸癌前切除(Dixon 術)術后吻合口漏的危險因素以及CT 診斷吻合口漏的準確性,報道如下。
選自工作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20例直腸癌患者手術之后的臨床資料以及病理資料。
1.2.1 術前準備和檢查 手術之前對所有患者實行血常規(guī)以及血液生化檢查。對于年齡較高并且存在心肺基礎疾病的患者實行動態(tài)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肺功能以及動脈血氣分析檢查,收手術開始之前都實行腹部增強CT 以及盆腔MRI 檢查等等。手術之前對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對患者的貧血以及水電解質酸堿代謝等進行一定的調節(jié)。同時對可能會對手術產生不良影響的基礎疾病以及合并癥進行一定的控制,手術之前實行相應的腸道準備。
1.2.2 手術方法 不管是腹腔鏡手術還是開腹手術都要按照直腸系膜切除術的相關原則進行。手術切除的范圍主要是直腸遠切緣距腫瘤下緣至少兩厘米,近端切緣距離腫瘤的上緣10~15 厘米。并且切除手術所在位置的腸管腸系膜以及相應的脂肪淋巴結組織[2]。
表1 20例直腸癌前切除患者術后發(fā)生吻合口漏的多因素分析[n(%)]
在15例發(fā)生吻合口漏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實行了腹部CT 檢查,發(fā)現(xiàn)了有3例患者吻口周圍產生了液體以及氣體混雜密度灶,提示了吻合口漏。CT 對吻合口漏的診斷靈敏度為90.24%,手術之后實行首次CT 檢查的時間最短為手術之后的第二天,最遲為手術之后的第31 天。和單一吻合口周圍積氣的患者相對比,吻合口周圍積液患者的腹膜炎以及腹痛癥狀相對嚴重。
在我國的結直腸癌患者中,直腸癌所占據(jù)的比重為70%,中低位直腸癌在直腸癌中占據(jù)了70~80%的比例。吻合漏口是直腸癌前切除術之后極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相關研究表示,直腸癌術后吻合口漏產生的因素一般是和吻合口位置低、張力大、局部感染、血運不暢、引流管位置不夠合理、缺少術前準備、營養(yǎng)不良、年齡較高等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
直腸癌患者手術之前有著營養(yǎng)不良的狀況,其主要因素可能和腫瘤所造成的消化道梗阻、胃腸道功能失調以及長時間消耗等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血清白蛋白如果低于30g/l 的話也就代表著營養(yǎng)不良,如果合并直腸癌,則會對蛋白質、氨基酸以及脂肪的代謝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對手術之后吻合口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無吻合口漏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吻合口漏組,并且單因素結果表示,糖尿病、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術中結扎左結腸動脈和直腸癌前切除術后產生吻合漏口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這表明BMI ≥28kg/m2、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6cm 以及結扎左結腸動脈的直腸癌患者直腸癌前切除術后很容易產生吻合口漏,因此這些患者應該在手術之后的7天實行CT 對吻合口的愈合狀況進行一定的檢查。
綜上所述,直腸癌前切除術后產生的吻合口漏和多種因素有關,所以患者在手術之后應該使用CT 診斷對吻合口漏狀況進行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