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展平 王美玲 涂劍江 江琛 祝振勇 朱峰莉 錢敏才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致殘性的精神疾病。在全球人群中,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為1%,終生患病率為3.8‰~8.4‰[1]。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是目前一線抗精神病藥物,能較好地控制陽性及陰性癥狀;但長期應用可致糖脂代謝異常,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2]。本研究采用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同時評估了該藥對患者代謝指標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海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62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10(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入組標準:(1)年齡 16~45 周歲;(2)入組前未服用過可致代謝指標異常的藥物;(3)糖脂代謝指標正常。排除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軀體疾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受試者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予利培酮片(1mg/片,國藥準字H20010309,西安楊森公司)口服治療,起始劑量為1mg/d,根據(jù)病情逐步調(diào)整藥物劑量,2周內(nèi)加量至有效治療劑量(2~6mg/d)。在治療過程中可加用苯海索片(2mg/片,國藥準字H32022135,常州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2mg/d對抗藥物不良反應;可聯(lián)合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以改善睡眠;不得聯(lián)合抗抑郁劑、情感穩(wěn)定劑等藥物以及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不使用改良電休克治療。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分別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糖脂代謝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GB)、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同時測量體重、血壓。觀察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變化。參照文獻[3],按利培酮使用劑量分為有效治療高劑量組(4~6mg/d)和低劑量組(1~3mg/d),比較兩組治療后上述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利培酮劑量與治療后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變化 62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利培酮治療8周后,收縮壓、舒張壓、FGB、HDL-C水平均明顯下降,TG、LDL-C水平有所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體重變化不明顯(P>0.05),見表 1。
表1 62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變化
2.2 利培酮劑量與治療后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的關系 高劑量組治療后FGB水平低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Pearson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利培酮劑量與治療后FGB水平呈負相關(r=-0.373,P<0.05);與收縮壓、舒張壓、體重、TG、LDL-C、HDL-C 水平均無關(r=0.055、-0.002、0.004、-0.084、-0.085、-0.098,P >0.05)。
表2 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治療后糖脂代謝指標及體重、血壓比較
精神分裂癥的病程發(fā)展較慢,加上后期功能衰退,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zhì)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目前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和緩解臨床癥狀[4]。利培酮作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之一,其療效受到肯定,但它對糖脂代謝指標存在一定的影響,不同研究的結(jié)果不盡相同。本研究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利培酮治療后,其TG、LDL-C水平明顯升高,F(xiàn)GB、HDL-C有所下降;這說明利培酮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對患者的糖脂代謝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與部分研究結(jié)果一致[5-6]。目前關于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糖脂代謝紊亂的機制尚未明確。有學者認為可能與藥物阻斷5-羥色胺2c、H1、M1受體而導致食欲增加、過度鎮(zhèn)靜、肥胖、胰島素抵抗等有關,從而使血糖升高,而糖利用度下降又影響了脂類代謝異常[7-8]。此外,治療后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利培酮對a1、a2受體的親和力高,阻斷后引起外周血管擴張所致[9]。因此,應密切關注口服利培酮患者的血壓變化,保證治療的安全性。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劑量組血清FGB水平低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兩組其余糖脂代謝及體重、血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作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利培酮劑量與FGB水平呈負相關,而與收縮壓、舒張壓、體重、TG、LDL-C、HDL-C均無關。這說明利培酮劑量可能影響血糖變化,但與脂代謝指標無關。徐富玲等[10]比較了3種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對糖代謝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利培酮在不同劑量范圍內(nèi)對血糖無明顯影響。此外有研究表明,利培酮可升高血糖,認為可能是由于利培酮對5-羥色胺和多巴胺受體均有較強的親和力,尤其對5-羥色胺1A受體的拮抗作用以及對5-羥色胺2A/C受體的激動作用,均可引起血糖升高[11];或者認為抗精神病藥物可能直接作用于胰島素受體,通過改變受體結(jié)合特性直接引起胰島素抵抗[12];又或者由于疾病本身引起糖代謝異常[13]。在本研究治療期間患者平均FGB水平在正常范圍內(nèi),可能由于利培酮治療時間短而未導致胰島素抵抗,可能是胰腺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促進了緩解。
綜上所述,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時,對患者的糖脂代謝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監(jiān)測糖脂代謝指標,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保證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