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麗
初冬時節(jié),寒意漸濃。一場關于“知識建構教學理論”的學術碰撞在石河子第二十中學拉開了帷幕。隔著屏幕,我們都深刻感受到張義兵教授和二十中兩位上課老師的暖暖春意。11月20日這天上午,先是南京師范大學張義兵教授的專家講座——知識建構下的深度學習,然后是二十中李曉燕老師和苗燕老師執(zhí)教的兩節(jié)知識建構研討課。
張教授從知識建構等幾個關鍵概念講起,先幫助大家理清了本次講座的相關概念,了解了綜合性教學的目標、意義與價值。接著向學員們介紹了知識建構理論的12個基本思想:真實的觀點,現實的問題;多樣化的觀點;持續(xù)改進的觀點;觀點的概括和升華;學生是積極的認知者;社區(qū)知識與協(xié)同認知責任;“民主化”的知識;對等的知識發(fā)展;無處不在的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創(chuàng)新對話;權威資料的建構性使用;潛入活動的形成性評價。在細致的闡釋中,大家對該理論的認知逐步明晰。知識建構是從知識獲取到知識創(chuàng)造的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顛覆,是教學模式從教基礎知識到提供支架幫助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更新、改進原有的觀點,并衍生出新的想法,在分享知識過程中不斷加深認識、不斷提升能力的轉變。知識建構的課堂中,教師是活動的發(fā)起者、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的收獲能夠彼此促進和幫助,每個人都會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在“知識建構”理論下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創(chuàng)造知識,能夠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成為真正的思考者和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而作為老師來講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做學生“知識建構”的支持者。
現在各科都在提倡深度學習,那么形成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呢?首先必須是主動式的基于興趣驅動式的學習,其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學習者自身的內驅力驅使下進行的,學習的深度隨著興趣的拓展自然而然形成。那如何將大的育人目標融入到具體的學習興趣中去呢?張義兵教授所做的基于知識建構的語文教學研究真的讓我們眼前一亮,其課程的設計方式很好的將大的育人目標與小的學習興趣融為一體,通過專項閱讀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是一種完美的結合。
此次閱讀實踐活動是在知識建構的基礎上開展的,可以看出來,在上“品魅力神話,享七彩童年——神話故事展演”這節(jié)課之前,李曉燕老師和同學們都做了大量的功課,才會有這么大的容量??v觀知識建構教學實踐的三個步驟: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2.觀點改進,個人建構;3.班級建構,深化理解,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是緊緊圍繞著這三個步驟,非常明確。教學流程一步一步,思路清晰,由淺入深,給孩子們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環(huán)節(jié):神話故事我來演——故事創(chuàng)編《智斗金銀角》,小演員們表演的惟妙惟肖,非常投入。特別是扮演孫悟空的這個孩子,語言、神態(tài)、動作都像極了,在表演過程中哪怕是頭冠快要掉了,也絲毫沒有影響到他。這群孩子自編自導自演,盡情釋放,完完全全成了這個舞臺的主人。演得孩子專注投入,看得孩子目不轉睛。當然,由于場地的限制,畢竟也不是專業(yè)的演員,劇本從內容上還需細細打磨,小演員們的走位、站點等方面也不夠準確。但此次活動點燃了孩子們對神話的熱情,真正品嘗到了神話的神奇魅力,享受到純真童年的快樂。這次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閱讀、表達、表演、動手實踐綜合能力,為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發(fā)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了他們深度學習的熱情。
苗燕老師執(zhí)教的《跟法布爾學寫作》這節(jié)課,課堂完整,思路清晰,內容的安排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通過“小試牛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兩個練習,邊扶邊放,由易到難,學以致用,最后老師及時鼓勵、評價。在暢談和交流展示的環(huán)節(jié),能充分的讓學生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生想說、敢說,能深入文本,談感受。以“寫作技巧”為抓手,讀文本,談體會,寫感受,到最后仿寫,水到渠成。
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改進思維方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漁”自然得“魚”。通過這次教研活動,我也會嘗試將“知識建構”理論帶到自己的課堂,帶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xù)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站在更高的理論視角上,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實現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