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彩妮
(普寧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 普寧 5153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一種常見且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冠脈造影術式都被看作臨床評估冠脈解剖的金標準[1],在心導管檢查中診斷行冠脈造影術是一項基本內容,有研究顯示[2],美國每年約有200 萬人接受該檢查。但冠脈造影術是有創(chuàng)的,且容易引發(fā)一些并發(fā)癥,因此對其實施臨床干預很有必要。認知行為干預是一種從心理層面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的手段,主要針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行護理干預,旨在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本次研究為筆者所在醫(yī)院行冠脈造影術檢查的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以提升患者對該檢查的認可與耐受度,現(xiàn)在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50例冠心病首次行冠脈造影術檢查的患者,均為我院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之間收治,入院就診時經(jīng)醫(yī)生檢查,均符合臨床上冠心病相關的標準[3]。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25例與觀察組25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16例,女性9例,其年齡最小為36歲,最大為78歲,平均年齡為(64.25±3.56)歲,其中20例有高血壓病史;觀察組有男性16例,女性9例,其年齡最小為35 歲,最大為79 歲,平均年齡為(64.32±3.57)歲,其中21例有高血壓病史。兩組冠心病患者各項基礎資料之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取得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開展,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與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冠脈造影術均由同一組醫(yī)生操作,運用經(jīng)股動脈穿刺法,術后于患者穿刺位置用沙袋壓迫6h,對穿刺下肢行8h 制動,穿刺點動脈壁愈合后下床走動。對照組患者給予其常規(guī)護理,與患者積極溝通,耐心講解相關注意事項,耐心解釋、安慰患者,以獲得患者的積極配合。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由專人評估其病情,給予其針對性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2.1 針對性認知干預 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了解冠脈造影術的程度、擔憂的問題進行評估,在其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使其明確術后可能會面臨的不適感,加深其對這些不適情況的配合要點,避免患者由于過度恐懼、不安而影響后期康復。
1.2.2 針對性情感干預 在與患者交談的過程中應有耐心,態(tài)度要真誠,通過積極交流與溝通消除其心中對冠脈造影術存在的疑問,獲得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同時給予其適當?shù)墓膭钆c安慰,以助于提升其主動配合的能力,最終達到理想的檢查效果。
1.2.3 針對性行為干預 檢查過程中可以運用肌肉放松法、分心法、按壓穴位法及呼吸形式指導等方式,減輕患者對冠脈造影術操作的緊張、恐懼心理,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1)評估檢查中不適度:手術操作過程中根據(jù)患者表情、痛苦癥狀,對其客觀行為程度進行評估,用重度、中度、輕度與完全沒有4 個等級評估其緊張、恐懼、出汗、氣急等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評定。(2)根據(jù)WHO 疼痛程度分級標準,采用檢查耐受程度量表評估檢查中耐受程度:①I 級為痛苦輕微可忍受;②II 級為痛苦明顯仍可忍受;③III 級為極度痛苦不可忍受,且有痛苦呻吟發(fā)出。完成冠脈造影術后,要求所有患者進行自我評估。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統(tǒng)一錄入Excel 中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用軟件SPSS21.0 整合處理,分析過程中各項計量數(shù)據(jù)均用t檢驗,用(±s)描述,評估檢查中不適度、患者耐受程度等計數(shù)數(shù)據(jù)均用卡方檢驗,用百分數(shù)描述,以P>0.05 為研究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為研究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完全沒有不適的人數(shù),觀察組多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但隨著患者不適度增加,觀察組少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細情況如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檢查中不適度比較[n(%)]
比較兩組耐受程度,觀察組I、II級與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0、III 級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P>0.05,詳細情況如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耐受程度比較[n(%)]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血液粥樣硬化引發(fā)血管狹窄或堵塞,導致心肌血液供應不足,造成心肌缺氧或壞死的心臟病,據(jù)研究顯示[5],我國高血壓患者在1 億以上,并且目前其患病率還在逐年攀升。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冠脈造影術,成為診斷冠心病及在后期提供診療方案的關鍵,但其費用相對較高,容易引發(fā)患者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反應,進而產(chǎn)生不良情緒,主要表現(xiàn)為術前躁動不安、精神緊張、出冷汗等。加上首次行冠脈造影術的患者對該檢查認知不深,片面的認識該檢查過程中面臨巨大痛苦,擔心檢查的安全性,這些均為應激元刺激其產(chǎn)生的生理與心理反應,甚至部分患者不能接受這項檢查,出現(xiàn)逃避、拒絕檢查的現(xiàn)象。
有研究顯示,對擬行冠脈造影術的冠心病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認知行為干預,可顯著提升其對冠脈造影術的耐受性,從而使其更容易接受這項檢查。在認知行為干預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與患者做好溝通和交流工作,幫助其做好術前對這項檢查的思想準備,從而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認知行為干預可顯著提升冠心病患者對冠脈造影術的耐受度,緩解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可為冠脈造影術診斷、治療冠心病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