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雷濤,陳卓,雷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yī)院小兒康復醫(yī)學科,湖北 武漢)
小兒癲癇、腦血管疾病、腦癱等疾病會造成腦細胞損傷,造成患兒發(fā)生智力低下,不僅影響了患兒的生長發(fā)育,同時也對患兒家庭產生了極大的危害[1]。文研究對治理低下患兒治療方式加以分析,討論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效果和價值。
擇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納入的智力低下患兒70例,利用奇偶法,分為實驗組(n=35)與參照組(n=35)。實驗組智力低下男18例,女17例。年齡分布2-7周歲,均值(3.96±0.89)周歲。智力評估分數27-73分,均值(50.49±16.69)分。參照組智力低下患兒男20例,女15例。年齡分布2-8周歲,均值(3.99±0.92)周歲。智力評估分數27-72分,均值(50.45±16.66)分。智力低下患兒年齡、性別、智力評估分數結果未見顯著差異性特征(P>0.05),其校準結果對比值與統(tǒng)計學要求一致。納入標準:(1)經由嬰幼兒智力量表評估確診為智力低下;(2)患兒家長了解本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禁忌癥;(2)心、腎功能異常;(3)金屬植入物攜帶者[2]。
參照組干預措施為常規(guī)康復治療,對患兒開展認知功能鍛煉,并對其肢體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治理能力加以訓練,每周訓練5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實驗組予行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在參照組基礎之上,采用武漢依瑞德經顱磁刺激治療儀進行治療。先打開MEP,插A通道,自動連接后打開軟件,接電極片:圓形電極片貼拇短展肌,方形電極片貼背側腕處,測量閾值:點擊單脈沖刺激后進入界面在右上方選M1,拇短展肌,MEP波幅閾值50uV和30%的強度。戴上定位帽,先進行空打,10次中有5次及以上波幅<50uV即可,將線圈對準貼電極片的對側C3/C4區(qū)(左側為C3,右側為C4),進行測試,10次中有5次及以上波幅>50uV(如果波幅數值偏大可調低強度再次重復以上操作)直至確定最小閾值,即為靜息運動閾值。治療時患兒采取仰臥位,刺激位點選擇左側前額葉背外側皮質,刺激部位按照國際10/20系統(tǒng)定位為F3點,治療時手柄朝后,中心刺激點與頭皮相切(磁頭與頭部呈45度角),采 80% 靜息運動閾值(rMT),頻率 10Hz,刺激時間 0.5s,間歇5s,每次20分鐘,共1040次脈沖,每天一次,每周治療5天,連續(xù) 8周[3]。
應用《蓋澤爾發(fā)育診斷量表》《發(fā)育商DQ量表》評估患兒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為患兒治療后《蓋澤爾發(fā)育診斷量表》/《發(fā)育商DQ量表》提升比例超過40%,或達到正常水平;有效為患兒治療后《蓋澤爾發(fā)育診斷量表》/《發(fā)育商DQ量表》提升比例15%-39%;無效為患兒治療后《蓋澤爾發(fā)育診斷量表》/《發(fā)育商DQ量表》提升比例不足15%[4-6]。
全部70例智力低下患兒病案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之中,以χ2檢驗實驗組與參照組智力低下臨床療效情況,(n%)是其表述方式。統(tǒng)計學判別標準是P<0.05。
對比智力低下患兒臨床療效情況(見表1),實驗組智力低下臨床療效(91.43%)高于參照組(71.43%),組間具有明顯差異,P<0.05。
表1 智力低下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智力低下是多種小兒腦科疾病的并發(fā)癥,對患兒、家庭及社會均產生了負擔,隨著近年來腦科相關檢查技術有所完善,對早期智力低下診斷與鑒別起到了顯著效果,在患兒發(fā)病早期進行治療和干預,能夠對患兒神經系統(tǒng)有所改善,進而保障其康復效果,能夠促進患兒智力水平恢復[7]。本研究對智力低下患兒實施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結果表明,實驗組智力低下臨床療效高于參照組。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通過多種頻率對人體的大腦產生刺激,進而抑制或興奮人體的大腦皮層,廣泛應用于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之中。除了精神類疾病之外,通過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可以刺激患兒的額部、顳葉皮脂層,進而提升其突出可塑性水平,對其大腦神經網絡產生刺激,與常規(guī)認知能力康復訓練向結合,可逐步提升患兒的肢體運動功能、語言功能,促進其智力發(fā)育[8-10]。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能夠促進患兒神經細胞分化與成熟,并提升其神經內高營養(yǎng)因子、突觸小泡蛋白的分泌量,其臨床治療效果確切[11]。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在智力低下早期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因此,應在患兒發(fā)病早期開展對癥治療,以便于全面改善智力低下患兒的智力改善效果[12-14]。
綜合以上結果,本研究對智力低下患兒予以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患兒智力水平得以顯著提升,對其康復治療效果產生顯著效果,因此,重復經顱磁刺激于智力低下治療中具備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